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有一座祖廟。86版《西遊記》曾在裡面取過景,是到佛山旅遊必打卡的景點之一。即使我已經來過多次,但每次來都會有新發現。
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咸豐年間,裡面供奉著北帝,是遊客欣賞醒獅表演和三雕兩塑的地方。清朝作家屈大均的遊記中曾經寫道:吾粵多真武宮,以南海縣佛山鎮之祠為大,稱曰祖廟。這佛山鎮說的即是佛山。佛山鎮以前有15個村子,村民祭祀的社壇一共有9個,祖廟以前被稱為龍翥祠,是9社共同的祭祀中心。
明朝初期,國家實行「里甲制」,佛山被分為八圖八十甲,八圖鄉民居住的地方水路交通四通八達,明朝中期,佛山成為工商名鎮,與景德鎮、漢口鎮、朱仙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鎮,聚集了諸多富戶。這些富戶多以鑄造業為生,火災和水災經常發生。於是鄉民便尊崇北帝為「大父母」,因為北帝即管水又管火。又尊龍翥祠為「祖廟」。
以前祖廟只是用來民間祭祀,1449年時,黃蕭養起事,佛山鄉民在北帝的庇佑下共同打敗了黃蕭養,皇帝便封佛山為「忠義鄉」,祖廟為「靈應祠」,祖廟的地位一下子從民間祠廟晉升為官祀廟宇。
要看祖廟的華麗程度,便要看磚雕、木雕、石雕、陶塑和灰塑。佛山自古有南國陶都之稱,在全世界僅存的200多條陶塑里,佛山祖廟有兩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陶塑瓦脊,一條被稱世界最精美,收藏在祖廟博物館,一條被稱世界最長,就在靈應祠的屋脊上。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據說以前的粵劇演員先要在祖廟的戲台上為北帝唱戲,唱好了才能出外演出。佛山人很愛看粵劇,就連工匠也喜歡看。因此,許多工藝品受到粵劇的影響,那些陶塑人物個個身穿戲服。而且他們有三個顯著特點:身長腿短、有眼無珠、有前無後。
這些瓦脊與人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將他們設計得身長腿短更利於視覺觀感,而且這些人物是分別燒制之後貼上去的,觀眾只能看到陶塑人物的前面,這便造成了有前無後。
陶塑人物每日在瓦脊上吸收日月精華,要是點睛之後,工匠擔心他們會跑掉。因此全都有眼無珠。而且將他們傾斜一定的角度,便於人們欣賞,可謂體貼。
這條全世界最精美的陶塑製造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經100多年。
靈應祠山門上是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陶塑瓦脊,長32.03米,共塑造了252個故事人物,有故事有情節,令人驚嘆無比。
祖廟裡有一塊貼金箔的木雕倍受人注目。這塊木雕製作於1899年,分上下兩層,上層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下層是《李元霸伏龍駒》,據說現代人在清潔它的時候,發現了匾額上面的「反清復明」意思,這要是在清朝被人發現,可是誅全族的大罪。讓人覺得製造此木雕的工匠真正是膽大包天。
這塊木雕上還刻著洋人跪地求饒的場面,與另一塊洋人喜樂的磚雕形成鮮明對比。將不同時期佛山人民對洋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靈應祠裡面有幾大護法,他們的身體同樣前傾,令人感覺奇怪,據說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對北帝的尊敬,另外一方面有著俯視人間一切的寓意。而且看著他們的面貌,總感覺很眼熟,據說86版《西遊記》曾在祖廟裡取過景,但具體哪個角度,卻不得而知。
每次來佛山祖廟旅遊參觀的時候,都能聽到不同的故事,發現不同的新奇景觀。來佛山旅遊,一定要看醒獅表演,賞佛山功夫,聽佛山故事,真正是來一回祖廟,便可知元、明、清時期的佛山。TIPS:交通:可乘坐廣佛線地鐵至祖廟站下車佛山祖廟春節期間票價8折,有武術、醒獅表演、粵劇表演、非遺文化展和新春書畫展現場揮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F8IXHcB9EJ7ZLmJRV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