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站李旎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2023-07-29     每經影視

原標題:專訪 | B站李旎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意料之外,「倒著播」的古裝劇《古相思曲》火了。

網友們「求資源」之餘發現,背後的「操盤手」,既不是優愛騰,也不是越來越卷的短視頻平台,而是手握Z世代的B站。

從《時光代理人第二季》的開播,到該動畫真人劇開機引發熱議,再到爆火的《古相思曲》、即將上線的《霧山五行之犀川幻紫林篇》,B站的自製內容再次和優愛騰一起湊在了暑期檔的「牌局」上。

不過,在「打怪升級」不斷壯大的另一面,B站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成長煩惱」。UP主「停更潮」沸沸揚揚,平台激勵逐漸減少,長視頻內容受到衝擊,B站商業化備受質疑。盈利壓力之下,二次元與愈發多元的生態衝突帶來的用戶反彈,讓社區變質的爭議此起彼伏。

B站感受到了迫切。

2022年,B站首次把商業化和生態、社區生態提到同樣的位置,B站董事長兼執行長陳睿定下「2024年達到盈虧平衡」的目標;今年一季度,陳睿稱UP主掙錢是公司最關注的工作……

種種求變背後,當疑惑、爭議、批評、不信任紛紛湧向這個年輕的平台。是守住社區初心還是賺錢長成參天大樹?成為了擁有近1億日活用戶的B站面臨的重要難題。帶著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以下稱「NBD」)深度對話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試圖尋求一個答案。

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真心話一·「樂園」狂奔

三年前,B站「最美的夜」跨年晚會、《後浪》相繼刷屏,這個有著鮮明二次元底色的「樂園」開始踏上「破圈」之旅,逐漸從動畫擴展到紀錄片、音樂綜藝,再到自製劇、電影等,越來越多的泛娛樂內容湧入,短短几年時間,B站OGV便實現了對長視頻的基本覆蓋。

不只是二次元,成為外界對B站的新定義。2020年第四季度,B站增值服務業收入首次超過遊戲業務。到2023年,B站有近1億日活用戶,7000多個興趣圈層,曾經「圈地自萌」的B站,已然走向大眾。

2023 ChinaJoy B站展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溫夢華 攝

NBD:當綜藝、影視劇等泛娛樂內容,OGV之於B站意味著什麼?

李旎:很多人認為B站做OGV(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Video,專業機構生產內容)是進軍長視頻領域,但如果回頭來看,所謂的長視頻內容,B站從成立那天就有了。以動畫為例,一開始很多動畫愛好者在B站上看動畫;2014年之後,我們開始規模化引進動畫;到了2017年,B站開始自己做動畫,動畫是B站社區的根之一。

在我看來,OGV內容在B站不只是一個節目。這些內容除短期的廣告收入、會員收入之外,它是極具長遠商業價值的,好的內容,可以做成遊戲、拍成影視劇、做衍生周邊,這些都能產生更長尾的後鏈路價值。

當下,大多數內容平台更多是個工具載體,一部劇爆火,用戶會去平台看內容、討論,但不一定會對平台產生情感共鳴。B站的底層更像是一家網際網路文化公司,具有IP價值的長視頻內容,是B站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NBD:存量競爭時代,視頻平台越來越「卷」,B站做OGV的路徑如何變?

李旎:不同階段我們會做新的嘗試,大家都在猜B站想做什麼,但其實從做OGV內容開始,我們的想法就沒變過。

最開始,B站通過採買版權動畫在平台播出,其實就是為了滿足用戶;後來發現用戶有更多的需求是市場無法滿足的,但當時我們並不懂製作,於是就和國外成熟的製作委員會合作,成為出品方之一;再後來我們就想,為什麼不能讓國內動畫做得更好,於是我們開始建立自製團隊,做更多自己想做的內容。

不論是動畫片、紀錄片還是綜藝,我們希望讓用戶在B站上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有就買過來,沒有就自己做出來。

真心話二·「錢景」幾何?

長短視頻圍困之下,難逃燒錢多、盈利難怪圈的B站做長視頻,更是引來外界的不少質疑:究竟能不能賺錢?畢竟,優愛騰在長視頻摸爬滾打十多年,仍然在長久盈利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被B站視為密不可分的OGV生態貢獻幾何?面對「賺錢養家」的迫切性,李旎有足夠的耐心,並想得很明白:B站做的所有內容,可以不賺快錢,但它一定是圍繞生態,短期必須有生態價值,同時中長期它能掙錢並具有沉澱價值。

2023 ChinaJoy B站展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溫夢華 攝

「萬物皆可B站」或許正是李旎在摸索的獨屬於B站的商業化模式。她堅信,內容和商業化,並不存在天然的衝突和矛盾。用戶願意為優質的內容掏錢,廣告主也願意為好的內容投入預算。

NBD:眾多內容品類中,動畫和紀錄片往往被視為不賺錢,有擔憂過回報率不及預期?

