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美國有學者提出:
「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生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當然了,這有些言過其實,過度誇大了獨生子女在成長中的劣勢。
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也不難發現,那些獨生子女家庭,確實會遇到更多的現實問題。
比如獨生子女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與人合作能力較差,更容易任性驕橫等等。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養老壓力,遠比多子女家庭更高。
有社會學家曾展開家庭子女數量對家庭幸福程度影響的4次調查,這些的家庭受試者的年齡分別處於20-89歲間。
結果發現,等到父母60歲後,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程度會超過獨生子女家庭。
除此之外,多子女家庭與獨生子女家庭還有很多本質區別,父母們往往直到老了才能明白。
記得刷到過這樣一個視頻,把面對老人生病時,獨生子女的「分身乏術」表現得淋漓盡致。
河北唐山的一名小伙子,父母同時生病要住院,他不得不在車上召開了「動員大會」:
「爸,你一會去心內科輸液。媽,你一會去肛腸科做檢查,我去收費處繳費辦住院,咱們爭取中午在食堂會師啊!」
「有沒有信心?有!好家人們奧利給!」
儘管小伙子語氣儘量表現得積極,儘可能不給父母壓力,但殘酷現實仍然令人感同身受,樂觀背後是深深的無奈。
這段視頻發布後,很多獨生子女發出感慨,他們很擔心,這就是自己即將面臨的真實生活。
是啊,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父母生病,離不了子女的照顧。
多子女家庭,如果一個孩子沒空,另一個還可以幫襯,總不至於面臨分身乏術的窘境。
可獨生子女家庭呢?
一旦父母雙雙生病入院,獨生子女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
當獨生子女長大成人,父母邁入老年之時,他們已從「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變為「萬般無奈」。
有研究表明,孩子們放學後與兄弟姐妹待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多於和其他人相處的時間。
因為孩子們會在同樣的家庭背景下,接受同樣的教育方式,共同延續家族傳統。
所以即使成年後他們位於不同的城市,這些童年時就被烙印的回憶、情感和責任都會貫穿其一生。
良好的手足關係,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比如在社交能力上,孩子們可以從兄弟姐妹的社會交往中學習社會認知技巧,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包括如何解決衝突、換位思考、提供情感支持、調節情緒等等。
反觀獨生子女,因為從小就是家裡唯一的「寶貝」,是家庭的中心,往往更容易養成驕縱的性格,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這種手足關係也像是一把雙刃劍:
父母養育得當,兩個孩子都會發展得很好;
父母養育不當,兩個孩子都會呈現出比較消極的狀態。
所以說,父母的養育方式也極為關鍵,只有父母能夠注意孩子的成長狀態,及時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選擇「拼二胎」,原因都是想給孩子「找個伴」,將來養老時,負擔不至於那麼重。
我的大學同學小黎,他和妻子是雙職工家庭,雙方父母4個,都將近70歲了。
妻子父母來自城市倒還好,至少有養老金和醫保,養育壓力總不至於那麼大。
但小黎自己是來自農村家庭,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乾了一輩子,全指望他一個兒子養老。
儘管夫妻倆奮鬥多年,也算得上小有積蓄,但小黎盤算來盤算去,要為父母養老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每次父母生病,自己忙於工作無法脫身,不得不請護工幫忙照顧時,小黎都在想:
如果自己有個兄弟姐妹的話,情況是不是會好很多?
事實上,早在2015年,中國社科院人口預測專家就指出:
我國有1.76億獨生子女家庭,他們或多或少,都正在面臨著或者將會面臨可怕的養老困境。
對獨生子女家庭而言,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為父母養老的壓力更大。
幼時你陪我長大,現在我卻無力陪你養老,是對這種情況最真實的寫照。
結語:
某乎上有人提問:
獨生子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確實,要想破除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困境,最好的解決方法,可能就是堅實的經濟基礎,只有「錢」才能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
今日話題:你覺得多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都有哪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