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指哪三姓?

原標題: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指哪三姓?

比如多數家庭的人口,組成是這樣的:

爺爺奶奶兩個人是不同的姓氏,父親隨爺爺的姓,母親又是不同的姓,算起來一個家庭當中,有3個不同姓氏的人在,是很正常的現象。

更不用說兒子將來結婚之後,他找的媳婦,又會是不同的姓氏,如此一樣,一個常見的三代人農村家庭,他們會有5個左右不同的姓氏。

那麼農村俗語所講的,一家不能容不姓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家三姓人,可能所指的第一種情況

有人或許會講道,家庭三個姓氏所指的意思,是婆媳關係,因為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在很久遠前,就是一種很難處理的家庭矛盾。

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現實生活中,確實是存在一些家庭,他們婆媳關係不合的情況。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婆媳關係好的家庭是占了大多數的。

更不用說在古代,那時所流傳的三綱五常,女的要三從四德。

在以前封建時代時,媳婦的家庭地位都不會高,她們哪怕對婆婆有怨言,也不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因為在那年代,長幼尊卑的情況下,家中婆婆的地位是會比媳婦要高多了,,哪怕婆婆不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媳婦也得逆來承受。

所以說俗語所講的,一家不容三姓人,肯定不是指婆婆、媳婦正常家庭三個姓氏人的關係。

一家三姓人,可能所指的第二種情況

在農村家庭當中,也可能存在這麼一種情況。

比如我有個堂兄,他是後爸的親生兒子,而堂兄的弟弟,是後娘與前夫所生的兒子。他們家庭的人員就很複雜了,堂兄父親是親生的,母親是後娘,堂弟母親是親生的,父親卻是後爹。

這種家庭人員的組成,就是人們常說的,後爹、後娘。

在農村有名老話,後娘難當,後爹也難做,這句話指的意思,後爹後娘都很難做。如果對兒女嚴厲一些,怕惹來別人的閒言碎語,你看那個後娘,對她的孩子那麼嚴厲,是不是因為不是她親生的?孩子聽到這些話,也可能會產生想法,要是我親娘,她肯定不會這樣對我。

對孩子太好吧,有些孩子也會因性格上的原因,和後娘不會很親近,甚至一些性格要強的孩子,一直都不肯叫自己的後爹(後娘)一聲爸爸、媽媽。

像這種後爸後媽組成的家庭,是不是就是農村俗語所講的,一家不容三姓人呢?我認為也不是。

那些後父母,不是親生子女的家庭,在開始的時候,確實是會面臨著困難。像是孩子和後娘不親近,不認可這個不是自己親生母親的人。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養育之恩,會大過於生育之恩。

比如前幾年有部很火的電視劇《爺們兒》男主角的女兒她有兩個後媽,雖然在年幼的時候,這個女兒對後媽有所誤解,但她隨著她年齡的增長,懂事之後,她對自己的兩個後媽表達了感激之情。

前一個後媽教她說話、寫字,後一個後媽陪伴她度過最美好的童年時光。這兩個後媽,都沒有因為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就對孩子冷淡,反而是把孩子當成自己親生兒女一樣對待。

雖然這是影視作品,不過在現實中也有很多相同的例子,後媽(後爸)組成的家庭,不代表著不和睦,人都是有感情的,愛也是可以感化一個人的,養育之恩更多時候,會大過於生育之恩。

因此,說一家不容三個姓氏的人,指的是後媽這類家庭,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一家三姓人,可能所指的第三種情況

在封建時代,那時不像現在一樣,是一夫一妻制,封建時代有一夫多妻制,這種家庭最容易出現矛盾了。

妻與妾會爭風吃醋,不同母親的孩子也會因爭家產,手足相殘。這種例子,越是當時的大戶家庭,就越為明顯,比如皇室的後宮爭鬥,皇位的繼承問題,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因此,我認為農村俗語所說的一家不容三姓人,應該指的是以前的一夫多妻制,這樣的家庭很難和睦,在為了各自的利上,整個家庭會弄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一家不容三姓人,在現今還適用嗎

現在是一夫一妻制,有人可能覺得不適用了,我認為未必。因為如果在家庭當中,有一方背叛婚姻,導致兩個人離婚,這也意味著家庭要重組。

對於因出軌導致家庭破碎,肯定是不好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造成一些傷害。

對孩子來說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誰都希望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直是美滿、和睦的,而不是要去適應一個新的家庭成員加入。

結論:

雖然在農村有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也不意味著老人言所講的都是對的。很多時候,老人言要不要聽,還是要根據現今時代的發展,而不是一味的墨守陳規。

農村俗語所講的,一家不容三姓人,在以前指的是多妻制家庭不和睦,現今所指的是那些背叛家庭而導致離婚的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980a57e36fd5f0e3504707decbf48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