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高考一場,不過成長一仗,但它的意義絕對不容小覷。
關於它的實際性意義,有些時候說起來很扎心,正如某些「逆襲者」所言:如果沒有高考,他自己應該是我們村裡非常無用的那種人。
何為無用?種地最起碼還能溫飽不愁,可我們真的能吃得了苦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學習的苦都吃不了,更別說生活上的苦,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看見莊稼地里的活估計內心就發憷,這必然是大多數人的狀態。
五千年的禮儀文化傳承至今,關係、財富、人脈等因素不可避免,高考恰恰將其全部屏蔽。
說得遠一些,每個人通過學術積累,最終走入更加廣闊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寶藏;
說得近一些,這些知識能夠為自己帶來收入,從懵懂無知到自食其力,讓全家人都過上希望的生活,命運最終不過如此。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張非,江湖人稱「高考狂人」。
張非總共參加了4次高考,其中1次被復旦大學錄取,1次被北京大學錄取,2次被清華大學錄取,隨隨便便都是一所高等學府,為何最終還是沒能求得一個好工作?
四川考生
張非出生在四川廣安,父親從事教育工作,母親在家務農,家庭條件還算不錯。
在培養孩子方面,二者選擇了「放養」,除了生活剛需外,其他方面從來不會過問,這並不影響張非在天賦方面的凸顯。
學習好卻不愛說話,張非成了很多人嫉妒的對象,故而有人經常欺負他。
自尊心受到打擊的他,將其全部轉化為個人動力,學校只要考試就是名列前茅,很難想像這個過程是什麼樣的,但張非做到了。
參加中考前,老師同學們對他抱有很大期待,這絕對是班級重點中學的「錄取者」。
誰也沒想到,內心執拗的張非,因為和父親吵架在試卷上隨意作答,最終只能被中專學校錄取。
父母親都沒有說他,如此之行最終害得只有自己,在這裡他迷上了網絡遊戲。
即將畢業那年,張非意識到即將步入社會,他到底該做什麼?自己又能做什麼?這才就此醒悟。
張非找到了父親,表明了自己內心想要復讀的想法,隨後被送往岳池一家高中。
骨子裡的不甘鞭策著他不斷向前,張非急切想要證明自己,一度立下「非清北不上」的豪言。
一年時間過得很快,張非終於迎來了出頭之日,最終以619分的成績被復旦大學拋出了橄欖枝,親朋好友們紛紛向他表示祝賀。
其中包括部分人對他調侃:發達了別忘了我,張非全部一笑而過。
本以為他會如願來到這所院校就讀,未曾想張非選擇了拒絕,只因曾經立下的志向。
張非找到自己的父母,稱想要再次復讀。
按理來說,孩子執拗家長必須要進行勸解,沒有必要跟自己過不去。
但張非的父親從一開始便對他採取了放養的政策,這些事情自然是全部依他所為。
回到最初
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第一次能被復旦錄取,那就證明著他的能力不一般。
學術生涯沒有上限,何況他自己現在想學,就算再怎麼不濟,第二年不出意外還在這個水平線上,到時候再上也不遲。
張非再次進行了復讀,最終以606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
這是國內頂尖的學府,在這裡只要順利畢業,自然會有好的企業拋出「橄欖枝」,張非卻沉迷於網絡遊戲,學業之事無心過問,在期末考試中掛科七門,北大隻好將其清退。
全村人都知道他上了北大,現在灰溜溜地回去,顏面往哪裡放?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張非決定再次復讀考取清北,這也有了第三次高考。
張非心裡始終憋著一股勁,這次高考再次刷新紀錄,以703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原來因為疏忽沉迷於網絡遊戲,來到清華後他始終約束著自己,沒想到再次由於學分不夠被清退,咱也不知道這心理承受能力得多強。
兩次考入夢想學府,兩次都被清退,別人是用畢生所學,自己卻在這積累經驗,難道還差第四次高考?
這次復讀依然沒有任何例外,他以677分的成績再次考入清華大學,從事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
四年的大學生涯平平淡淡,最終算是順利畢業。
或許是折騰時間過久,心力憔悴的他沒能成功考研成功,多次創業也都未有收穫,如今只能淡出公眾視線,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笑侃人世間
說到底,確實有些讓人遺憾。
天賦異稟的張非本該有個好的未來,他的人生抱負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實現,奈何自己醒事較晚,浪費了大好年華和個人精力。既然如此,那就該承受應有的代價和結果,這又是何苦?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每個人都渴望自律,可很多人敗在了堅持。一個真正優秀的人,常常不是被迫選擇,而是主動要求去做,幸福的人生和想要的生活就在那裡,誰不想成為它的擁有者?何樂而不為?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