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RoboTaxi三兄弟橫評:蘿蔔快跑性價比高,小馬智行「真無人」更驚艷!

2024-08-05     雷科技

1992年,我國第一輛能夠自主行駛的測試樣車ATB-1面世,中國無人駕駛探索就此拉開序幕。三十年後,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已多點開花,一輛輛無人駕駛計程車駛出測試園區,逐漸走進公眾視野。

但就在以蘿蔔快跑為代表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們在街頭一路疾馳時,網上也出現了「無人駕駛搶了計程車和網約車司機飯碗」的聲音,讓無人駕駛登上了風口浪尖,不少民眾開始重新審視這一新技術。

同時,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兩家專注於無人駕駛領域的企業,接連傳出赴美上市的消息,為本就處在聚光燈下的無人駕駛再添一把火。

Robotaxi確實越來越火了,那麼大夥最關心的乘坐體驗又如何呢?價格是否真的那麼便宜?無人駕駛究竟安不安全?

今天,小雷橫跨大半個廣州,前往黃埔、南沙兩個無人駕駛運營區,替大家檢驗下蘿蔔快跑、小馬智行、文遠智行三家企業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業務。

蘿蔔快跑:超高性價比,駕駛邏輯穩健

目前蘿蔔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11個城市落地無人駕駛出行服務,運營時間基本覆蓋周一至周日的7:00-20:00,不同城市存在差異,想了解具體運營時間需前往App或公眾號查詢。

蘿蔔快跑在廣州的試運營區域主要為廣州黃埔區,同時也覆蓋了天河區的部分區域。因此,當我們打開蘿蔔快跑App時,只能在地圖顯示的藍色區域內呼叫車輛。乍一看,區域範圍貌似還挺大的,但許多區域壓根沒法選定乘車點,邊緣區域尤為明顯。用戶只能在地圖提供的固定乘車點之間進行選擇,自由度遠不如網約車。

圖源:蘿蔔快跑

本次小雷體驗路段的起始點為蘿崗地鐵站A口,終點為神舟路地鐵站E口,全程5.8公里。在App設置好後,系統開始匹配附近車輛,耗時3分鐘成功接單,加上車輛實際到達花了12分鐘,也就說從呼叫到上車,總共耗時15分鐘。

老實說,這個效率並不高。隨後小雷又嘗試切換不同乘車點呼叫車輛,雖然並未出現小雷同事苦等半小時的慘痛經歷,但花費時間平均在10-20分鐘。要是你抱著趕路的心態,小雷建議現階段還是優先選擇網約車、計程車。

由於設置有固定乘車點,車輛不會根據乘客位置臨時改變停車點,乘客需自行前往。隨著車輛靠近,小雷發現無人駕駛車輛除了車身增加了感應識別裝置外,其餘部分跟日常車輛差別不大。

圖源:雷科技攝製

車內駕駛位坐有一名安全員,副駕駛位則不能落座,因此理論上只能乘坐3個人。上車後,安全員會口頭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帶和確認手機尾號,車後排有兩個顯示面板,乘客可進行音樂、視頻、空調溫度、路線、聯繫客服以及行駛場景等操作。操作體驗怎麼說呢,小雷只能評價為比飛機顯示屏稍微流暢些,但也能順利實現各種功能。

圖源:雷科技攝製

行駛過程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大雨,但車輛行駛相當穩健,即使在空曠路段最高時速也保持在40km左右。除了開關雨刮器外,安全員全程只是將手輕放在方向盤上,沒有明顯介入車輛操控。車輛經過路口、斑馬線時,無論是否紅燈,都會提前減速慢行,所以即使中途遇到電動車橫穿馬路也沒有產生駕駛風險。

比較驚喜的是,後排顯示面板會根據車輛變道、剎車等操作實時詢問用戶評價,為之後進一步改善無人駕駛算法做準備。

如果刨除速度因素,個人認為整體乘坐感受與網約車相差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更優,比如車輛提速和剎車時沒有那麼明顯的頓挫感,而且不會隨意變道加塞。或許是安全員的存在,無人駕駛帶來的智能感並沒有想像中強,乘客與車輛之間的交互也乏善可陳。

