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統領軍隊,朱元璋之子寧王朱權,卻歷經6任帝王,71歲得善終

2023-12-06     吳忠強

原標題:15歲統領軍隊,朱元璋之子寧王朱權,卻歷經6任帝王,71歲得善終

常言道「讀史可明智」,這句話總是沒錯的,雖然時代更迭變換,但是人心難變,古人經歷過的,我們仍在經歷。一些令人唏噓的故事更是會不經意間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這其中明朝的故事可以說總是被後人津津樂道,權力傾軋、勾心鬥角的歷史總是讓人唏噓,而今天講的是寧王朱權的故事。在普遍短命的皇子命運中,他卻以71歲高齡離世,是個絕對的異類。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是個勵精圖治的人,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為大明朝幾代的安定富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他也是個著名的容易猜忌的皇帝,為了避免前朝覆滅的命運,明太祖選擇讓幾個兒子各自領兵就藩,這樣全國到處都是自己家的人,朱元璋為此也很自得。

但後來其孫朱允炆繼位,他的這些叔叔們就成了其皇位穩固過程中最不穩定的因素,其中最令人頭疼的當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明史》中有言「燕王善戰,寧王善謀」,說的就是這二人。

朱棣自不用說,就藩期間多次北征,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成為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將軍,後來更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而寧王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於1378年,他的母親是張氏。自小朱權就聰明伶俐,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十五歲的時候受命統領朵顏三衛騎兵,這支騎兵是對北元來說夢魘一般的存在。

朱權被分封到了喜峰口外的大寧城,這裡是「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位置相當重要。寧王經常需要和哥哥們一起戍邊打仗,慢慢地讓朱權也成長了起來。

當時寧王朱權還擁有一定的護衛軍,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說法,所節制的朵顏三衛驍勇善戰,而寧王也是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榮耀萬丈。

但朱權單純的藩王生活也終將結束,隨著建文帝的登基,各方勢力蠢蠢欲動,群狼環伺的氛圍,也讓建文帝不得不動起了削藩的主意,為接下來的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筆。

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自然不能允許權力的分散,很快開始削藩。而朱棣也自是不服,從一開始的裝瘋賣傻,到後來直接撕破臉皮,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對抗朱允炆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此時的小皇帝也慌了神,趕緊召集各位皇叔們回來護駕,這個時候的寧王朱權手握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團,就成為了幾方勢力關注的焦點。

小皇帝越是催促,朱權越是要考量和觀望,畢竟前不久削藩的陰影還沒有散去,後來小皇帝一氣之下撤掉了朱權蒙古兀良哈三衛的節制權,這也成為讓朱權徹底倒向朱棣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小皇帝相反的是,此時的燕王朱棣卻是喬裝打扮,單槍匹馬地殺到了寧王的家門口,一番哭訴之後,一面表達自己是在是因為不得已而造反,而另一面卻暗地悄悄和朵顏三衛的高級將領取得了聯繫。

等到朱權在郊外送別兄長的時候,「伏兵起,擁權行」,朱棣突然發難,將朱權綁架了起來,還以寧王的妻妾子嗣為要挾,逼迫朱權站在自己的一邊,朱權沒有辦法只有答應。

這次的事件成為了朱權人生中的轉折,朵顏三衛的勢力最後也歸於朱棣。但說到底,朵顏三衛實際上是寧王節制而不是掌握,幾方實力自然也有自身利益的考慮,所以能被朱棣收買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來文采了得的朱權還為燕王起草檄文,朱棣在此時也假惺惺地說著「事成,當中分天下」的空頭承諾。有了朵顏三衛的加持,軍隊勢如破竹攻下城池。建文四年,南京城淪陷,燕王朱棣改年號稱帝。

都說「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安定之後,朱權也知道兄長當年的「可平分天下」不過是一句空談罷了,所以自請離開去往封地。在封地的選擇上,朱棣也沒有給他選擇的權力,將朱權定在了南昌。

除此之外,朱棣也沒有給他藩王規格的府邸,而是安置在了江西布政司的官署中。朱棣非常忌憚這個「文韜武略」的弟弟,安排了密探進行監視,朱權一家老小沒有辦法,也只能選擇蜷縮起來做人。

然而這樣卑微也擋不住皇帝的猜忌,很快就有人檢舉朱權行巫蠱詛咒之事,也有研究認為此事是朱棣安排的,目的在於提醒和打壓,雖然不了了之,但是卻給朱權的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自此,那個曾經政治上善謀的朱權徹底選擇了安於現狀,寄情於鼓琴讀書等事務上,建築精舍並遍請文學之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甚至開始認真鑽研起道教修仙來。

令人沒想到的是,雖然朱權在政治上一直鬱郁不得志,但是在他後半生將自己投身於文學、音律、戲劇和道教中後,竟無心之間將自己變成為了明朝少有的全才皇子。

在文學上他著有《通鑑博論》等作品,在戲劇上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太和正音譜》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

而長壽的朱權歷經了6個皇帝,不能說命運是給過他機會的,但是朱權性格沉穩淡泊,到最後並沒有選擇走上爭權奪利的道路。

雖然在朱棣去世之後,朱權也曾上書後來的仁宗請求改換封地,但卻被拒絕,不死心的朱權又請求賜給他一些田地,也沒有成功。正統十三年的時候,一代寧王朱權薨逝了,享年71歲。

朱權的一生一波三折,年輕時初露鋒芒,後來卻被自己的兄長陰了一把,最後只能沉迷於丹丸之物聊以慰藉,這樣隱忍一生看起來非常窩囊。

但從長遠來看,明朝歷代皇帝夙興夜寐卻早早薨逝有之,被斬殺不得善終也有之,而朱權歷經6代王位更替卻保住了性命,成為最長壽的皇子,還在文學和藝術上擁有不小成就,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在時代中個人力量往往很微小,只有在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才能最終收穫人生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79b67746e0b7436f96b02018067c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