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把孩子吵架看得太嚴重,反倒該利用吵架的機會教導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或留機會給孩子自己處理。只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不愉快的經驗就會帶來人格成長,換位思考會使他在情緒發展上更成熟。
寒假,一個女生自願留守實驗室,不想回家過年。我很驚訝,女孩子會不想回家過年,便問她為什麼。她說過年時,在外地的兄嫂們都回來,兩個哥哥家的孩子年齡相差不到一歲,本該在一起愉快地玩,但偏偏兩個嫂子都寵愛自己的獨子,唯恐自家孩子吃虧,每次一看到孩子搶玩具,大人就吵得不可開交,吵不出名堂時,就叫她這個未婚的小姑子出來主持公道,評斷是非。
她順了姑意,就逆了嫂意,里外不是人,最後兩家人都怪她,令她尷尬不堪。所以她寧可留在實驗室,也不想回家。
其實, 父母不應介入孩子的吵架。如果成人不介入,孩子自己會慢慢學會解決問題。當孩子爭吵時,也有一些家長倒是不偏袒,為了安慰別人,就責罵自己的孩子,甚至當眾打孩子給對方看。這也不對,會讓孩子覺得很不公平,很委屈,下次要找機會「報復」,這樣反而不利於他的人際關係。
孩子最難過的就是認為媽媽偏心,不喜歡自己,這種念頭過於強烈,就會造成兄弟不和。
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不可以說「你是老大,讓弟弟一點!」我就看到有個老大某次受了父母責罵,氣急敗壞地坐在地上大哭,說:「你為什麼不把我生成老二!」凡事公平第一,孔融讓梨是美談,我們希望孩子這樣做,但不要強迫他做,一強迫就是錯。讓他學會謙讓,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花心思讓他疼愛弟弟妹妹。
孩子吵架也一種溝通,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我小時候跟姐妹吵完架之後,父親會叫我們反思,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用這種方法訓練我們的人際關係。母親則叫我們罰站思過,結果罰站時都在思別人的過,心中不平之氣也越想越高,一罰完就立刻再吵一架。所以,懲罰孩子不是好的方式。孩子在吵架的過程中能學會溝通。因為對方會把本來隱藏在心中不說的感覺說出來,孩子以後就會避免碰觸別人的痛處。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不敢跟城府很深的人交朋友,因為不知他心裡在想什麼。
我曾看過一個名人專訪的節目,那位名人說他與他太太從不吵架,記者問他太太:「真的嗎?」他太太說:「是的,他從來不跟我說話。」雖是開玩笑,但有幾分真意。夫妻共同生活了幾十年不吵架,除非彼此不講話。不吵架的夫妻,關係很可能十分危險。
這樣看來,適當的吵架也能增進感情交流。
我們不必把孩子吵架看得太嚴重,反倒該利用吵架的機會教導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或留機會給孩子自己處理。只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不愉快的經驗就會帶來人格成長,換位思考會使他在情緒發展上更成熟。
爭吵也是溝通交流的一部分
大人們有失公允的介入
不僅不能解決問題
反而會埋下隱患
孩子之間的爭吵
就留給孩子自己解決
他們雖然年齡還小
但處理矛盾時總有自己的方法
邀請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
只需19.9元
馬上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