圖源:雷科技攝製

目前蘿蔔快跑只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4個城市開展了沒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示範運營,或許乘坐這類車輛的體驗感會更加奇妙,有體驗過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感受。

最終,蘿蔔快跑全程5.8公里耗時15分鐘,花費4.14元。其中,起步費為16元,里程費18.56元,廣州優惠活動抵扣30.42元。作為對比,小雷翻查多個網約車平台,同樣的路程,快車預估費用大多在12-18元,預計耗時10分鐘。

文遠知行:接單速度驚人,科幻小巴值得一試

同樣在廣州黃埔區開展無人駕駛業務的,還有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文件的文遠知行。雖然它與蘿蔔快跑同樣是在黃埔區域運營,但兩者的運營範圍還是存在一定差異,這點我們從區域圖就能明顯看出。

左蘿蔔快跑,右文遠知行,圖源:雷科技製作

據了解,文遠知行業務布局覆蓋無人駕駛計程車、無人駕駛小巴、無人駕駛貨運車、無人駕駛環衛車、高階智能駕駛等五大產品矩陣。

本次小雷體驗的是無人駕駛計程車和無人駕駛小巴,先來聊聊無人駕駛計程車。從App約車開始,小雷就感受到了文遠知行的硬派作風。由於體驗蘿蔔快跑在先,小雷特地提前點擊匹配車輛,原以為又是漫長的等待過程,誰知道下一秒車輛已經在來的路上了。

原地等待13分鐘後,文遠知行的無人駕駛計程車緩緩駛來。沒錯,它真的很像一台傳統計程車,小雷第一時間還真沒認出來,最後還是靠車頂的感應識別裝置認出了它。

圖源:雷科技攝製

還是熟悉的固定上車點,小雷一路小跑上了車。車內駕駛位坐有一名安全員,同樣是副駕不能落座。上車後,安全員會人工確認手機尾號,確認系好安全帶後才出發。整體布局和蘿蔔快跑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基本一樣,不過後排兩個顯示面板的可操控功能很少,只有常規的駕駛場景和路線。

圖源:雷科技攝製

單論乘坐體驗,文遠知行和蘿蔔快跑其實沒有太大差異。一方面,兩者都在黃埔區行駛,交通環境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兩者的駕駛邏輯也很相近,就連最高時速默契保持在40km左右。但如果要加上智能感,小雷認為文遠知行要稍微遜色於蘿蔔快跑。舉個簡單的例子,蘿蔔快跑好歹手機尾號是通過顯示面板確認的,而文遠知行只是安全員口頭確認,更別提車輛交互功能的稀少了。

最終,文遠知行全程3.7公里耗時7分鐘,花費10.98元。其中,起步費為12元,里程費0.2元,優惠金額抵扣1.22元。作為對比,同樣的路程,多個網約車平台的快車預估費用大多在10-15元,預計耗時7分鐘。

圖源:雷科技攝製

本次體驗路段起始點為安居寶科技園西北門,終點為科學城地鐵C1口。別問小雷為什麼要來科學城,因為在這裡,文遠知行還有一條無人駕駛便民1號線。

從App來看,文遠知行共有8條無人駕駛小巴路線,分別位於南京、海南、廣州。其中,廣州有生物島南線和科學城便民1號線。

小雷強烈建議想要體驗的小夥伴一定要提前規劃好時間,因為錯過一班車可能真的要等很久。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問就是無人駕駛計程車下車點和小巴上車點之間的距離很遠。

不過當科技感滿滿的無人駕駛小巴停在面前時,我覺得之前的趕路很值。車身設計與傳統小巴、公交車截然不同,四周大面積的玻璃讓視野變得十分通透,給人一種與無人駕駛計程車完全不同的乘坐體驗。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免費的。

圖源:雷科技攝製

車內前排坐著一位安全員,後面兩排座位合計可以坐6個人。安全員身前只有一個方向盤。坐在小雷的角度,是完全看不到儀錶盤之類設備的存在,乘客可以通過上方顯示屏查看車輛時速和駕駛場景。上車後,安全員會主動提醒系好安全帶,稍微等待一段時間如果沒有人上車的話,車輛就會關門出發。

