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讀者向我提問,說自己的孩子上高一,沒有學習動力。
作業中不會的題就放那不管,也不問老師。
照這樣下去,想考個二本都難。
初中階段,家長是全程關注、監督,所以造成了孩子的依賴心理。
上了高中之後,隨著家長的逐漸放手,孩子變得很不自覺,能偷懶就偷懶,能糊弄就糊弄,成績也越來越差。
這位讀者現在有些困惑,向我提了三個問題:
(1)我是否該放手,讓他自我管理,即便最後結果差;
(2)既然不自覺,那就繼續監督。
(3)您的看法和建議。
難怪有人說,凡是關注我的公眾號的讀者,都是學歷比較高、水平比較高。
諮詢點問題,都這麼有禮貌,這麼有邏輯性。
這位讀者的問題其實特別有共性,也有其他家長朋友向我諮詢過類似的問題,所以乾脆形成一篇文章,發出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02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放手是不可能的。
我們每個家長都可以捫心自問,不論孩子多麼不聽話,我們能做到放手嗎?
做不到。
孩子是我們一生的牽掛,不管他是氣人還是聽話。
別說他還是不懂事的學生,就算他已經成年,他已經成熟,他已經比我們更適應這個社會,到了真的不用我們管的時候,我們仍然放不開手。
這是親情決定的,我們生了孩子,就要對他負責,就要永遠愛他,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情感需要。
所以,「放手」只不過是氣話,說說而已。
生完氣之後,我們還得想辦法改變。
03
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是必要的。
天底下沒有幾個孩子能真正自律、真正願意學習,必須要靠父母和老師的約束才行。
但一定給孩子留出自己的空間,不要把他管得喘不過氣來。
有句話叫「常打不怕,常罵不驚」,管得太多,反而更不聽話。
一般在家裡,為什麼孩子都愛和當媽的頂嘴,爸爸出面說一句話就管用?
因為當媽的往往在家裡事無巨細啥都管,孩子早就習慣了,也聽煩了,而爸爸很少管,猛然一出面,孩子當然會往心裡去。
所以,好鋼要用到刀刃上,不要事事都管,啥都去說。
否則,他小事上拒絕你、反對你成了習慣,在大事上也會依舊。
有時候,就算孩子做得不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只要他堅持,你也可以妥協,但你要表明立場,告訴他「你可以做,但我覺得你不對」。
這樣,一是可以增強家裡的民主氣氛,二是他吃了虧之後,更能相信你的話。
不要怕孩子犯錯,犯錯也是成長的一部分,被現實毒打一頓,比直接告訴他不可以做更有效。
就像告訴孩子烙鐵是熱的,不如他想摸就讓他摸一樣。
前些日子就有一個孩子,說什麼也不上學了,非要去打工。
家長愁得沒辦法,窮盡了各種努力,只好由她。
沒想到,只去了半天,她自己就跑回來了,非回學校上學不可。
04
另外,一定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問題,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和家長之間缺乏溝通,沒有對話的通道。
和家長能夠經常交流的孩子,出事的可能性很小。
只要他有事想和你說,那麼什麼事情都好辦。
就怕他自己有想法,不認可你的話,還不說出來。
不要居高臨下,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有利於孩子情緒的發泄,也有利於我們對他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我們要儘量多地去了解。
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做一個路人,甚至他的敵人。
05
最後我想說的是,沒有孩子多少會達到理想狀態。
我們自己也並不完美,孩子亦然。
都說我家的孩子很優秀,但自己的孩子有什麼缺點,自己心裡清楚,只不過外人沒有看到而已。
朋友家的孩子,比我家孩子更優秀,從小到大幾乎沒考過第二名,現在在清華讀書。
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也親眼看到過他因為學習和媽媽鬧得不愉快。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真正省心的,如果孩子做得處處都隨父母的心意,那就不是孩子了。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和父母的一場戰爭,直到他長大,也做了父母,才明白了父母當年的苦心。
付出最大的努力,享受這個過程,接受一切結果,這是我對教育孩子的態度。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