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規:9月實施,關乎每個孩子的未來!

2022-05-10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教育部新規:9月實施,關乎每個孩子的未來!

作者 | 莫離

看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9月起,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燉湯、修理家電、種菜養禽啦!

教育部已經正式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內容包括:

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農業生產勞動、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等。

不同年級的學生給出了不同的標準,三四年級學生要會拌涼菜,五六年級學生要會2~3道家常菜,比如番茄炒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

之前看過一個報道,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是1.2小時,韓國小學生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只有12分鐘。

我們的孩子,真的亟需補上勞動教育課。

要知道,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差別可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會做家務的孩子,有多厲害?

綜藝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中,8歲男孩何一可,從小就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

早上爸爸會將奶瓶遞到兒子嘴邊,等著他閉著眼睛喝完。媽媽會幫兒子洗漱,收拾書包,穿鞋、繫鞋帶。

由於缺乏自理能力,他被同學嘲笑。節目中,這個男孩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想學習改變,希望爸爸媽媽給他這個機會。

生活自理,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自理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強,自強才能理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做家務的好處,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

學習成績會優秀27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2萬名小學生進行過家庭教育調查。結果發現:

會做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比不做家務的孩子優秀27倍!

這是為什麼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發育。

孩子做家務的過程,就是一個鍛鍊肢體、提升手眼協調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過程。

這會讓他們的大腦更加活躍、思維更加敏捷,學習成績自然也會越來越好。

能讓孩子更會表達愛

孩子只有參與到家庭勞動中,才能真正體會到家長的辛苦付出,懂得感恩。

一位媽媽收到5歲兒子送的母親節禮物:玫瑰花和卡片。還有一份特別禮物,是兒子用一個月家務勞動換來的。

原來,孩子的學校開展了一項活動,通過幫媽媽做家務的方式,可以獲得積分,最後能給媽媽兌換一份禮物。

於是,孩子在家裡經常搶著做家務:「媽媽你坐著,我來拿碗!」「媽媽你歇著,我自己洗鞋子。」

能分擔家務,孩子感到非常自豪,經常向姥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最讓人欣慰的是,通過做家務,兒子更加體會到媽媽的辛苦,也更會「疼」媽媽了。

就業率和幸福指數更高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

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

並且,愛做家務的孩子,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也更高。

研究人員給出解釋,一個從小參與到家務中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明白:我的個人努力可以促進集體變得更好。

這樣的孩子以後就更具有團隊協作能力,會更獨立和靠譜。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為人父母,我們最該教會孩子的,就是獨立生存、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其實,孩子天生喜歡做家務。

只不過,很多家長可能捨不得用孩子,也可能是嫌孩子做不好,有意無意中抹殺了孩子的這種天性。

想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就得從小抓起,不要不捨得讓孩子幹活,更不要怕孩子幫倒忙。

那孩子多大可以開始做家務呢?

人民日報建議:從孩子9個月開始,就可以引導他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

下面這份《孩子學做家務年齡表》,值得家長們收藏: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都有一個「家務敏感期」,在某一階段,對某一項家務特別感興趣,比如掃地、擇菜、洗衣服等。

這個時期的孩子,一看到大人做家務,就喜歡搶著去干。

家長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體會勞動的快樂。

如何幫孩子養成「自主做家務」的習慣?

讓孩子養成自主做家務的習慣,我們不僅需要在心理上捨得用孩子,更需要在戰術上「會用」。

請牢記,「三要三不要」原則

要會示弱和誇讚

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和動力。

比如,我會拿著掃帚假裝腰痛,感慨一句「哎呀,這腰疼得使不上勁兒啊!」兒子看見了就會搶著上來掃地、拖地。

完事兒後,我再由衷地夸一句:「你打掃得也太乾淨啦,媽媽看著就舒心!」

這一波操作下來,孩子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自信心爆棚的同時,也會逐漸愛上做家務這件事兒。

要夠具體和詳細

給孩子安排家務時,儘量具體和詳細些。

比如: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原位;

把襪子放進髒衣簍里;

把衣服穿好、鞋帶系好……

先從孩子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再逐漸延伸到家庭共同家務上。

還可以跟孩子一起設計一份家務計劃表,讓孩子擁有一定的選擇權,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要增加趣味性

通過設計遊戲環節,讓孩子體會到做家務並不是一件枯燥、吃力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和吸引力。

可以用抽籤的方式,讓孩子選擇做哪些家務。

可以玩角色扮演。比如,讓孩子扮演廚師,清潔工,或者跟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當家長,負責炒菜、打掃、洗衣服等。

不要過多責備

就算孩子做不好,也不要破口大罵,打擊他的熱情。

不要和金錢掛鉤

綜藝《向上吧少年》中,小女孩晞晞的言論讓人震驚:

「擦一個桌子一塊錢,不分大小,如果桌子上擺著東西,那就是另外的價錢。」

媽媽覺得,這個要求可以滿足,反正收費也不貴。然而,這容易讓孩子形成「一切向錢看」的錯誤價值觀。

當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孩子用自己的技能或特長,為家人帶去幫助和價值,也可以適當地給予獎勵。

不要給孩子做不良示範

一個在家什麼都不幹的父親,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對家庭勞動的參與度。

男孩長大後,也可能是一個甩手掌柜;

女孩長大後,可能會主動包攬所有家務,並覺得理應如此。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一個經常做家務的爸爸,會給孩子傳遞一種觀念:家務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是需要所有家人共同參與的事。

爸爸們趕緊動起來吧,孩子們會看在眼裡,學在心裡。

—— End ——

作者:莫離,累並幸福著的二胎媽媽,用心感受生活,用筆記錄人生。凱叔講故事,凝聚6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a7e25ed0da3dde3c9e10d7ee0b6a0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