暑假裡的媽媽們閒暇時間總是會多一些,難免會湊在一起嘰嘰喳喳,聊的話題無外乎家長里短,也自然少不了孩子。
不知怎麼話題就涉及到父母的「控制欲」的方面,一位朋友很驕傲地說:「我們家絕對平等,我和孩子爹對孩子是完全沒有控制欲的。」話音未落,就聽到她開始大聲叫她的小兒子:「木木,不許這樣爬桌子!」
我們幾個面面相覷,笑著調侃她:「絕對平等,沒有控制欲去哪裡了?」
這位朋友不好意思地笑笑:「這不叫控制,這是防患於未然。」
是的啊,媽媽們總是會身不由己的「防患於未然」:
「你不要動這個花瓶,碎了會劃傷小手的。」
「你不要自己去接熱水,萬一燙著了怎麼辦?」
「你不要操心這些問題,管好自己的學習就好。」
「你不要動、不要動,危險,讓媽媽來就好!」
「給你說多少回了,不要這樣做啊!」
……
有沒有類似這樣的話常常脫口而出?看似「防患於未然」,實則在操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雖然是在擔心、害怕他們受到傷害,但也無形中剝奪了他們太多自己嘗試、調整、判斷的權利和機會。
事實上,被父母實時操控的孩子,做什麼都是危險的,或者說做什麼都是錯的!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尚小,就需要父母事無巨細的操心和把控,免得他們受到傷害,也省得他們誤入歧途,長大後他們就會自己有所改變。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事例在證實,被父母過分控制的孩子,最終很難走出這3種類型:
1、叛逆、反抗型:
被處處控制的孩子,小時候會用哭鬧反抗,長大後就用公開叫板、沉默以對、離家出走等各種方式來對抗父母;父母長期和孩子處於鬥爭的狀態,內心焦灼難安,家庭自然不幸福。
2、聽話、乖巧型:
所謂的「媽寶男」「扶弟魔」等,多是這種類型。小的時候被父母控制、洗腦,逐漸也就不想去自己飛翔,乾脆在父母的身邊水波追留好了。只是,父母真的永遠都是正確的嗎?父母能夠陪伴孩子的一生嗎?
3、八面玲瓏型:
這類孩子的父母往往會覺得自己很成功,因為孩子總是表現出父母期待的樣子,然而這類孩子最不讓人省心,因為他們必須帶著一個面具,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可是終究會有爆發的時候啊!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有些父母不明白什麼是關心,什麼是控制欲,總是找不到其中的界限。其實判斷的標準很簡單:
1、過度包辦就是控制。
事無巨細地關注孩子,詳細到衣服怎麼穿、文具怎麼收,動輒把「這不能、那不行」作為和孩子談話的開端等等;要麼對孩子極度溺愛,過度包辦;這就是過度包辦。
2、過於嚴厲就是控制。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言聽計從,不能有絲毫忤逆,這就是明顯的控制。
3、過於較勁兒就是控制。
有些父母可能並不會吼孩子,也不會打孩子,但是會從精神上和孩子「較勁兒」。說白了這種控制更可怕,因為是要求孩子精神上的臣服。
比如孩子喜歡游泳,父母非要帶孩子去爬山;孩子想要先吃肉再吃菜,父母就告訴孩子必須先吃蔬菜才能吃肉;孩子想去遊樂場玩,父母就要當即布置一些任務讓孩子完成才可以……
為一些本無對錯的小事和孩子永不停歇的較勁兒,是孩子的精神世界處在時刻被壓抑的狀態中,他們怎麼會快樂、幸福?
其實,控制欲強的父母多有一個隱藏的共性:沒有安全感。
她們自身的不安全,可能源自於自己的童年,也可能源自於自己的生活閱歷,總之導致父母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強勢的掌控所有的一切,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或者自己擁有最好的,通通給孩子。
最終這份掌控感只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成為孩子心理上的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