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拍抗美援朝,將《志願軍》和《長津湖》做比較,差別就出來了

2023-10-09     電影番茄

原標題:同樣拍抗美援朝,將《志願軍》和《長津湖》做比較,差別就出來了

十月的11部電影廝殺已見分曉,目前《堅如磐石》以破10億成績領先;《前任4:英年早婚》以破7億票房暫居其後;但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志願軍:雄兵出擊》(以下簡稱《志願軍》)僅以5.66億元成績位列第四。

《志願軍》是今年中影和博納影業重頭戲,由導演陳凱歌執導,豆瓣上的評分7.2也是同期上映的電影中分數最高,可見觀眾口碑不錯,目前僅得到如此成績,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

有人認為是觀眾對抗美援朝題材有些審美疲勞,特別是一些人拿來和《長津湖》做對比,覺得其內容複雜有餘、精彩不足。

《志願軍》的質量到底如何?是否如這些網友所見?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是否還有翻身的可能?接下來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一、《志願軍》與《長津湖》雖同為抗美援朝題材戰爭大片,其創作思路、故事構架和具體內容卻截然不同。

2021年的《長津湖》在國慶檔收割57.75億元票房,至今仍然稱霸內地票房榜且不可撼動。其後於2022年春節檔推出的續集《水門橋》成績雖不如《長津湖》一般強勢,卻仍以40.67億元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

因此中影和博納才信心滿滿,緊接著啟動《志願軍》三部曲的拍攝,且將其放在國慶檔,意在複製《長津湖》系列的成功。

但就目前來看,《志願軍》的市場反映平淡,很難延續《長津湖》系列的傳奇,這說明觀眾對抗美援朝題材已經產生審美疲勞的情緒。

大家肯定會拿《長津湖》和《志願軍》來做比較,以評價兩部電影的優劣。其實這兩部電影雖然同為抗美援朝題材,但從創作思路,到故事構架,再到具體內容,都有很多不同之處。

《長津湖》改編自蘭曉龍的戰爭題材小說《冬與獅》,講述長津湖戰役中「鋼7連」的傳奇故事。電影以新兵伍萬里的入伍經歷為主線,圍繞伍千里、伍萬里兄弟的兄弟情義,塑造了梅生、余從戎、平河、雷睢生、談子為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

在續集《水門橋》中,7連戰士經歷了新興里和下碣隅里的戰鬥之後,又接到炸毀水門橋的艱巨任務。為了截斷美軍退路,7連全體戰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平河、余從戎、梅生、伍千里等人先後犧牲,最終只剩下伍萬里一人回到祖國。

兩部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雖有虛構,但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導演操刀,品質亦得到保證。其故事緊湊、節奏快、人物刻畫個性突出、戰爭場面一氣呵成,是戰爭電影中少有的精品之作,因此上映時觀眾雲集,呈現出少有的吸金力。

與《長津湖》比較,《志願軍》並非將視角放在具體的某一場戰役,而是以宏觀的視角,呈現抗美援朝這段歷史的全貌。

其創作思路,就是以抗美援朝歷史為主線構造故事構架,時間跨度則從戰前的準備到戰爭過程,再到最終談判並達成停戰協議為止。

圍繞這條時間線,《志願軍》三部曲中出現的角色多達200多人,這些曾在歷史上留下足跡的人,他們的故事皆圍繞抗美援朝這一歷史事件展開。可以說,《志願軍》中的「主角」,並不是具體某個人,而是剛剛建立起來的整個國家。

《志願軍》中出現的人物和故事,皆有「小段式」的色彩,每個角色的出現,都在經歷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而電影宏觀上所要呈現的,就是回答這場戰爭為何打?怎麼打?最終結果怎樣?這樣的具體內容。

因此,從觀感上來看,集中講述一段戰爭故事,塑造英雄人物的《長津湖》故事性比較強;而說到全方位還原歷史,呈現抗美援朝歷史的原貌,《志願軍》則要豐富得多。兩部電影各有所長,各有其側重點,質量上也不相上下。

二、《志願軍》三部曲重在還原抗美援朝歷史,這些優點是《長津湖》所不具備。

《志願軍》三部曲同樣是改編自蘭曉龍的小說,另一部尚未出版的戰爭題材小說《戰與祀》。蘭曉龍在創作《冬與獅》,積累了大量真實史料,其中只有關於東線長津湖戰役的那部分被改編寫講小說里,剩下的史料都是有關西線戰役的。

