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旅遊飯 日子比蜜甜

2022-10-13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吃上旅遊飯 日子比蜜甜

安順黃果樹旅遊區堯珈·凡舍懸崖民宿。(安順市文體廣電旅遊局供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曹雯

今年以來,貴州已有多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的「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連綿的群山,造就了貴州的絕美風景,養成了眾多山清水秀的自然村寨。近年來,貴州奮力推進旅遊大提質,全省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創新、產品升級、服務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鄉村旅遊成為人們尋覓鄉愁、回歸自然的首選,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日子越過越甜蜜。

知名景區牽引周邊村寨發展

國慶期間,位於黃果樹旅遊區的石頭寨山風清涼、星光點點,不少遊客造訪此地。一位遊客告訴記者,除了恬淡宜人的鄉村生活,高品質的黃果樹旅遊體驗才是自己拍板消費的最終動因。

依託強大的流量支撐,黃果樹景區管委會大力盤活周邊村寨,豐富業態留住遊客,並幫助周邊村寨的民宿開通了網上購票、專車接送等一站式服務。

在丹寨縣卡拉村,節日氛圍下的農家樂生意都還不錯。「不少客人在萬達小鎮遊玩後,會特意來品嘗我們丹寨的特色美食戰鬥雞。」當地服務員小金說。據悉,於2017年開業的萬達小鎮投資21億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品質生活體驗相結合,並配套建有溫泉康養酒店、山水體旅、民宿客棧、劇場影城等。

近年來,貴州以知名景區、龍頭旅遊企業為引領,或通過流量轉化,或在鄉村重點打造大型項目,帶動村民參與鄉村旅遊發展,吸納當地群眾就近就業。湧現出白雲牛場蓬萊村、江口雲舍民族文化旅遊村、黃果樹石頭寨、西江千戶苗寨、興義納灰村、貞豐孔納村、鳳岡田壩村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村寨。

民宿豐富鄉村旅遊產品體系

位於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的「淺藏」民宿國慶期間生意興隆。民宿投資人熊偉卻不用時時去現場打理,諸多工作已經交給了李桂花這樣的村裡人。

該村通過牢牢牽住「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這個牛鼻子,引入貴州「水東鄉舍」旅遊公司,以「三變」改革打造「民宿經濟」,構建「政府+村集體+城市投資方+農戶+平台公司」的利益共同體,打破阻礙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壁壘,為鄉村振興探索新路。

熊偉說:「當初決定投資,其實有很多顧慮,但開陽所構建的利益共同體模式,讓我在鄉野有了個家。」隨著家裡閒置的村屋被「盤活」,村民李桂花也被培訓成民宿服務員,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在貴州,總量約1.5萬家、總床位16萬張以上的民宿客棧,正不斷豐富鄉村旅遊產品體系。隨著堯珈·凡舍、樹蛙部落、千里走單騎、群山之心、花都里等一批高端精品民宿的出現,自帶「人居」「康養」屬性的鄉村旅居,成為休閒旅遊的熱門選項。

為了讓遊客「住進」風景里,貴州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鄉村旅遊村寨、客棧和經營戶三個省級地方標準,同時以「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活動為抓手,整治鄉村旅遊點環境,持續提升旅遊滿意度。

文旅融合讓山水之間有鄉愁

遵義市播州區尚嵇鎮的茶山關紅軍搶渡烏江遺址,兩岸青山排闥,烏江江水沉碧。在靠近遺址的一間農家樂里,老闆羅義華正在忙裡忙外,他的外公宋月釗正是當年幫紅軍渡江的老船工。

交通巨變使得烏江兩岸天塹變通途,古老渡口早已停擺,紅軍從茶山關挺進遵義的泥石路變成了寬闊的瀝青路,當年的土坯茅屋也變成了亮麗的黔北民居。老船工的後人們依託紅色旅遊開起了農家樂,向往來遊客講述紅軍渡江的故事。

位於荔波世界自然遺產緩衝區,距離大小七孔景區僅5公里的瑤山古寨,是白褲瑤族的主要聚居地。白褲瑤族「七次遷徙」出深山,用幾代人的血汗書寫了一部戰貧奮鬥史。在此過程中,鄉村旅遊的高質量發展,讓瑤山人找到了心靈的「桃花源」。

「在不破壞原有建築風貌的情況下,對古寨進行修繕,並挖掘瑤族文化底蘊,使之成為荔波的第二張旅遊名片。2020年5月,瑤山古寨成為國家4A級景區。」荔波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向東表示,在瑤山,通過村落變景區、技藝變技能、民房變客房、群眾變演員、產品變商品,讓文化資源轉變為旅遊資源。但不變的是,旅遊發展中的生態優先,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數據顯示,貴州現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49個,724個村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312個村寨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列入兩個名錄的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文旅融合,讓它們逐漸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格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bfe0096123fe95db964eea1bcb9cc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