圖源:雷科技攝製

有趣的是,中途靠站停車時,還有一位好奇的大叔被車輛外觀吸引,湊近詢問相關事宜。當得知是無人駕駛後,還發出了驚嘆,表示下次一定要嘗試。

因為無人駕駛小巴是按固定路線靠站上下客的,所以它時常會遇到無人駕駛計程車很少遇到的問題:靠邊停車和起步。眾所周知,靠邊停車和起步是事故重災區,車輛往往會遭遇路邊穿梭的非機動車,以及起步時社會車輛的突然加塞。

雖然文遠知行無人駕駛小巴最高時速僅35km,駕駛風格也足夠穩健,但還是貢獻了3次安全員接管車輛操控,分別是1次方向盤和2次按喇叭提醒。特別是某段僅有兩車道的窄路,路邊車道還停滿了車輛,導致小巴靠站只能儘量靠邊。不過車輛全程並沒有出現卡殼的情況,哪怕安全員介入,也會很快回到正軌。

圖源:雷科技攝製

小雷從地鐵科學城站坐到了蘿崗和苑,全程4.5公里24分鐘到達。儘管通行效率不高,但個人認為乘坐體驗要比無人駕駛計程車好上許多,座位舒適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慢慢欣賞路邊景色。該路線試運營期間是免費的,如果未來能面向更多區域開放,即使收費,小雷認為也值得一試。

小馬智行:真·無人駕駛,交互感加分

隨後小雷馬不停蹄的從黃埔區趕到了南沙區,準備體驗小馬智行的無人駕駛業務。這是一家總部設立於廣州,同時是全球首家在中美均推出無人駕駛出行服務的公司。和文遠知行一樣,小馬智行也傳出了今年赴美IPO的好消息。

看回無人駕駛業務,目前小馬智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落地了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小馬智行在廣州的運營區域幾乎覆蓋了整個南沙區,但就乘車點來說,數量相比蘿蔔快跑和文遠知行要少些。

一打開App,小馬智行的接駕偏好就吸引了我的關注。按照描述,用戶可以自行選擇無人駕駛車輛和有安全員車輛。同時,小馬智行還在北京落地了面向個人和企業的預約接機、接火車業務,還可提前預約體驗無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車,每人每周可預約5次。

圖源:小馬智行

與蘿蔔快跑和文遠知行相比,我認為小馬智行提供5座SUV和7座SUV兩種車型,乘坐體驗相對舒適。不過前排還是不能坐人,因此兩者分別可以乘坐3人和5人。

圖源:雷科技攝製

既然有體驗真·無人駕駛的機會,小雷也做好了再等1小時的準備。本次小雷體驗路段的起始點為黃閣汽車城地鐵站A口,終點為金州地鐵站B口,全程6.8公里。在App設置好後,系統開始匹配附近車輛,僅耗時6分鐘就成功匹配到了一輛7座SUV,6分鐘後車輛抵達乘車點(選擇有安全員車輛的平均接單時長為2-3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在車輛到達前,乘客就能通過App對車輛進行調節空調及開窗通風的操作,這是前面兩家都沒能實現的。

圖源:小馬智行

車輛靠邊停好後,乘客需要用App掃車門上的二維碼確認身份,然後長按門把手上的按鈕打開車門。上車後,全程由車內語音提醒乘客下一步操作,比如關閉車門、系好安全帶、確認手機尾號等。中排兩個顯示面板提供音樂、視頻、座艙調節、燈光、行程規劃、遠程協助等功能,操作流暢度十分不錯。在車廂內還配有操作手冊以及安全乘車須知等資料。

圖源:雷科技攝製

對了,乘坐過程中小雷嘗試著切換目的地,車輛第一時間接收到了指令,整個過程沒有絲毫延遲。其實體驗蘿蔔快跑和文遠知行的時候,小雷也做過類似操作,只不過由於多了一個安全員確認的步驟。

看著空蕩蕩的駕駛位,以及放著小馬智行玩偶的副駕,小雷內心還是有點忐忑,畢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沒有安全員的小馬智行無人駕駛計程車展現出了更激進,或者說更像人類的駕駛邏輯,最高時速對比蘿蔔快跑和文遠知行的40km有了明顯提升,直接來到60km。

圖源:雷科技攝製

通行效率提高的同時,帶來的是車輛提速更強的推背感,但並沒有影響汽車駕駛的安全性,面對加塞處理得遊刃有餘。結合上車型優勢,以及沒有安全員,小雷認為本次行程的乘坐體驗是全天最佳。

最終,小馬智行全程6.8公里耗時15分鐘,花費10.3元。其中,起步費為12元,里程費9.6元,優惠抵扣11.3元。作為對比,同樣的路程,多個網約車平台快車預估費用大多在15-23元,預計耗時16分鐘。

總結:蘿蔔快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孰優孰劣?