李旎:早在三年前,B站的OGV業務整體上就是掙錢的。其實,相比真正掙錢的遊戲生意,在傳統商業領域,動畫、紀錄片並非賺錢的好生意,但我相信動畫能賺錢,可能因為我有足夠的耐心,現在也已經證明了這個邏輯。

在紀錄片領域,B站社區生態的土壤、紀錄片穿越時間周期的特性以及紀錄片內容的長尾效應,讓我認為紀錄片在B站的商業模型或許能成立。區別於其他內容平台,如果用戶習慣反覆觀看好內容,平台的賺錢周期就會變長,如果我有更長的周期掙錢,即使短期虧損,但第二年、第三年也可以把錢賺回來。我認為紀錄片不是短期賺的快錢,時間越長它呈現給平台的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就更長。

NBD:「愛優騰抖快」你追我趕,面對快節奏的內容產出,長周期的回報率,會不會感到壓力?

李旎:雖然看好(動畫和紀錄片)的長期價值,但並不意味著回報周期一定特別長,廣告和會員的收入是立竿見影的。我們做內容的商業模式不是單一長視頻的商業模式。在長視頻網站,用戶是會看一部分的內容,有好內容他就來,沒有了他就走;但在B站,熱播期用戶會看這個內容,其他時間則會留下來看衍生創作,這是B站區別於長視頻平台的一種後鏈路模式。B站有300多萬名的活躍UP主,他們會創作內容留住這些用戶,平台更多是一個槓桿力。

對於短視頻,更多是碎片化時間消費,用戶不會去看博主是否更新,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時間。用長周期沉澱社區價值和創作者生態是B站區別於長短視頻的核心壁壘,這並不是短時間內通過流量模型就可以有機會做到的。

2023 ChinaJoy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叢森 攝

真心話三·B站變質?

B站從11歲加速「破圈」開始,就始終面臨著外界和二次元老粉絲的靈魂拷問:B站變了嗎?二次元的「精神家園」還在嗎?

作為B站跨年晚會、《後浪》多次破圈背後的「導演」,李旎在將B站從二次元的「一方小天地」帶入大眾視野時,也時常面臨艱難抉擇。

「B站未來往哪裡去?」這是14歲周年慶上陳睿拋出的問題,也是每個B站用戶、UP主、投資者都關心的問題。他給出的答案是:B站是一家來自用戶的公司,是用戶告訴我們、引導我們什麼是正確的。B站在過去14年走過的路,也是以後唯一要走的路,讓你覺得在B站上花的時間是值得的。

《後浪》 圖片來源:B站截圖

NBD:從「小破站」到擁有近1億日活用戶的綜合視頻平台,你覺得B站的二次元屬性有被稀釋嗎?

李旎:我覺得還好,在B站生態中,動畫依舊是二次元用戶的核心消費內容,它並不存在稀釋生態內容的說法;而針對紀錄片、綜藝、影視劇等內容的拓展,我們做的其實不是娛樂,而是興趣圈層的內容衍生。

我們也做過一些數據調查,即2014年的B站用戶,現在是不是還在B站消費?我們發現,他們都還在,只是他們消費的內容越來越多樣。他們不只在B站上玩遊戲、看動畫、看虛擬主播,他們也會開始看怎麼買房子、裝修房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產生了新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更多年輕、喜歡二次元的用戶加入B站後,他們也開始深度消費。過去十多年,B站的用戶規模從2014年的100萬增長到如今近1億的DAU,用戶消費時長也從原來的三四十分鐘,增長為現在的96分鐘,我們的社區更大了,有更多不同的人群在B站喜歡上二次元,我們也提供了更多不同興趣圈層的消費內容,這是我們看到的現狀。

在我看來,它不存在是否稀釋,在強商業經濟環境中,B站必須、一定要足夠強大,才能守護自己所堅持的初心跟所愛。如果我們把自己做得足夠窄、扁,在現有內容環境的衝擊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B站,我們所熱愛的東西也將不復存在。

NBD:這個過程中,會不會遇到糾結或者想放棄的時刻,你如何去解決?

李旎: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思考和糾結,肯定是有的。但我的想法是,不管現在有多少不理解,甚至有質疑、批評,但只有B站變得足夠強大,我們才可以讓用戶繼續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是一種核心驅動力。

其實每次看B站時,我能看到很多不被理解的孤獨,這些有獨立興趣愛好的人能在B站上找到共同的人,他們是歡喜的、是能被治癒的,這也是一種力量,如果有天B站不在了,這些有同樣愛好的人或許就不能相知相識,相互扶持了。

我在想,如果能在他們的青春中陪他們走一段路,是不是也是個很美好的事情?正是這些東西驅動我繼續去做一些可能是難的,但是是正確的一些決定,B站能在當下如此激烈的競爭和大環境衝擊下依然堅持,大概是因為「放棄」這兩個字在「中二」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十多年來,能與有同樣價值觀的夥伴一起去守護B站,是一個挺幸福的事情,雖然過程中或許有不同意見,甚至是誤會,但時間會讓我們的改變被理解、被認知,B站並沒有變,它只是在經歷它成長發展中的必經階段。

記者|溫夢華 編輯 |魏官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95846d9de741f5dd5d26223f1cf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