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網紅穿搭,碰上大雪就腳滑

2023-12-19     新周刊

原標題:今冬網紅穿搭,碰上大雪就腳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近一周以來北方各地都在下雪,每個地方積雪後都大變樣。

別誤會,我說的「變樣」不是指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這種萬年老梗,而是指一下雪所有城市的歸宿都一樣——

都會變成腳滑的城市。

在積雪的友情贊助下,北方城市已經無形中化身「大中華區鞋類品牌防滑等級測試賽場」,所有鞋類品牌的雪天適應能力都被徹底揭底。

(圖/小紅書截圖)

過去一周時間內,網上關於雪天鞋子的吐槽層出不窮。

無數人在出門前料到了氣溫驟降把自己裹成粽子,卻沒料到最後背刺自己的不是天氣,而是自己的鞋。

雪天熱門搜索詞條:1、誰是張萬森 2、雪地靴不防雪。(圖/微博截圖)

「助滑」功能名聲在外的彪馬,在雪天依舊讓人滑出風采、滑得強勁。

不過在大雪的圍攻之下,其他品牌的平底運動鞋表現也沒好到哪去,冰渣雪水消磨了鞋底的稜角。

(圖/小紅書截圖)

隨時隨地,讓你進入摩擦力從地球上消失的世界。

(圖/社交平台截圖)

被尊為四季百搭鞋型的DR馬丁靴,在雪天面前也敗下陣來。

(圖/小紅書截圖)

讓每一位下雪時還在堅持愛它的可憐人,都平等地體驗到一次順滑的屁墩兒。

(圖/小紅書@餓了有錯嗎)

一片聲討中,被吐槽最狠的則是今年冬天爆火、以UGG為首的絨面雪地靴。

畢竟其他品牌或鞋型不頂用還情有可原,運動鞋、馬丁靴的主要使用場景本就不是下雪天。

可被雪地靴在雪地里背刺,這是大家從來沒預想過的事。

(圖/小紅書截圖)

一個多月前剛入初冬,尤其伴隨著東北旅遊的熱度漸漲,UGG類型的厚雪地靴就再度走紅。

因其肉眼可見的厚絨毛保暖效果,一度被網友們調侃為時尚界的東北省鞋。

(圖/小紅書截圖)

今年所有品牌旗下長這樣的厚毛絨面雪地靴都很火,尤其是最出名的牌子UGG。

除卻大家熟悉的短靴款式,今年UGG還有兩款名為Tasman、Tazz的包頭拖款式格外爆火,長下面這樣,官方剛發行時出現過斷碼溢價。

內里絨毛很厚,據說有踩毛毯的質感。

但後腳跟會暴露在外,被認為符合秋冬鬆弛感穿搭理念。

(圖/UGG官方)

坦白說我第一眼看到這款鞋型時十分困惑,想不通它到底為啥能火。

這鞋型與刺繡風格毛邊,怎麼看都與外婆奶奶們最愛的毛線鞋如出一轍。

後來想明白,可能歸根結底人類就是愛一腳蹬。

夏天時捧紅洞洞鞋,冬天就輪到UGG。

歐美穿搭博主喜歡用它搭快拖地的寬大衛褲,國內穿搭博主則喜歡用它搭緊身褲與毛線襪套。

(圖/小紅書截圖)

UGG類雪地靴其實每年秋冬都會成為時尚寵兒,厚靴子進能顯腿細、退能厚重保暖。

只是不論哪種潮流,如今在真正的大雪面前都徹底灰飛煙滅。

無數UGG受害者在這幾天的雪地實踐過程中悲哀地發現,自己腳上那雙千元左右買回的網紅雪地靴既不防水也不防滑。

簡而言之,完全不適合雪地。

(圖/小紅書截圖)

這種雪地靴暖和是因為皮毛一體,但它不防水也是因為皮毛一體,用防水能力弱的絨面作為表層。

穿著它出門踩雪地上班,不到半小時鞋面就會被融化的散雪浸濕、與涼氣一同慢慢滲入鞋內。

你可以稱之為雙腳特供水刑,也可以稱之為冬天特供spa。

總之會讓你通過雙足與甄嬛充分共情,覺得寧古塔苦寒不過如此,皇上真不是個東西。

(圖/《甄嬛傳》截圖)

市面上最常見的短款雪地靴,日常穿穿或許還覺得挺暖和。

它在時尚穿搭屆比長款更受歡迎,還因為短靴與緊身褲、長風衣或棉襖搭配時不僅顯腿細。

還能利用寬大的鞋型模糊腳踝位置,讓腿看上去更長。

然而它要是放在已經開始積雪的天氣里穿、真與大自然硬碰硬。

危險程度不亞於在打雪仗過程中公然鬆開外套衣領、露出自己的脖頸——

雪必然會被灌進去。

等你千里跋涉走到溫暖的室內,鞋裡的雪溶化後都夠煲湯了。

(圖/小紅書截圖)

這種時候,突然就覺得侃爺在巴黎世家秀場上穿的大黑靴子具備實用價值了。

(圖/社交媒體截圖)

理論上來說,如果室外氣溫足夠低、積雪是「干雪」狀態,雪接觸到鞋上不會融化只會附著,穿這種雪地靴是可行的。

但國內絕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冷到這種地步,更多人被迫成為雪地靴怨種。

好不容易等到下雪天、穿一次名稱上聽起來最為適配的雪地靴,結果被凍的夠嗆。

(圖/小紅書截圖)

