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資金正在調倉!部分險資贖回核心資產,未來如何投?

2024-10-13   北京商報

在本輪A股行情期間,部分險企正在進行調倉操作。10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近期至少已有六家上市公司的險資股東宣布了減持計劃,且被減持對象多是險資深度持股的核心資產。作為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險資的一舉一動皆影響著市場情緒,為何如今的市場環境會有這麼多險資選擇減持?這樣的減持行為又將如何影響市場的走向?

減持頻頻

中集車輛和潤澤科技兩家創業板公司日前發布關於大股東減持預披露公告。兩家公司披露相關減持主體均與中國平安間接關聯。關於減持理由,中集車輛公告中披露為「退出需要」,潤澤科技公告中披露為「自身資金需求」。

實際上,趁市場高位減持套現的險資不在少數。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本輪A股行情期間,至少有六家公司遭遇險資減持,減持主體包括陽光人壽、泰康人壽等險企,被減持對象包括招商公路、華康醫療等。

綜合來看,險資減持的不乏一些深度持股、長期持股的資產。投資人士告訴記者,如果險企對接下來市場走勢看空,核心資產又占比很高,就會有調整需求。未來,在股市回調之際也可以買入。

「近期險資減持A股公司,還是以退出需要為主。」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務院長王兆江表示,險資具有長期投資特性,但依然要考慮資本流動性和收益性,在合適的時機做一些減持,回籠資金,鎖定收益屬於正常的交易行為。

加倉空間不小

險資的一舉一動,不僅關乎個別公司的股東結構和股份流動,更能反映出當前險資在市場中的戰略布局變化。雖有減持動作,從整體情況看,險資配股熱情仍較高。近期中國人壽透露,其與新華保險設立的私募基金已正式開展投資運營,將選擇競爭優勢明顯、治理結構優良、具有良好商業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買入並長期持有。

從政策導向來看,近期國新辦召開的兩場發布會均提到引導險資更積極地參與資本市場,以支持資本市場健康持續發展。同時,為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

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認為,監管部門引導險資長期投資資本市場,這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和長期發展潛力。未來,險資投資趨勢可能會更加注重長期價值投資,減少短期波動。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當前險資權益投資的比例和30%的上限相比仍有較大空間,未來險資仍然有較大的加倉空間,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增量資金。

險資調研上市公司的情況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投資偏好。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近一個月以來,立訊精密、博思軟體等製造業領域龍頭企業、人工智慧企業頻頻被調研。

展望未來險資加倉方向,楊德龍認為,險資一般偏好布局業績優良的板塊,包括傳統的藍籌股、科技成長股、白馬成長股等。對於具體的關注領域,林先平預測,未來險資加倉重點可能在科技、綠色能源和高端製造等領域。科技行業具有高成長性和高潛力,綠色能源和智能製造等產業則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方向,這些領域有望得到險資更多的關注和投資。此外,保險資金還有可能繼續加倉那些業績穩定、增長前景好、低估值的藍籌股,以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同時,也可能會通過戰略配置和財務投資等形式,將保險資金引入一些創新領域和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興業證券研報認為,「大盤龍頭+紅利」是險資入市聚焦的方向。隨著二季度以來險資延續增量入市,大盤龍頭和紅利風格持續受益於險資增配、體現出明顯的相對收益。同時,險資藉助股票型ETF配置A股的意願也持續提升,同樣利好大盤龍頭方向。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