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順秋十八暴,逆秋半場空」,今年什麼秋,有道理?

2024-07-27     以文溫暖三農

8月7日,當太陽黃經達到135度時,我們迎來了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這一天,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萬物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收穫,而民間流傳的「順秋十八暴,逆秋半場空」這一諺語,則蘊含著古人對立秋後天氣變化與農作物收成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我們看一看有道理嗎?

一、什是「 順秋」與「逆秋」?

要判斷今年是「順秋」還是「逆秋」,並非僅憑感覺或老經驗,而是需要結合氣象學、氣候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進行分析。從近年來的氣候變化趨勢來看,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預測立秋後天氣走向的難度。

然而,在深邃的氣象學殿堂中,我們不僅僅倚賴單一時點的觀測,而是如同細織經緯的工匠,將立秋前後的氣溫波動、降水量的微妙變化這些氣象要素,精心編織進一幅幅預測未來的畫卷。我們藉助歷史數據的璀璨星河,那是過往歲月對自然的忠實記錄,每一顆星辰都閃爍著季節更迭的秘密。同時,氣候模型的精密算法,如同智慧之眼,穿透雲霧,洞察大氣層中那些肉眼難以捕捉的微妙聯繫。

在這樣的雙重加持下,我們對今年的天氣狀況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若立秋之後,涼爽的微風輕輕拂過,氣溫宛如緩緩下降的階梯,每一步都踏著適宜的節拍,同時,天空適時地灑下甘霖,細雨如織,滋潤萬物,這無疑是自然界向我們展露的溫柔笑顏,預示著「順秋」的優雅降臨。它像是一首悠揚的田園詩,讓人心生嚮往,萬物皆在和諧中生長。

反之,倘若立秋之後,氣溫依舊頑固地徘徊在高溫的邊緣,不肯輕易退場,宛如一位倔強的旅人,拒絕步入秋日的寧靜;而天空則吝嗇於雨水的饋贈,大地在乾渴中喘息,這便是「逆秋」的預兆,它像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雖然色彩鮮明,卻透露出一種不安與挑戰,提醒我們需以更加堅韌的心態,應對即將到來的變化與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地區,由於地形、地貌、海洋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方的氣候特徵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在判斷「順秋」與「逆秋」時,還需考慮具體地區的實際情況。

二、「順秋十八暴」

"順秋十八暴",這一古諺,宛如一幅細膩勾勒的田園畫卷,寓意著自然界對農人的溫柔饋贈。它輕吟淺唱,道出了立秋之後,若天公作美,氣溫漸次滑落,攜帶著絲絲涼意與恰到好處的甘霖,大地便悄然步入一場雨水的盛宴——「十八暴」,此非實數之限,乃是藉以描繪秋雨綿綿、不絕如縷的詩意景象,象徵著自然界對豐收的深情期許。

在這片被秋雨輕撫的廣袤田野上,每一滴雨珠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調配的甘露,它們不緊不慢,恰到好處地滲透進每一寸土壤,滋養著即將步入成熟之門的作物。作物們在這溫柔的撫摸下,貪婪地吮吸著生命的源泉,它們的葉片更加翠綠欲滴,莖稈愈發堅韌挺拔,而那沉甸甸的果實,則在雨水的滋養下日益飽滿,色澤誘人,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靜待收穫時節的到來。

「順秋」二字,不僅是對這一時段氣候特徵的精鍊概括,更是農人心頭那份對豐收的渴望與憧憬的生動寫照。它預示著,在經歷了春的播種、夏的耕耘之後,大地將以最豐饒的姿態,回饋給勤勞的人們一場關於收穫的盛宴。這不僅是作物的成熟,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見證,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那份來自大地的恩賜與喜悅。

三、「逆秋半場空」

"逆秋半場空",此言非虛,它繪就了一幅令人憂慮的田園圖景。當立秋的腳步悄然降臨,卻未能帶來涼爽的秋風與豐沛的雨露,反而被「秋老虎」的餘威所困,陽光如火,烘烤著大地,仿佛夏日未曾真正離去。天空吝嗇於降下一滴甘霖,大地乾涸,裂縫如網,蔓延至每一寸渴望滋潤的土壤。

此情此景,正是「逆秋」的殘酷寫照。農作物,這些大自然的寵兒,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如同被剝奪了生命的源泉,葉片泛黃,枝幹低垂,生長的步伐沉重而艱難。它們本應在這收穫的季節里,展現出勃勃生機與累累碩果,卻因缺水而陷入困境,生長受阻,最終只能無奈地面對「半場空」的殘酷現實——田地間,稀疏的作物與滿心的期盼形成鮮明對比,歉收的陰影籠罩在每一個農民的心頭。

這不僅是自然界的一次偶然發難,更是對人類活動的一種深刻警示與反饋。它告誡我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必須心懷敬畏,尊重自然界的每一個細微變化與規律。農事活動,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更需精心策劃,合理安排,以順應天時地利,方能避免「逆秋半場空」的悲劇重演。讓我們以更加謙卑的姿態,學習與自然對話,共同守護這片給予我們生命與希望的土地。

四、有科學道理嗎?

例如,當立秋這個節氣的腳步悄然而至,自然界的畫卷便緩緩展開了一幅季節更迭的細膩景致。若此時,天空漸漸褪去了夏日的熾熱,氣溫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姿態緩緩下降,仿佛是大自然母親輕撫著大地的額頭,帶來一絲絲涼爽的慰藉。與此同時,天空適時地灑下適量的甘霖,如同細語般滋潤著每一寸渴望滋潤的土地,這景象,便是我們常說的「順秋」。它如同一位慈祥的園丁,細心照料著田野間的萬物,為農作物的茁壯成長鋪設了最適宜的溫床。

反之,若立秋之後,氣溫依舊如盛夏般頑固地居高不下,仿佛是對季節更迭的漠視與挑戰,而降水則吝嗇地不肯降臨,大地在乾渴中呻吟,這便是「逆秋」的寫照。它如同一位嚴酷的考官,考驗著農作物的堅韌與生命力,卻也無形中為農作物的生長設下了重重難關。

在這樣的季節里,每一株作物都需奮力掙扎,以求在逆境中尋得一線生機,其艱辛可想而知。因此,順秋之於農作物,猶如甘霖之於久旱之地,是生長與豐收的預兆;而逆秋,則往往是挑戰與考驗的代名詞,對農作物的生長構成了不容忽視的威脅。

面對自然界的種種變化,人類應當保持敬畏之心,學會順應自然規律,科學應對各種挑戰。在農業生產中,這意味著要根據氣象預報和土壤墒情等條件,合理安排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農事活動,確保作物在最佳生長條件下茁壯成長。

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和自給自足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順秋十八暴,逆秋半場空」,這句古老的諺語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樸素描述,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深刻體現。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用科學的方法和智慧的力量去應對未來的挑戰。

你認為我分析得對嗎,歡迎在評論交流討論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989a886af1d584a267d68acf5e23f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