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坑、白銀村……溫州為何有這麼多帶「銀」的地名?明代溫州曾是重要銀礦產區

2020-09-03     溫州古道

原標題:銀坑、白銀村……溫州為何有這麼多帶「銀」的地名?明代溫州曾是重要銀礦產區

溫州三十六坊 昨天

你知道嗎?泰順、平陽、永嘉、樂清、瑞安等地,都有地方叫做「銀坑」,泰順龜湖還有個白銀村。

為什麼溫州各地有這麼多帶「銀」的地名?

溫州的非金屬礦,特別是明礬石、葉蠟石、花崗石、高嶺土等久負盛名。其實在古代,溫州的金屬礦也曾名聞全國。

明代,溫州曾是重要銀礦產區,溫州歲課一度占整個浙江銀課半數以上,是浙江最重要的銀課大戶。據記載,明成化五年,浙江銀礦稅額10237餘兩,僅溫州泰順一縣的銀礦稅額就達3820兩,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強。

甚至泰順縣的建立,也與銀礦有關!

明代浙江銀礦主產區

宋代,溫州就有開採銀礦的記錄,不過並不是主要礦產區。

銀洞石壁上閃現的銀色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廣發大明寶鈔,下令禁用金銀,後來因濫發而造成通貨膨脹,紙鈔作廢,民間幾乎全用碎銀交易。至明英宗「弛用銀之禁」,改糧食貢賦納為白銀上繳,白銀成為法定貨幣。萬曆年間,張居正行「一條鞭法」,更加徹底將田賦、徭役均改為白銀上繳。

隨著對白銀需求的增加,銀礦開採量大增。《明史》記載:「溫、處有銀場,洪武間課僅二千八百餘兩,永樂時增至八萬二千兩。」明代浙江主要白銀生產地在溫州、麗水(處州)。

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廷在溫州設平陽銀坑局,是官辦生產、管理銀坑冶的機構。洪武年間,溫州銀礦的開採規模還很小,但到永樂時歲課急劇增加,使開採的範圍迅速擴大。只要有銀礦床,不論貧礦還是富礦均一律開採。

雍正《泰順縣誌》記載永樂間設立官衙

明侯一元撰《隆慶平陽縣誌》記載: 「邑有銀礦三:一焦溪山(今泰順三魁劉宅村),一天井洋(今蒼南莒溪天井村),一赤岩山(今平陽騰蛟銀坑村)。永樂中采,今皆封禁。」 

除了大規模的銀場外,朝廷又先後在牙陽(今泰順雅陽)水口火熱溪旁、包垟(今泰順)金山下、龍垟(今泰順龜湖)石閂下等地進行開採。萬曆《溫州府志》記載明弘治年間,泰順有長尾坑、石門下坑、銀場坑、洋望爐、茅坑爐等產銀礦場。

印有「泰順」字樣的銀錠

平陽銀礦開開停停前後約百年時間,景泰年間泰順建縣後,泰順銀礦很快出名。據史料記載,泰順銀坑發於成化五年,朝廷派大臣督辦,歲課白銀3820兩。

在明代,溫州歲課占整個浙江銀課半數以上,是浙江最重要的銀課大戶,而溫州的銀礦幾乎都是薄礦,開採幾年乃至數十年即廢。

礦脈衰竭,銀課不減,在明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所以明代溫州的農民常常既要交礦稅又要交田賦。難怪《明史》中稱:「溫州……歲課民不堪命」。到了明正統(1506—1521)年間,浙江溫處兩地還要「歲進銀二萬兩」。直到大太監劉瑾被殺後,溫州的銀課才算終止。

收藏於泰順博物館的銀磨

至今,溫州各地仍存有多處明代銀礦遺址,如泰順縣月湖鄉銀洞村礦洞遺址、蒼南縣莒溪鎮天井山龍船塢銀礦礦洞遺址等。

「三千打銀工、四千來往客」

銀場的興盛,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繁榮。泰順龜湖的興衰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龜湖鎮是泰順縣最南部的鎮,與福建的福安市、柘榮縣交界。龜湖的葉臘石蘊藏量占世界第二,有「世界臘石之都」美譽,但在明代,這裡卻是以出產白銀而聞名。

龜湖銀礦遺址。翁卿侖 攝

龜湖銀礦遺址坐落在龜湖鎮白銀村一處叫「五桐洋」的山場,始采於明朝初年(約1368年),鼎盛於明景泰至成化年間(1450-1487年),是當時浙閩境內的大銀礦。因此,朝廷在當地設立「太監府」用以監督和管理白銀開採。明代在龜湖村南面的山頂還建有烽火台,在靠近龜湖村的福建小垟仔山駐過軍隊,用來保衛官辦礦山、監督礦工。在龜湖村一處崖壁上,至今仍留存開採銀礦留下的礦洞——「七門銀洞」。

七門銀洞崖壁聖旨拓印(內容是因礦難禁采等)

