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之聲︱以綜合防護築起銅牆鐵壁

2024-10-31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基本目標,是一切軍事技術和戰術發展運用的根本目的。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只有消滅敵人,才能保存自己。本文重點研究如何保存自己即防護問題。

古代戰爭小說中,武藝高超的將軍只憑一件兵器便可「上護其身,下護其馬」。現代戰爭往往在陸、海、空、天、電、網等多個領域展開,有形空間無形空間同時對抗,前方後方界限模糊。想要提高防護能力、始終保存自己,必須多措並舉、多點發力、全員上陣、全程施策,以綜合防護築起新時代人民戰爭的銅牆鐵壁。

凝聚合力,做到全員防護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幾場局部衝突表明,現代戰爭作戰空間不斷拓展,地球上任何處於武器打擊範圍之內、被網際網路覆蓋的地方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戰場,任何事物都可能是下一個攻擊目標,傳統意義上的大後方已不復存在。同時也應看到,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一條基本準則始終不變——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打贏未來戰爭,提高防護能力,同樣需要用好人民戰爭這個制勝法寶,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人人「頂盔披甲」,個個會防護能防護,使我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是要築牢全民思想防線。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雖然不見硝煙,但異常殘酷激烈,一旦失守,整個國家的防護體系將土崩瓦解,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將無從談起。歷史反覆證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必須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統一思想、凝聚意志,把全體人民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不給敵對勢力以任何可乘之機。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網絡等各個領域築起「防火牆」、打好「預防針」,嚴防敵對勢力打進來、拉出去。

另一個是要定期開展防護訓練。「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這句話用在防護方面同樣適用。近年來,多地結合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國防教育日等時機,組織群眾開展防護訓練,取得積極效果。上海市每年參加防空襲疏散訓練人員超過百萬,廣東省廣州市連續24年開展「羊城天盾」城市人民防空演習,廣大群眾防護意識與能力不斷提高。應抓好先進地區經驗做法的推廣,推動各地群眾性防護訓練定期開展,以此牽引防護隊伍發展壯大、防護器材配備到位、防護培訓深入開展。

平戰結合,做到全程防護

現代戰爭進入發現即摧毀的「秒殺時代」,臨時突擊式防護準備已難以應對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精確打擊,靠拉長戰備時間軸來提高防護能力成為必然要求。

能源基地、交通樞紐、通信設施等重要經濟目標,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應考慮戰時防護問題,通過變形偽裝、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建在地下或半地下、備份主要零部件等辦法,提高其戰場生存能力和遭受襲擊後搶修搶建能力。

戰時用於掩蔽人員的人民防空工程,應隨著城區地上建築面積的增加而同步增加。人民防空法規定,城市新建民用建築應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各地在確定防空地下室修建面積時,應做到科學合理。比如,樓宇越建越高,如果防空地下室面積長期等同於首層面積則顯然不夠合理。應通過出台行政性法規,將「防空地下室建設面積與地上建築總面積成正比」這一條明確下來,讓「地下長城」隨城市發展同步延伸,確保人民群眾在戰時獲得足夠的安全空間。

如果說人與武器結合產生戰鬥力,那麼人與防護工程結合則產生防護力。由於人防工程大多位於地下等原因,不少群眾對人防工程在哪裡並不清楚。近年來,浙江、湖北、江西等省的一些地市研發推送「人防地圖」手機小程序,群眾按圖行進便可找到身邊的人防工程。應採取這種方便快捷的辦法,把引導市民了解熟悉身邊的人防工程作為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為基層群眾辦實事的一項內容抓緊抓好,一旦有需要,確保群眾清楚向何處疏散、在哪裡掩蔽。

自然災害與敵方空襲造成的損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應與消防救援、醫療衛生、地震、水務等部門密切協同,聯合開展防護培訓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打造涵蓋人們學習、工作、生活各個時間段的防護培訓鏈條,使廣大群眾平時能應急、戰時能防護,一技在手、終身受益。

多手準備,做到全域防護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利用其優勢,在電磁域實施電子壓制和干擾,在信息域展開網絡戰心理戰,在物理域進行精確制導打擊,通過多域聚合、體系破擊,摧垮了伊軍的防禦體系。國際上近幾場局部衝突也表明,單一領域的防護能力,已不足以支撐整個戰爭防護體系的穩固持久。未來戰爭中,我們必須在強化全域防護能力上下功夫用氣力。

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對於國防動員系統來說,應增強國防動員潛力統計調查的質量和針對性,深入挖掘「軍無民有、軍需民優、軍弱民強」的優質資源,為軍隊聯合作戰防護行動補缺、補短,通過軍地聯合上陣,在陸海空天各個領域築起堅固長城。

實施全域防護行動,至少應在三個層面有所作為、取得實效。一是要守住「高維度」,即在太空地帶能夠抗擊敵方攻擊、干擾、破壞,保證己方太空目標安全。二是要鑄牢「中維度」,即全面加強陸海空防護體系建設,能夠有效防範敵方隱蔽襲擊、遠程打擊、特戰破襲等行動。三是要用好「低維度」,即加快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發揮其天然的防護優勢,做到「善藏者藏於九地之下」,為人員和重要目標防護拓展空間、豐富手段。

創新發展,做到主動防護

當前,隱身、無人、人工智慧、超高音速、精確制導等技術廣泛應用於戰場,進攻一方手段不斷翻新,綜合打擊能力大幅增強,傳統的藏、躲、散、固等被動式防護手段,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一些重要經濟目標位置固定、難以機動,面對全維偵察監視形成的透明化戰場,被動防護容易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我們必須強化主動作為意識,全力提升防護效能。

一方面,加強對現代攻擊型武器兵器運行機理、技術結構、參數性能等方面的跟蹤研究,針對其信息化、智能化趨勢顯著的特點,探索截、擾、欺、誘等使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方法舉措,從而降低乃至消除其預期打擊效果。

另一方面,走開對抗訓練的路子。前不久,廣西國防動員辦公室等單位以防範鐵路橋樑遭受無人機攻擊為主要內容,組織相關單位和第三方開展「背靠背」的對抗訓練,進攻方用上「十八般兵器」,防守方使出渾身解數,最終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護方法。各級國防動員辦公室應發揮對接軍地、協調各方的優勢,推動開展對抗訓練,既要依託軍事機關讓大家看到「矛」的威力,更要挖掘多方潛力淬鍊「盾」的成色,讓防護手段隨進攻手段的變化而水漲船高。

信息來源:中國國防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91156f87782f7a89c812ef44c38a8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