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式備課:集體備課的應用變式

2023-05-05     校長傳媒

原標題:成長式備課:集體備課的應用變式

「成長式備課」是集體備課的一種應用變式。它與一般意義上的集體備課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更側重於發揮骨幹教師的培訓、引領和示範作用。青年教師在這一備課模式中以學習者、受訓者的身份出現,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共享者。

成長式備課的基本流程分為預設、生成、反思三個階段。預設即備課階段,分為個人初備、集體彙報、指導點評、個人再備四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產品」是青年教師用來實施課堂教學的預案。生成即教學實踐階段,把預設階段的「設計藍圖」應用到教學中,通過「對表對標」,引發青年教師的教學困惑、思考,其主要成果是第二次集體備課後的教學案及教後記。反思即課例打磨階段,青年教師在骨幹教師指導下,結合自己上一階段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課堂教學,同時也為骨幹教師打開了新的教學實踐思路。反思主要從個人、學科組、學校三個維度進行,反思的最終「產品」是精品課例。

預設:從教學藍圖到教學藍本

預設階段是教學之初的「藍圖設計」,重點是幫助青年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找到適合自身的教法,實現「會上課」的基本目標。

實施起來一般有兩種路徑。

路徑一:主備先行,學科組長指定一名青年教師擔任某個教學內容的主備人,主備人先行備課,形成最初的教學案。集體彙報,主備人在學科組內彙報自己的教學案。點評指導,學科組長及組內骨幹教師進行點評指導,提出修改建議。個人備課,青年教師根據主備人的教學案及點評指導形成的修改建議,結合個人思考分別備課。

路徑二:個人初備,無主備人,每一名青年教師都要備課。集體彙報,全體青年教師分別彙報自己的備課成果。點評指導,學科組長及骨幹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點評指導,提出修改建議。個人再備,每一名青年教師根據修改建議進行再次備課。

「路徑一」的優勢是效率高、見效快,適合單元備課、學期備課;缺點是不利於發揮每一名青年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利於青年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思考。「路徑二」的優勢是充分發揮和調動了每一名青年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實現了智慧共享和教材整體感知;缺點是效率低,用時長,見效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兩種路徑可以整合使用。

下面以「路徑二」為例,具體闡述成長式備課的實施過程。

一是個人初備。青年教師依據學科課程標準,結合個人思考和本班學情,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式,以保證學生有效有序學習。為保證備課效果,需要做到「五有、五為、八備」。「五有」是指備課中要有課標、有教材、有學生、有教學法、有教學進度。「五為」是指在備課中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八備」是指備課中要做到「備學情、備教學目標、備問題設計、備教學用具、備教學評價、備練習設計、備板書設計、備課後作業」。

二是集體彙報。本階段由學科組長負責組織實施。青年教師帶著自己的初備「產品」參加學科組集體備課,採取現場彙報展示的方式呈現個人思考的結果,目的是發揮團隊優勢,解決青年教師上課前遇到的困惑或問題,幫助他們尋找達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路徑,實現「能上課」的成長目標。

三是點評指導。學科組長帶領骨幹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備課進行分析點評,提出修改建議,啟發青年教師進一步深入細緻鑽研教材、準確理解把握教材,尤其要提醒青年教師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符合學情的教學環節,並帶領大家研討出一種或多種教學設計思路。點評指導側重四點,即對如何把握教學重難點的指導,對如何落實課程標準的指導,對教法學法的指導,對如何突破難點的指導。

四是個人再備。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指出:「在教育中如果排斥個體的特殊性,你就是在毀掉生活。」成長式備課就是要幫助青年教師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路徑。這就要求青年教師除了做好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外,還要注意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氣質。因此,青年教師參加完集體彙報,聽取了點評指導後,要在充分吸納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我的學生、我的班級和我個人」三方面的問題,真正達到「教與學」的統一,進一步修改個人教學案,形成最終的課堂教學藍本。這裡提倡「拿來主義」,但切忌「東施效顰」。

