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科技合伙人」催發田野「致富花」

2023-07-28     大小新聞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科技合伙人」催發田野「致富花」

「到9月,我們這裡的葡萄就要成熟了。到秋天,我們打算再增加400畝的葡萄。」說起村裡即將上市的「陽光玫瑰」葡萄,山東菏澤鄆城縣唐廟鎮胡莊村黨支部書記胡宣峰由衷地開心。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些葡萄還是他的「心病」。2019年,胡莊村採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種下了180畝葡萄。本希望這些葡萄帶動村民增收,沒成想,因為管理技術的缺乏,這些葡萄到了2020年該少量見產的時候,卻幾乎見不到果子。大量投資面臨「打水漂」的風險,讓胡宣峰愁得吃不下飯。

就在此時,山東省農科院工作組來到了鄆城,並派出專家團隊現場「會診」。

山東省農科院葡萄專家陳迎春(右)在鄆城縣胡莊村陽光玫瑰葡萄園開展技術指導。(受訪單位供圖)

冬剪不對路,枝條留得過密;開春打藥的時間節點和藥量也不對,綠盲蝽沒防住……在山東省農科院葡萄種植技術專家陳迎春看來,當時胡莊村的葡萄種得完全不對路。陳迎春帶著村民們對症下藥,次年葡萄的平均畝產量就達到2500斤,去年畝產更是超過5000斤,每畝純收入超過3萬元。

「專家還指導我們建設冷庫,反季節銷售產品。去年春節前後批發價都到了每斤30元,比平時都翻倍了。」胡宣峰說,在陳迎春團隊的「手把手」教導下,村裡已經有30多個會種葡萄的「老把式」。如今胡莊村及周邊村葡萄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720畝,並且帶動了當地的觀光採摘和土特產銷售。

像陳迎春這樣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的科研人員,在山東省農科院已經有500多人,他們正讓農業「科技樹」開出田間「致富花」。

山東省農科院甘薯專家解備濤(中)在調查甘薯生長情況。(受訪單位供圖)

為彌合農業科技與鄉村產業發展之間的「斷裂帶」,2020年6月開始,山東省農科院選派科研人員紮根鄉村振興一線,既為鄉村送技術、找門路,也以智慧財產權、技術服務入股,成為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

山東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賈無介紹,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專家+農民」利益共同體、「黨組織+專家+合作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等10種模式,圍繞「科技幫、合夥干、產業興、農民賺」的目標,建設利益共同體、科創聯合體、農科專家工作室等各類載體400餘個,著力打通科技進村入戶(入企)通道。

山東臨沂費縣紅薯育苗大戶吳電虎在和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合作後,更新了紅薯品種和栽培技術,種苗年銷售額從500萬元左右上升到去年的1800萬元。

「以前我們這裡種的紅薯品相不好,只能便宜賣給加工廠做澱粉。現在的新品種都是賣給商超、市場或者做果脯,價格當然不一樣。」他說,通過引進農科院新品種和新種植技術,當地的紅薯價格從每斤0.3元上升到0.7元左右,產量也出現明顯提升,農民一畝地能多掙1500元左右。

「我每年得發出去四五百萬元的工資。」吳電虎說,在播種、提苗等比較繁忙的時間段,工人日工資超過300元。在當地,像他這樣的育苗大戶已經發展到10多人,紅薯育苗和種植讓一批留守老人實現就近就業。

山東省農科院茶葉專家田麗麗(左)在合作基地查看紅茶茶葉萎凋程度。(受訪單位供圖)

「合伙人」的實踐探索,也開始反哺科研。

茶葉專家田麗麗與招遠槐花嶺家庭農場創建山東省首個「專家+農民」利益共同體,僅用一年時間,就幫助農場茶園扭虧為盈,不僅使茶葉提前一個月上市,而且效益增加了10倍。田麗麗得到了企業分紅20萬元並成立發展基金,支持新技術研發和應用。

「鄉村產業要振興,農業科技必須擔負起責任,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賈無介紹,山東省農科院計劃再用3年時間,組織院內外100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面向山東省100個鄉鎮、1000個村(企)、10000個農戶,複製推廣科技合伙人模式,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記者陳灝、劉開雄、賈雲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bc7941a47c40802d39e6adbf660d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