當地民間流傳「三千打銀工、四千來往客」的諺語,形象描述了當年采銀業鼎盛時期的繁榮景象。

如今龜湖的族姓中,很大一部分是當時采銀礦工的後人。當時這裡的采銀人基本來自毗鄰的省內和福建、江西等地。龜湖老街原有一地名叫「江西店」,據稱是最早來龜湖的江西礦工開的;又如人數很少的「封」姓,也是明正統年間來自江西。清朝林鶚《分疆錄·方言》載:「附郭設縣時,安插括人最多。至今言語猶近麗水、松(陽)遂(昌)之音。」從麗水雲和遷徙龜湖的王氏家族,至清代時人口繁衍迅速,已成當地第一大族。

「采寶三郎」與「鑄寶官」

除了經濟興衰外,溫州民間也流傳不少與銀礦相關的傳說。

在平陽騰蛟赤岩山,流傳有「采寶三郎」的故事。

據說在明朝永樂年間,由於銀坑山上長出了一根大銀筍,官府派人勘探發現,在銀筍下面是蔓延很長的銀筍鞭礦脈。得知這個情況後,朝廷就派了一個年輕的太監前來負責采銀,人稱「三郎」。

傳說中銀筍被采走後留下的痕跡

三郎來到銀坑後,恪守職責、體恤民情,但因山體都是堅硬的石頭,銀礦挖掘進展緩慢。數月過去,沒有出產多少白銀。地方官覺得交不了差,就上奏誣陷是三郎私自侵吞了白銀。皇帝見報大怒,下令將三郎太監斬首斬腳,屍身拋之荒野。

三郎死後,新上任的監工了解到真實情況,向朝廷奏明真相。皇帝下令厚葬三郎,賜其「金頭銀腳」,並敕封他為「采寶三郎」,以作為採礦業的財神和保護神。

在泰順著名的焦溪山銀礦,曾出了位名叫張元的「鑄寶官」。據《張氏宗譜》記載:「成化間焦溪銀坑開時,公(張元)往觀之,寶色頓異,且多益善。當事任用,以致巨富。」民間傳說,張元每次到劉宅焦溪銀坑,礦石寶色頓時閃現,工人在此指引下,一天可以多開採出平時七天的銀礦量,而且鑄成的銀子品色較佳。即使張元沒有親臨,把他的衣服掛在銀洞邊,也能多開採出三天的銀礦量。

有關於張元的奇事越傳越神。主管官員見張元在礦工中威望這麼好,便任用他管理一些采銀煉銀的事務,朝廷後來還將他封為七品散官。百姓都習慣稱呼張元為「鑄寶官」,從字面來看有鑄造銀元寶之意。據傳,明代泰順南院毛垟村也出了一個「計寶官」(一說珠寶官),名叫毛進才,曾參與協理龜湖銀場事務。兩個「寶官」在劉宅、龜湖這兩大產銀區,各自留下了采銀時代的影痕。

天書碑

泰順當地還有神秘藏寶圖的傳說,當地牛頭嶺一處岩壁上有天書碑,字跡模糊,相傳其實這是一張藏寶圖,能讀懂的人就能找到當年太監留下的寶藏。民間流傳有「牛頭嶺兩邊溪,金銀財寶兩邊排,誰能念得下,買田買地到江西」的諺語。

泰順建縣

事實上,在封建社會裡,礦產的開採往往未能造福於溫州人民,相反還帶來災難。《明史·食貨志》承認:「坑冶之課:金、銅、鐵、鉛、汞、硃砂、青綠,而金銀礦最為民害。」

溫州各地多是薄銀礦,開採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礦產的開採、冶煉十分艱苦。而且朝廷官員又層層盤剝,官府不問實際情況,強制指派礦課定額,使礦課急劇增加。據《民國平陽縣誌》,明洪武間浙江平陽、麗水等七縣銀課歲辦2800餘兩,永樂間增至87800餘兩,宣德間又增至94040餘兩,前後不足30年,歲課劇增32倍。甚至到後來銀坑是封了,但閘辦、歲課並沒有減少。為了補足所缺的銀課,地方官員只得變相攤派到農民的頭上,還禁止農民私采銀礦,致使大批農民破產。

這也最終導致了明中葉影響深遠的浙南礦工起義。明朝正統年間,浙江、福建兩地分別發生了葉宗留領導的礦工暴動和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

起義被鎮壓後,明兵部左侍郎、浙江布政使孫原貞奏請朝廷分疆立縣。景泰三年(1452),景泰皇帝下詔同意設縣,賜縣名「泰順」,寓意「國泰民安,人心效順」,劃瑞安、平陽之部分轄地為境域。原平陽產銀的義翔鄉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歸入泰順版圖。

景泰三年以後,泰順縣成為溫州府和浙江省的主要產銀縣。據記載,成化五年,浙江銀礦稅額10237餘兩,泰順銀礦稅額3820兩,泰順銀礦稅額占全省的37.1%,達到了最高峰。

參考資料:

《明代泰順有銀礦》 船子

《溫州自古多銅銀》 俞光

《南朝謝公游屐處曾是「銀礦」開採場》張奮

《蒼南發現明代銀礦洞遺址》 楊思好 章鵬華 邱新福 文/攝

《曾是「泰順半條街」,明朝銀礦稅額占全省30%多,這古村以產礦著稱》、《6句話帶你了解泰順前世今生》泰順3000年

編輯:琰琰 美編:薛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QCDWHQBd8y1i3sJmV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