生成:從個體生成到集體生成

在完成預設階段的基礎上,備課成效如何,最終要靠課堂教學實踐來檢驗,從而進入生成階段。此階段一般分為三個步驟。一是驗證,青年教師帶著設計好的「教學藍圖」實施教學。教學實踐是複雜多變的,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這些「意外」或「驚喜」將極大地促進他們深入思考備課的效果,也必然促其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技藝。二是記錄,執教教師及時記錄下課堂教學中發生的真實事件。記錄內容主要包括成功之舉、敗筆之處、教學機智、學生見解、再教改進點等。三是生成,生成一方面體現在個體生成,教師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以及教學情境的瞬時差異,在每一名執教者身上會留下不同的印記,產生不同的教學碰撞,形成不同的教學經驗,引發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體現在集體生成,個體經驗只有變成普遍經驗,才會產生傳承、共享的價值。學科組適時組織第二次集體備課或組織「課堂教學大家談」活動。骨幹教師傳播經驗、指點迷津,青年教師談收穫、困惑和感悟,從而把個體經驗升華提煉成集體經驗。集體生成為整個團隊找准了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為再次上課提供了有益借鑑,促進了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教學相長。

反思:從「能上課」走向「上好課」

青年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的教學生成需要加以凝固升華,才能從短暫記憶轉化為長久技能。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途徑是反思。反思的目的是為了讓青年教師從「能上課」走向「上好課」。

成長式備課的反思不是簡單地寫寫教學感悟、梳理總結經驗,而是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的反思。它強調反思的「實操」,即課例打磨,看重反思的「產品」,即精品課例。反思階段是一個反覆打磨的過程。這就如懷特海提出的「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貫通階段」,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使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在反覆磨鍊中得以提升。

成長式備課的課例打磨一般分四步走。一是亮相課,青年教師在學科組內上公開課,這是第一次磨課。二是彙報課,青年教師根據骨幹教師的點評指導意見在學科組內再上展示課。三是賽課,青年教師帶著本學科組的集體智慧參與全校課堂教學比賽。四是達標課,青年教師與骨幹教師同課異構,不僅讓前者對照標杆找到差距,也讓後者在提供示範課的同時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實踐中,成長式備課彰顯了如下優勢:一是智慧碰撞。智慧碰撞首先發生在青年教師之間,相同的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由於個體差異,在預設階段會出現不一樣的「手稿」。其次發生在骨幹教師與青年教師之間,新老教師認識角度不同必然產生教學智慧碰撞,既能指引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能帶給老教師新視角,引發新思考。最後發生在「師傅」(骨幹教師)之間,站在不同角度的「師傅」會提出不同的指導意見,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二是傳承創新。成長式備課名為備課,但不局限於備課,而是藉助這一集體備課的變式實現教育經驗、教學智慧的傳承與創新。骨幹教師向青年教師傳授教學心得,指導青年教師系好從教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教師帶來了新視角、新知識、新活力,特別是新的教學媒體技術,幫助老教師拓寬了知識視野,打開了教學思路,突破了傳統經驗的束縛,促進了教師團隊的整體成長。

三是團隊協作。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團隊合作。在這種備課模式下,大家既同台競技,也教學相長,每個人都是教育智慧交流的受益者,特別是進入課例打磨階段,學科組內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幫助青年教師上好課的同時也體現了團隊的協作精神。

四是專業成長。這種備課模式讓骨幹教師在發揮示範、榜樣、引領作用的同時,生髮出榮譽感、使命感;讓青年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技能的同時,從骨幹教師那裡學到了為人師表、敬業愛崗等優秀品格,得到了班級管理智慧和家校溝通經驗,在師德修養、專業技能等方面都會有新的提升。

總之,成長式備課有效解決了備課和上課兩張皮的問題,將集體備課變成了教育科研平台、專業培訓載體和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促進青年教師特別是非師範專業教師的專業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教師報》,作者:王 玲 李延安(作者單位分別系山東省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小井分校、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不提大單元、大任務、大概念,會死嗎?

如何將家常課上成公開課、示範課?

王紅順: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研″與過去課時備課"研″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家長里短、漫無目的……低效集體備課還有救嗎?

教師做到這四點,才是真備課

給教師提高備課質量的「五點建議」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d87955e49061c56233a1a2dac48be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