根據本次體驗,小雷會從價格、接單速度、體驗三個維度分別進行排名。(Ps.本排名僅針對當天體驗,不代表品牌所有車輛。)

1、價格排名:蘿蔔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

圖源:雷科技製作

理由:蘿蔔快跑5.8公里4.14元的性價比斷崖式第一,小馬智行每公里單價低於文遠知行。

2、接單速度排名:文遠知行>小馬智行>蘿蔔快跑

圖源:雷科技製作

理由:儘管時間段、乘車區域等因素直接影響接單速度,存在一定偶然性,但經過小雷多次切換乘車點測試,綜合來說,文遠知行接單速度領先於其他兩家,小馬智行無人駕駛車輛和有安全員車輛兩種方式的接單速度波動較大,蘿蔔快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小馬智行還是接單速度還是相對快些。

3、體驗排名:小馬智行>蘿蔔快跑>文遠知行

圖源:雷科技製作

理由:小馬智行能提供SUV車型,而SUV車型的乘坐感更舒適;其次可選擇沒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車輛;最後是用戶與車輛之間的交互做得更好,比如App可提前設置乘車需求,車內語音+螢幕的實時交互。換句話說,哪怕忽視有無安全員這一因素,小馬智行在交互方面也更具優勢。

而蘿蔔快跑顯示面板提供功能比文遠知行更豐富,安全員的存在感更低些,這也是我將其排在第二的原因。

總的來說,三家企業的無人駕駛業務各具優勢。僅通過一天的體驗,很難完全發掘所有亮點,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查各自城市有沒有落地無人駕駛業務,親身體驗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Robotaxi駛入快車道,全面普及仍需時間

今年7月,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20個城市被列為無人駕駛試點城市。除了劃分運營區測試無人駕駛計程車業務,各地政府也在籌備著相關立法支持無人駕駛業務的開展。例如,深圳醞釀推出的自動駕駛公交車、廣州擬立法支持自動計程車和公交車、北京擬出台自動駕駛汽車條例等等。

一邊是政府牽頭支持,另一邊是司機聯合抵制AI搶飯碗,目前民眾對待無人駕駛的態度相當複雜,沒有產生一個多數人支持的明確觀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支持、反對雙方的觀點都是建立在「無人駕駛前景光明」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多數人心裡已經默認無人駕駛是未來大方向。

在小雷看來,無人駕駛確實是大勢所趨。之所以今年頻頻衝上熱搜,是企業為了探索商業化將其擺到了明面上。實際上,無人駕駛的概念由來已久,只是受限於技術瓶頸和產業的成熟度,汽車歷經「機械化」、「電子化」、「網聯化」,這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的「智能化」。

圖源:蘿蔔快跑

按照自動駕駛分級,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無人駕駛計程車屬於L4,也就是特定條件下的無人駕駛,如廣州限定區域內的無人駕駛等。距離L5,也就是真正的完全無人駕駛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

在武漢市面留言板上,小雷看到不少關於蘿蔔快跑在綠燈狀態下停滯不前、紅燈時沖入路口中央、轉彎時卡頓不動等情況,也存在程序死板、頓挫感強等評價,可見無人駕駛技術還沒達到讓人完全放心的程度。但「不拒載,路途短了不罵罵咧咧,遵守交規,禮讓行人,全天接單」等優勢也為其贏得了不俗的口碑。

從長期來看,無人駕駛會給乘客帶來高標準化的制式服務,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技術過關,只有能令乘客完全放心,無人駕駛才算是真正成了。或許全面普及的過程會丟掉司機帶來的「人情味」,但這就是接受新技術的必要代價。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雲湧。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並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雲湧,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雲湧。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並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雲湧,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9b08b0531f15ccebb0675b92ff6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