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賞石文化:雖由人作,宛若天工

2022-07-23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中國賞石文化:雖由人作,宛若天工

中國賞石文化深受老莊哲學和禪理思想的影響,文人志士愛好自然而親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希望能融入自然,獲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在清凈恬淡、高逸閒適的觀賞過程中,體現出超塵脫俗的生活方式,遂衍生出特有的審美情趣。

石頭是什麼?古人說它是「雲根」;杜甫說「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文徵明感嘆「癖在泉石終難醫」。在文人眼中,石頭是微觀的山的意象。石頭不是物質的再現一座山,而是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理想意象。它們的作用是替代夢境中的仙境美景。

百仞一拳 千里一瞬

山石厚重而不遷,人們一開始對石懷有崇敬之心,甚至將山水神格化。但隨著物資的富足,見識的發揚,漸漸從靜觀自得的從容生活態度中體會到了山水的美感。

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人們寄情山林的緣由,是由於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於是「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將崇山峻岭一一納入畫境,或縮龍成寸,用同質的石頭來模擬大山大水,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縮景來寄託江湖之思、林泉之意,開啟後代賞石文化之源流。

片石多情 醉鄉有夢

東晉末期,詩人陶淵明歸返田園以後,以耕作賞菊賦詩為樂,閒暇之時把酒東籬,身邊有巨石如砥、縱橫丈余,相傳他每醉輒坐臥其上,覺此石有醒腦提神之功效,便鄭重其事地名之為「醒石」,因此被奉為開創賞石先河的鼻祖。

後世程師孟曾為詩云:「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盡寫旖旎風流之態。

閣前疊石 堂中藏石

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當屬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鑑賞之專業人士。他在《太湖石記》詳細論述了太湖石的觀賞特點、欣賞價值和分類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賞石文化的專著。

白居易深愛太湖石,他在《草堂集》中寫道:「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晚年居住洛陽,更是「閣前疊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蘇州得五方「太湖石」,運到香爐峰北遺愛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

他的摯友牛僧孺,曾題詩奉和白居易的五方太湖石,曰「太湖石奇狀絕倫」。牛亦深諳個中趣味,乃石痴之寫照。

龍壁回瀾 祝融奇峰

著名詩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也喜歡當地的奇石,曾將「柳州八景」之一的「龍壁回瀾」,即柳江河底的一種墨石製成墨硯送給好友劉禹錫。據《素園石譜》介紹,詩聖杜甫也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小祝融」,而祝融峰本為南嶽七十二峰之最高峰和主峰,可見詩人對奇石的寶愛之心。

另外,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都是奇石愛好者或收藏者,留下了一些贊詠奇石的詩文。張祜當時以收藏太湖石著名,而身後所藏名石風流雲散,自號「天隨子」的「江湖散人」陸龜蒙,還為之哭道:「一林石筍散豪家」,痛惜不已。

碧池祥龍 艮岳疊山

一項文人皆愛的「愛好」,離不開皇家及名家的推動,宋代賞石最著名的故事應該是宋徽宗因「花石綱」斷送北宋和米芾的「拜石」。

宋徽宗曾下令在江南一帶大肆搜尋奇花異石運往汴京,運送花石的船隻往往每十船編為一綱,稱花石綱。宋徽宗這樣做進一步促進了賞石文化的繁榮,但也因此背上斷送北宋國運的罵名。

尤物已隨清夢斷 雪浪入齋寄相思

大眾所熟知的另一大家蘇東坡,也是一位賞石狂熱者,他提出「石文而丑」的賞石觀,並廣泛收藏奇石,著有《取彈子石養石》《雙石》《壺中九華》《怪石供》等多篇詩文詠石。其住所題名為「雪浪齋」,也是因為蘇氏極愛「雪浪石」而得名。

蘇軾往惠州,經湖口之時,在李正臣家中看中一塊怪石,其形制宛轉盤旋,如納九華山於壺中,便名之「壺中九華」,題詩曰「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八年後,蘇軾再經湖口,不料「壺中九華」已入他人囊中。

