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訴你,為何《無名》是春節檔最耐看,最值得N刷的電影

2023-01-24     閒人電影

原標題:一篇文章告訴你,為何《無名》是春節檔最耐看,最值得N刷的電影

《無名》的英文片名是賈樟柯起的。

Hidden blade,翻譯過來是袖劍的意思,具有輕便、隱蔽的特性,適合暗殺、暗戰。

片名即主題,《無名》講的就是一群無名的故事,在暗流涌動的陰影下,在犬牙交錯的亂世中,為求天亮,前赴後繼。

在《無名》的故事結構中,程耳運用了敘述性詭計。

故意把某些角色和某些事情對觀眾進行誤導,這種反向利用觀眾「上帝視角」的做法,真的是十分高明。

《無名》看起來很複雜的非線性敘事由此而來,實則是將時間線打亂再重組。

再藉助插敘、閃回等手段,讓觀眾眼花繚亂,上一秒在思考某個人物,下一秒就要注意新的故事線,這的確需要一點點觀影門檻。

而這正是我們需要的電影,長久以來,太多的流水帳電影里,很多過場戲非常無聊,這就讓觀眾養成了低頭看手機的習慣,而《無名》就是要把觀眾從手機那裡奪回來。

對於《無名》,我的建議是,盯緊梁朝偉扮演的何,以及王一博扮演的葉,何跟葉是主幹,剩下的人是分支。

每個分支又可以引出不少子分支,但許多子集可不予考慮,只看主幹即可理清主線故事,再根據草蛇灰線和蛛絲馬跡跟分支相串聯起來。

大鵬、周迅、黃磊與梁朝偉的關係,張婧儀、王傳君跟王一博的關係,最終都是為梁朝偉和王一博的關係打掩護,從而由他倆點題,《無名》真無名。

這種「欺騙」觀眾的做法比直接找真相更富有解讀意味。

程耳一直在跟觀眾玩遊戲、捉迷藏,並不時地冒犯觀眾,因為觀眾天生具有懸疑癖,導演則負責用一個精彩的故事滿足觀眾的嗜好。

所以《無名》並不像古典派敘事那樣,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每一步都嚴格按規定來,答案什麼時候出,重點在什麼地方都在觀眾的預料之中。

只是程耳並不想只做一個通俗易懂的簡單故事,與觀眾互動起來,讓觀眾的焦點始終在電影上才是他的目的。

如片中的麥格芬一直沒變,從頭到尾都是地下工作能否順利進行,但梁朝偉的自爆,黃磊的叛變,王一博的忍辱負重,張婧儀的不解,導致觀眾的注意力不斷轉移。

當觀眾以為王一博沒有其他身份,與梁朝偉的殊死搏鬥是上位之戰時,導演又放個第三者窺視鏡頭和結尾時的反轉,麥格芬反覆橫跳了許久又回到了原來。

這樣的文本設計直到最後一刻才揭曉真相,需要細細品味,也需要觀眾的耐心,如果只追求簡單明了,可能會錯過《無名》的諸多細節和隱喻,致使觀影體驗不夠好。

既然提到隱喻,就不得不說《無名》中的視覺符號。

這是電影文本設計的關鍵之一,有助於讓觀眾理清線索,便於觀影,也是解構影片的方式,如梁朝偉和周迅用點心盒子傳遞情報就是一處明顯的托物言志。

點心象徵著美好甜蜜,情報代表著摧毀敵人,所處時局又是危機重重,三者結合起來便是海報中所寫的「隧道盡頭終有光」。

還有轟炸廣州時的狗,亂世之下的生與活,無需渲染苦難,一兩處鏡頭對比,自然不言而喻。

一隻價值不菲的查理王獵犬坐在廢墟之上,脖子上的皮項圈告訴我們,它曾經是達官貴人的寵物,但卻因為戰亂而被拋棄。

它四處觀望,無助嘆氣,面對滿目瘡痍不知該往哪去,只能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由此可以得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上海,無人可以倖免,敵人的飛機大炮從來不講道理,硝煙瀰漫便是滿城哀鴻。

這隻狗之外,片中還有一隻身穿飛行員裝備的柴犬。

它的鏡頭春風得意,趾高氣昂,名字還叫羅斯福,但沒有風光多久,便迎來了機毀犬亡的結局。

程耳如此設置,一方面反映敵人的傲慢,得出生存最大的障礙不是無知且無畏,傲慢才是,另一方面也說明彼時敵人確實強大,上戰場都是輕鬆寫意的態度。

可見在當時我們與敵人確實差距過大,也從側面能夠看出地下工作的艱險,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命喪當場。

視人命如草芥,導演也通過動物來呈現。

敵軍路過工廠,在水井中發現了他們自己人的屍首,工人說沒人會把「髒東西」丟到自己的井裡,侵略者盛怒。

這一怒,工人們的性命就堪憂,他們用水泥活埋了工人們,緊接著轉頭走出工廠,看見一隻羊,成了他們飽腹的食物。

一來一去,羊出現又消失,人的鏡頭接著羊的畫面,人成了兩腳羊,被敵人當作牲畜對待,毫無人性可言。

除了隱喻,構圖和色彩也是《無名》的一大特點。

片中的構圖採用的是中心對稱,人物總是處在正中位置,背景大都是純色,突出人的重要性。

這與《無名》的故事相對應,何主任與葉秘書這些沒有具體姓名的人,在危機四伏的上海,靠自己、靠戰友、靠信仰,做著人定勝天的偉大的事。

每一個畫面結構的主題明確,觀眾立馬就意會到導演的用意,這就是構圖的合理變化對觀眾心理促進作用,不必長篇大論,一點就通。

在色彩上,最明顯的就是黑與白。

黑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的色彩,有黑暗、迷茫、罪惡之意,能夠引發低沉、凝重和莊嚴的情緒。

白色是明度最高的色彩,象徵著光明、穩定、和平,其表意作用也可以深刻地表達人的觀念和信仰。

這兩種對比色在影片中互相交錯,視覺效果差異較大,寓意也顯而易見,暗示無名犧牲的黑色的夜終將被白天取代,勝利終會見於天日。‍‍‍‍

這些技法最終的服務對象是《無名》的主題思想。

方小姐對葉秘書產生誤會,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未婚夫與自己有著同樣的信仰和使命,不像何主任與陳小姐,至少還有個擁抱。

這種悲情就是無名者的奉獻,也許一輩子隱姓埋名,自知自己的一生黑暗沒有盡頭,卻依然遙想一下不可能屬於他的黎明,讓後人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

同樣,《無名》也依託無名者們講清楚了什麼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很多抗戰片中,抗日成了一小撮人的事,但在《無名》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立場的不同人都在為抗日出一份力。

讓觀眾對那段歷史和許多無名的先輩們有更深的認識,和平不是一蹴而就,尊重不是與生俱來,安居樂業是無數無名者的一往無前。

這就是《無名》,用全方位的真實還原歷史,用精彩的技法以正視聽,用少見的諜戰題材豐富市場,用全明星陣容讓年輕人了解歷史,這樣的電影,確實值得一張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5ff6fd9347ec27c3951deda6853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