在《冬與獅》成書之後,蘭曉龍又把這些史料彙集起來,著手創作另一部小說《戰與祀》。雖然小說《戰與祀》還未出版,但編劇張珂已經根據小說的部分情節,與真實歷史相結合,創作出了《志願軍》三部曲的宏大故事。

從整個故事框架來看,《志願軍》三部曲不同於以往戰爭電影單純講述某一具體戰役的創作模式,立足於宏觀,全方位、多角度入手,呈現從1950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整個過程,以求打造一部能提高國民士氣,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畫卷。

《志願軍:雄兵出擊》圍繞戰前的國際形勢、時代背景、決策部署展開,又呈現了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到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的整個過程。

關於那場戰爭,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僅從歷史資料中了解的國人,並不知道當年在國內外條件皆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為何要出兵?電影的前30分鐘,花費了大量篇幅,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周年,百廢待舉、國力薄弱,然而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韓戰一觸即發。韓國軍隊在朝鮮人民軍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28日漢城即被攻陷。

我國不願干涉領國內政,但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率先出兵干涉。6月26日,美駐日遠東空軍進入朝鮮半島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美國第7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出現在台灣海峽。

武器專家吳本正(朱亞文 飾)為阻止國家捲入戰爭,列出了大量分析數據: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高達1600元(折算人民幣),而我們中國人均只有24元;美國有航母和戰機,掌握制空權,而中國連蘇式坦克都不多。

周總理找蘇聯政府談,史達林放話:「需要3個月的時間,蘇聯空軍才能做好準備,中國不出兵也可以……」走到這一步,已經無法回頭,朝鮮與中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不戰,剛剛成立一周年的國家就要滅亡,因此我們不是不知進退,而是無從選擇,只能應戰。

很少有抗美援朝電影直面這個問題,而《志願軍》做到了,而且講得認真詳細,解開了我們心裡多年的疑問。除此之外,電影著力塑造曾存在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讓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魅力。

比如: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王硯輝 飾),歷來我們只記住他「橫刀立馬」的光輝形象,鮮有觸及到他的內心。電影中的彭德懷形象,嚴肅果敢、不怒自威,塑造得比以往任何版本都更加有血有肉。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作為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是跨過鴨綠江的第一人。1950年10月19日,在夜幕的掩護下,彭德懷乘坐一輛「嘎斯69」轎車,帶著秘書楊鳳安和兩名警衛員,冒著轟鳴的炮火率先渡江。

在面對部下志願軍第38軍軍長梁興初(王驍 飾)部署作戰的猶豫時,他用一句話道出了軍人的勇敢和堅定:

1950年11月,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伍修權(張頌文 飾)作為我國特派代表出席聯合國安理會,在講台上義憤填膺、慷慨陳詞的歷史畫面,也在電影中得到還原。

做事謹慎的伍修權,走進聯合國安理會會場時,不忘交代同聲傳譯員唐笙,進場後第一件事,就是確認會議桌上的座位牌上面的英文國名有沒有錯誤,這些歷史細節也在電影中得到重現。

伍修權嚴厲駁斥當時的美國及其同盟國針對我國的種種誹謗和誣衊,痛斥其對我國台灣海峽的入侵和威脅,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新中國的崛起和抗爭。當他說出:「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時,相信銀幕前每個觀眾都會為之心潮澎湃。

而接下來的續集,還會呈現第三次到第五次戰役的歷史;最終章,則會描繪最後雙方僵持的階段,以及從未在電影中出現過的板門店談判歷史畫面。

三、陳凱歌在《長津湖》之後,執意開拍《志願軍》三部曲,有其執著和堅持。

大家是否還記得,在《長津湖》的片尾,有一段華東一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堅守陣地,與美軍交戰的戲。這段情節是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導演在完成了拍攝工作之後,才決定要補拍的。

這段情節是由博納影業委託八一電影製片廠補拍的,由八一廠導演寧海強執導,歐豪飾演楊根思。雖然只有短短的40多秒,卻生動再現了當時年僅28歲的楊根思,於長津湖畔的小高嶺上,率領3排打退美軍8次進攻,最後毅然用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壯舉。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開始,到1953年7月交戰協議簽字停戰,經歷整整3年多的時間,我志願軍投入135萬兵力,戰費達62.5億元。像楊根思這樣的戰鬥英雄,以及整個抗美援朝歷史上湧現出的光輝事跡實在太多,不勝枚舉。

