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一起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華夏之根」——華山

2023-12-15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黃河一起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華夏之根」——華山

華山,又稱西嶽、太華山,是五嶽之一,位處於陝西境內。華山自古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說。

因華山之華和中華之華,同時華山又處黃河中游流域,其和黃河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據歷代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的範圍內,所以華山又有「華夏之根」之譽。

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在華山腳下生活了。華山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和黃河一起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華山還是道教主流教派的聖地,是「第四洞天」,是西嶽華山君神的神祇。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同時歷史也很悠久,比如西嶽廟、雲台觀、玉泉院。

華山之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和《禹貢》,是於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華山之名了。

華山是西嶽,而西嶽這個稱呼,據說是因為周平王東遷後,華山就處在了東周王國之西,所以就稱西嶽了。

華山西嶽廟,始建於漢朝漢武帝時期,後來成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的要地。其占地十二萬平方米,因西嶽廟在五嶽廟中建置最早、面積最大,所以有「五嶽第一廟」之稱。

華山是華夏民族的聖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也就是朝陽峰)。

華山的金鎖關,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唐朝詩聖杜甫在《望岳》詩中寫道的「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裡。

而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

華山千尺幢位於回心石之上,是華山第一險境。

千尺幢頂端,有僅容一人的石洞,當遊人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

百尺峽位於千尺幢北,是登華山的第二個險境。「百尺峽」也叫「百丈崖」,兩壁欲合,卻被飛來的兩顆石塊從中撐開,人從石頭下鑽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

華山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位於救苦台南、五雲峰下,以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懸龍般的地勢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懼怕。

華山的老君犁溝是位於群仙觀上方,據傳舜這裡本來是沒有路的,後來老子李耳駕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時留下的犁溝,故被稱為「老君犁溝」。

據說,漢元帝的女兒南陽公主後來嫁給了王咸,當時漢室衰弱,掌權的是王莽。南陽公主見朝廷危亂,於是就勸王咸遠離亂之苦,但王咸不肯,於是她就獨自離開宮廷,後來他就到了華山白雲峰隱居修行。這公主還是有道緣的,一年後她得道駕鶴而去。

而王咸卻因朝廷危亂吃了很多苦,於是他就去華山尋找公主,然而他只是在白雲峰北嶺頭上找到公主繡花鞋,俯身去撿,鞋已化為石,於是人們就把公主遺鞋的地方叫駕鶴嶺,把白雲峰稱公主峰。

在中峰玉女祠南,龜石上有石砌洞龕一座,其頂雖無土無水,然獨生一松,樹幹扭曲多姿,遊人覓其周遭,均不見根生何處,故謂之「無根樹」。昔視作神物,為其焚香者頗眾,以求獲福。唐顧況有詩云:「遙知玉女窗前樹,不是仙人不得攀。」此樹枯死於「文化大革命」時期,今僅存枯樹,然其態猶可一賞。

五龍潭在今華山門北五龍橋下。由谷中澗水沖積而成。傳說潭中潛居著五條五色巨龍,五龍常化為五位老人到武當山聽陳摶講解易學。因為陳摶才華橫溢,氣度不凡,五龍便有意指點迷津,言武當山不是陳摶的棲居之地,陳摶修成正果的地方是華山。

陳摶接受了五位老人的指點,於是收拾行裝去了。

《禹貢》:導河至於華陰。即華山之北矣。

《山海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廣十里,遠而望之,若華然,故曰華山。

《行經太華》是一首五言詩,

作者是

隋朝,孔德紹。

紛吾世網暇,靈岳展幽尋。

寥廓風塵遠,杳冥川穀深。

山昏五里霧,日落二華陰。

疏峰起蓮葉,危塞隱桃林。

何必東都外,此處可抽簪。

華山歌》的作者是

唐朝,劉禹錫,

洪壚作高山,元氣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靈跡露指爪,殺氣見稜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來托。

天資帝王宅,以我為關鑰。

能令下國人,一見換神骨。

高山固無限,如此方為岳。

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

大家去過西嶽華山嗎?覺得那裡怎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a2e2eb9a9911f3f3128d5a4dbc3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