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縣:答好綜合利用「四問」 推動秸稈「變廢為寶」

2024-10-21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江陵縣地處長江中游荊江北岸、江漢平原腹地,轄8個鄉鎮、2個農場管理區和125個村(社區),耕地面積102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約70萬畝,其中超過一半為「(水)稻油(菜)連作模式」,稻草秸稈焚燒問題突出。近年來,全縣上下堅持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強化「秸稈禁燒-禁燒與利用並重-利用方能禁燒」的共識,走出了一條「以疏促堵、綜合利用」的路子,今年收儲秸稈超過11萬噸,較2023年增長了一倍多。

統一思想

提高秸稈回收意識

為破除焚燒稻草秸稈可滅病蟲害、方便種植油菜等「傳統思想」,江陵縣委縣政府先從統一幹部思想抓起,再武裝群眾,推動過去「以燒秸稈為主」轉變為現在「以賣秸稈為主」。

一是開好會。在水稻收割前後,及時召開覆蓋縣鄉村三級幹部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部署會、調度會、調研座談會等,安排工作任務、解決突出難題,不斷統一思想和行動。

二是取好經。組織基層幹部到江蘇阜寧等地區考察學習秸稈綜合利用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是禁燒路、生態路、致富路」的最大共識,並結合實際找差補短,制定了《秸稈(垃圾、荒草)禁燒和綜合利用行動方案》,推動思想統一化、目標具體化、方式精準化。

三是算好帳。採取屋場院子會+村村響、巡邏車、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1+N」工作機制,開展全方位、高頻次宣傳,切實和群眾算清「三本帳」(焚燒秸稈依法承擔責任的「法律帳」、焚燒秸稈破壞自己生存環境的「生態帳」、收儲秸稈便捷增收的「經濟帳」)。累計召開屋場院子會近千次,鎮村兩級每天廣播和巡邏、同時自拍「短視頻」10餘部,《我叫秸稈,我不想做「廢柴」》等報道的瀏覽量超過10萬,「燒秸稈有害、回收可變錢」深入人心。

培育主體

增強秸稈回收能力

為夯實秸稈綜合利用的基礎,實現就地就近回收消納,江陵縣委縣政府堅持供應鏈思維,做到「兩手抓」。

一手抓收儲主體協同。以政府平台公司縣城發集團下屬糧儲公司為核心,制定縣域內秸稈收儲市場主體准入標準,採取「行業主管部門和鄉鎮推薦+企業自主申請」的方式,網羅全縣32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秸稈產業化利用企業和其他從事秸稈收儲運銷服務的市場主體,成立了收儲能力超過10萬噸/年的江陵縣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協會。同時,建立了秸稈「收、儲、運、銷」四位一體的運行機制,推動秸稈收儲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持續化。

一手抓骨幹企業培育。支持縣內年消納量12萬噸秸稈的凱迪綠色能源企業恢復生產,引進服務年處理5萬噸秸稈的西安秦衡秸稈深加工項目加速建成投產,逐步形成就近消納全縣50%以上秸稈的綠色產業。

構建體系

提升秸稈回收效率

為方便和吸引群眾售賣秸稈,江陵縣委縣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做到就近收、優價收。

一方面,科學布點。近年來,在縣財政真金白銀獎補加持下(對新建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建設規模在6000平方米以上、加工儲存2萬畝秸稈、服務半徑不低於2.5公里>的給予每平米100元的補貼,對秸稈臨時堆放點給予每畝每年1000元的補助),縣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協會以「大規模輻射多村(6000平方米以上)、小規模按需布置(根據不同的需求,由市場主體租賃板房、村級資產、空地等方式靈活布局)」的科學方式,在全縣布局了34個收儲點、倉儲面積約22萬平方米,其中今年新增5個(縣供銷公司牽頭整合再生資源體系建設等國債項目新建3個、縣城發集團盤活閒置資產改建2個),形成了覆蓋全縣各村最有效的「收儲半徑」。

另一方面,合理定價。組織行業協會、鄉鎮、市場主體和群眾代表,召開座談會,集體商議定價。縣財政實施「對秸稈離田收儲40元/噸」的補助政策,縣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協會公開發布各收購點依質240 元/噸-300元/噸的收購價格,每畝稻草秸稈售賣可為群眾增收100元左右,極大提升了群眾的積極性。

發動群眾

保障秸稈回收實施

為實現「長秸稈、常年收」的目標,江陵縣委縣政府組織鎮村兩級運用「共同締造 理念,發動群眾低茬收割、分散收儲。

一方面,全面推進低茬收割。組織民輔警、村組幹部、駐村工作隊向農戶、農機手做工作,嚴格執行收割機聯合作業收割標準,做到低茬收、割長草,保證秸稈質量和數量,消除秸稈焚燒隱患。

另一方面,有效推進分散收儲。為避免集中收儲時出現的安全隱患、供需矛盾等,積極引導群眾將近期不進行售賣的秸稈就近分散堆存在田埂等空閒地,同時鼓勵村兩委與市場主體合作,因地制宜建立秸稈臨時堆放點、開展代收代儲工作,加速實現分散堆存、常年收儲。

————END————

來源:江陵縣農業農村局

編輯:陳還琪

責編:張怡

編審:鄧曼

終審:戴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bf32a5b65392b7872fda95d0a7ecb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