陳凱歌正是有感於那段歷史中,那些為了保家衛國而赴湯蹈火的、光榮犧牲的英雄故事極多,還有很多沒能拍出來,卻又值得以電影的形式還原的故事,在《長津湖》系列完成之後,才決定馬不停蹄地投入《志願軍》三部曲的拍攝。

本片中呈現的,有第一次戰役中的「兩水洞遭遇戰」,和第一次戰役中的「72.5公里奔襲三所里」和「松骨峰阻擊戰」。與《長津湖》不同的是,這三場戰役中出現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實的,並非電影虛構。

兩水洞戰役中,志願軍第40軍118師的報務排本處於戰場後方,負責通訊和指揮前線作戰,然而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韓國偽軍,卻在陰差陽錯間來到這裡。其時118師師長鄧岳正在營地里,用無線電指揮前線戰鬥,其他戰士都在蓋房子,根本沒有準備。

但在倉促應戰之下,為了掩護師部撤離,全排通信兵戰士仍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排長張大海在身負重傷之下,用盡最後一口氣扛上巴祖卡打掉敵軍的坦克,自己也因傷勢嚴重而犧牲。這場遭遇爭打得驚心動魄,充分還原了韓戰的殘酷性。

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38軍113師於1950年11月27日接到命令,要趕在聯合國軍騎兵1師1部到達之前,搶占近80公里外的三所里。師長江潮(黃曉明 飾)經驗豐富,他命令全師保持「全程靜默」,帶著隊伍在14小時內狂奔72.5公里趕赴三所里。

14小時跑72.5公里是什麼概念?茄哥曾經參加過越野賽,在幾乎沒有負重的情況下,跑50公里山路也用了14小時。而當時113師戰士們還要背著各種物資,平均每人的負重應該在30斤左右,背著30斤的東西,跑72.5公里簡直不敢想像!

但這支紀律嚴明、作戰勇猛的王牌之師,還是克服了山路的顛簸,在呼嘯而過的美軍戰機咆哮聲中堅持了下來,於1950年11月28日趕到了三所里。他們利用比聯合國軍騎兵1師早到的5分鐘做好準備,一鼓作氣打下敵軍,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松骨峰阻擊戰」是電影的重頭戲,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在連長戴如義(魏晨 飾)、副連長孫醒(陳飛宇 飾)和指導員楊少成(尹昉 飾)的指揮下,死守松骨峰十多個小時,冒著炮火打退了敵軍5波進攻,最終全連150多人,只有7人生還。

作家魏巍於戰鬥結束後來到松骨峰陣地上,當看到滿地屍骸時,難掩激動之情,逐提筆寫下人物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刊登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讓世人永遠記住了這群英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而在73年後的今天,終於讓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這一幕。陳凱歌的執著和堅持,只要看過電影就能深刻地體會到,用他的話來說:

「中國人民志願軍得經歷多殘酷的戰鬥,才會擁有這樣的力量?英烈中的大多數,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應該都很年輕,他們為什麼能夠如此的奮不顧身?他們經歷了怎樣慘烈的戰火硝煙?我們為什麼要深刻銘記這段悲壯的往事?正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才拍攝了這部電影。」

四、內地電影工業剛剛起步,像《志願軍》這樣的大片不應被辜負。

這些年隨著《戰狼2》、《長津湖》、《水門橋》、《流浪地球2》、《封神》等工業大片的上映,讓我們看到了內地電影工業的崛起。這些高投資電影質量上乘,觀影體驗極佳,與好萊塢同類型電影比較也毫不遜色。

在《變形金剛5》、《速度與激情10》、《碟中諜7》、《敢死隊4》等好萊塢大片紛紛倒下之時,這些崛起的國產電影,讓我們看到了與歐美大片競爭的實力。但巨額的投資預算,也伴隨著更大的風險,像《志願軍》這樣的大片,還需要看到好的市場回報。

畢竟我們的工業電影才剛剛起步,如果那些靠炒話題的流量電影,能夠以極低的投資收穫幾十億票房,而這種精益求精的良心大片卻舉步維艱,那新興的電影工業有可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以後我們也許就看不到這麼好的電影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cd72f131ff53d5184e6cf361df5a7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