東坡嘆惋道:「尤物已隨清夢斷」,悵然不已。第二年,黃庭堅過湖口,李正臣持蘇軾詩二首覲見。此時人與石俱已不在,山谷慨嘆不已,步蘇詩韻作七律一首,無限悵惘。

東坡的藏石還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自認為雪浪石有孫知微的水澗奔涌圖之貌,心下歡喜,當即將書房題名為「雪浪齋」。他首創了以水供養紋理彩石的方法,並提出以盤供石,後世文人多效仿之。

東坡還就奇石鑑賞發表了獨特的見解,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丑而雄,丑而秀也。」關於丑而美的美學理念也被後人一再闡發。

米芾拜石 成痴成癖

宋四家的米芾愛石成癖,為石痴狂的程度可謂登峰造極。米芾更可謂「古今第一賞石名家」,他也喜歡丑石。在安徽就任無為軍知州時,米芾初入官署,見署衙庭院中立一塊大石,「狀奇醜」,而「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立命僕從更衣長袍,整理帽冠,對著奇石下拜。

在東坡的基礎上,米芾更提出「瘦、縐、漏、透」的賞石四要領,至今仍是玩賞太湖石的圭臬。

「素園」有硯山「雲林」知魚石

趙孟頫的文字交張雨,生平最慕米芾為人,也以蓄石為樂,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巒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盤屈秀微」,後為《素園石譜》作者林有麟祖上所得,傳到有麟,珍愛有加,題銘曰:「奇雲潤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寶茲世澤。」

圖片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這一代已數量頗豐。他尤喜變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等卵石,並一一惠以嘉名,甚至將奇石「青蓮舫」的名字作為自己的齋名。過眼奇石既多,又廣搜博討,他的著述《素園石譜》堪稱最完備的一本圖文並茂的石譜,詳細轉敘雅石的產地、採石狀況、命名由來、造型特徵,以及文人墨客間的贊詠詞句等。

後來宰相杜衍之孫、號稱「雲林居士」的杜綰,在文人賞石、玩石的基礎之上,總結撰寫了品石專著《雲林石譜》,後被收入《四庫全書》,載石品達116種,對每種奇石都說明其出產地區、採集方法,還描繪其形狀、色澤,品評等第高下,更加難得的是石譜中還對魚類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紹,充滿大膽的猜測和科學的思維。

翰墨繪天工 審丑知石妙

元代的文人學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遺風,賞石既可以用來遙念故國山河,並且藉以抒發積鬱之情,因此廣受知識分子所喜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趙孟頫、管道昇夫婦、倪瓚、朱德潤、張雨等。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將丹青之法施用於園林經營,曾參與「獅子園」的規劃工作,以逸筆草草的手法化平淡為神奇,各式「盆景石」畫意宛然,把傳統盆景石創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中國園林之美,盡納於素盆之中,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玩石者的審美。

清代大畫家石濤,與前輩畫家倪瓚一樣,將畫法與園林構造之法融會貫通,在揚州用太湖石親手疊成一個章法奇好的「萬石園」,雖由人作,宛若天工。

而「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亦劍走偏鋒,才情過人。他深諳「厲與西施,道通為一」的辯證之理,對於米芾的賞石四則首先做了肯定,認為他已「盡石之妙」「知好之為好」。同時又指出他「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進一步發展了蘇東坡和米芾等人的「丑石觀」。

他認為石丑,「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從而「一塊元氣結而石成」,看似凹凸不平,崎嶇險怪,卻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絕難以尋常審美觀視之,如同現世之奇人。

天地出靈石 妙悟傳文脈

「石乃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壯為奇怪。」文人賞石,眼中的石頭是微觀的自然山川,替代自己夢境中的仙境。文人賞石,首先是基於個人主觀的思想;由於觀賞、品鑑角度的不同,在文人的筆下,自然之奇石,也被賦予了多種意義。

這些文人在傳統人文思想的薰陶,在詩、書、畫藝術上具有很好的綜合修養,他們參與賞石、畫石、評石、藏石到疊山壘石的造園活動,創造了受傳統文人思想浸潤充滿詩畫意趣的傳統賞石文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d8930843a285a2fbdec52f52f74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