雪地靴另一個在雪地里才被徹底暴露的特性是鞋底巨滑。

按照博主@owl_skeleton為北方雪天路面分的安全等級,好心人剷出的路面與鬆散的積雪是安全區,消融的積雪與泥濘的馬路是減速帶。

徹底結冰的路面與雪下隱藏的大理石則堪稱死亡之路。

可根據雪地靴受害者們的反饋,穿上它們後處處都是死亡之路。

(圖/@owl_skeleton)

踩正常情況下不算危險的積雪會滑,踩上結冰後的路面就更滑,也不知道它在哪能不滑。

(圖/小紅書截圖)

在容易下雪的東北穿它,有網友半個月喜提三次摔跤,一冬天下來說不定能創下至少摔上十次的記錄。

(圖/小紅書截圖)

我搜索了一下,國外七八年前就有了對UGG鞋底打滑的聲討。

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它作為雪地靴能這麼滑。

(圖/社交媒體截圖)

有人猜測這是因為UGG不少款式的鞋底採用了EVA(發泡)材質。

這種材質優勢是輕便,讓厚底雪地靴們的實際重量比看起來輕,但在防滑性能上差了一些。

它的鞋底還有一個特性最近也被網友們挖掘了出來——

性格應該挺樂觀,因為容易想開。

室內烤火一段時間,分分鐘想開給你看。

(圖/小紅書截圖)

在「雪地靴鞋底開縫」的討論下,湖南網友格外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湖南人一到冬天就會搬出季節限定特產「火箱」來取暖。

火箱一開,人暖和了,鞋底也開了。

(圖/小紅書截圖)

除卻鞋底材質原因,穿UGG式雪地靴容易打滑還可能與鞋型本身相關。

相比於其他更緊實密裹的靴子,這種厚大的雪地靴內部柔軟的絨毛長,腳在裡頭左右騰挪的餘量往往更大。

早年就有外科學者指出,UGG不適合長期穿著、它沒有足夠的承托力,穿上後腳在鞋子裡的每一次滑動都會對膝蓋軟骨組織造成一定磨損。

它寬鬆的鞋型則讓這些滑動的幅度更有可能變大,日常走路時相對而言不利於保持平衡,也就更容易摔。

這兩年UGG火了好些大厚底款式,買過的網友都會竭力提醒「容易重心不穩」「容易崴腳」。

踩在上頭像是走高蹺或穿花盆底鞋,日常穿著行走都不如平底鞋自在,雪天路滑更不適合穿出門。

(圖/小紅書截圖)

其實UGG倒是有特地防水防滑的款型。

市面上也有面向這些絨面雪地靴的防水噴霧,噴在鞋面上能讓鞋子防水一些。

但主要是常規情況下,一年碰不上幾次下雪的普通人根本就想不到世上存在「雪地靴沒法雪地穿」的荒謬事。

(圖/小紅書截圖)

不過如果追溯UGG這類鞋型的起源,會發現它倒確實和雪地沒啥關係。

UGG經典靴型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是澳洲飛行員在一戰時期為了抵禦寒冷採用兩塊羊皮圍成鞋子,後來傳到了大眾的日用品當中;

也有說是衝浪者上岸後用來保暖的羊皮靴,後來沿著加州海岸線上的衝浪店傳播開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羊皮靴來自澳洲20世紀的農場,當地人穿著手工羊皮靴子冬天禦寒。

仔細研讀下來,不論哪一種說法其實都沒提到雪地,只保證了暖和。

(圖/小紅書截圖)

UGG名稱來源也只是「 Ugly Boots」,指代這種皮毛一體的丑鞋子,沒提過「雪地」的事。

人們會默認用「雪地靴」去形容它們,或許是覺得這麼厚的鞋應該很適合冰天雪地里穿。

最後發現並非如此時滿頭問號:

「你都長這樣了,怎麼會不能下雪穿呢?」

很多人哪怕在室外的穿著過程中幸運地躲過鞋子打濕、打滑的命運,回到室內後依然要面對它確實不適合下雪穿的現實——

絨皮面被雪水浸濕後,會留下水漬。

(圖/小紅書截圖)

這也是UGG式雪地靴的又一槽點:

長著一副結實耐造的面孔,沒成想實際穿起來嬌貴萬分、得小心翼翼呵護。

去除水漬的過程堪比文物修復,得先用濕毛巾同方向擦拭、再用紙巾覆蓋後熱風吹、吹乾厚撲點散粉,如此重複數次。

(圖/小紅書截圖)

從這些天北方人民的雪地實踐來看,目前在網上普遍收穫認可、贏得民心的鞋型有三種。

一是以登山鞋為前身的大黃靴,在防打滑效果上頗受肯定。

(圖/小紅書截圖)

二是迪卡儂的便宜雪地靴,沒有最功能性上多好、多驚艷,但勝在了樸實的便宜。

(圖/小紅書截圖)

三則是備受國民喜愛的老棉鞋,經過父輩認證,品質與性價比都值得信賴。

(圖/小紅書截圖)

接下來的一周不少城市或許已經不再下雪,但可能會進入氣溫降低、路面也更濕滑的融雪階段。

為了在坐各位都平平安安,在這分享一個穩妥走路的小技巧。

據說最不容易摔跤的走路方式,是像企鵝那樣雙腳微微外八、小步子騰挪著往前走。

大家感興趣的話明天出門上班時可以試試,就是要小心點,步子別邁太大、動作也別太誇張。

倒不是擔心這樣會摔倒,主要擔心動作誇張後、從後面看起來可能會像下邊這樣

(圖/@蝸牛小眾旅行)

或者像下邊這樣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c3482d16b33590c75a9d8de12ba4c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