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養蛇20多年的老師傅告訴我:看到蛇脫皮必須馬上脫掉上衣,否則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影響蛇壽命的因素很多,但這點最為重要。
蛇是自然界中少數幾個能讓所有人都產生「毛骨悚然」感覺的動物。現在全世界共有3425種蛇,我國就有其中的241種。
老師傅告訴我,很多人只聽說過蛇會冬眠,沒聽說過蛇也會夏眠。
進入夏季以來,蛇的活動愈加頻繁,這是因為蛇是變溫動物,活動頻率受其溫度的影響。但是蛇也不喜高溫,氣溫超過35℃,蛇也會找一些相對來說水源充足和涼快的地方。
對於蛇來說夏眠和冬眠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因為蛇是變溫動物,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和自我保護。
農村老人常言:千年蛇、萬年龜。
在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是修煉了1700年的蛇精,小青姑娘也有500年。
雖然這都是神話故事,但很多人都好奇蛇這種動物的壽命如何?自然界的蛇是否真的有長壽蛇嗎?蛇的壽命跟哪些因素有關?
蛇的壽命跟哪些因素有關?
很多因素都對蛇的壽命有影響,即使是同種類的蛇,不同的環境壽命可能有差別。
1、溫度。
蛇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1.3億年,但是進化過程卻非常慢,這跟蛇的習性有關。我們知道在極寒地區沒有蛇的影子,這是因為其活動受到了氣溫的制約,所以壽命自然也受到氣溫的限制。
主要原因就是氣溫會影響蛇體內的包括酶在內的催化效果。
當氣溫較低的時候,酶的催化就慢,蛇類活動減弱,蛇會去造個溫暖的洞躲起來了冬眠。
當氣溫過高,酶的催化變快,蛇類活動就變得頻繁。如果溫度進一步升高,蛇會出現不適,會找相對涼快的地方躲起來。
總之,溫度是會影響蛇類壽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危機生命的。
2、體型。
一般來說蛇的壽命還跟蛇自身的體型大小有關。
就拿我們農村常見的菜花蛇、銀環蛇,這種小型蛇,體長不超過2米,壽命差不多3~7年之間,取個平均數也就5年。
體長2米~5米之間的蛇在自然環境下差不多能活10~20年。比如大家熟知的眼鏡網蛇,壽命在5~12年之間。玉錦蛇在6~10年之間。
體長5米以上的蛇有專門的科目,被稱為蟒或蚺。這些蛇普遍生活在熱帶地區,這裡面就有亞馬遜森蚺,網紋蟒,緬甸蟒,壽命大概在15~20年之間。
目前有記載的最長的蛇是亞馬遜森蚺,長度可達10米,重量居然有250斤重,最粗的地方跟成年人男子的軀幹差不多,這種蛇當然是恐怖的。
一般人工環境飼養的蛇會比野外更長壽一些,即使一些中小型蛇平均也能活10年。
3、天敵數量。
蛇類是有天敵的。比如野豬、貓頭鷹、刺蝟、蜜罐、黃鼠狼、大型飛禽等。
如果蛇類生活在天敵比較多的地區,蛇恐怕活不過平均壽命,這也是自然界的一種平衡。
小結:蛇的壽命受到溫度的影響,這點最為重要,因為蛇是變溫動物,溫度影響其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另外,體型大的蛇普遍可活10年以上,小型蛇壽命較短,平均5年左右。
蛇死亡後,蛇的屍體都去哪了?
不管是大型蛇還是小型蛇,在野外死亡後,大機率會被昆蟲或腐肉動物吃掉,熱帶地區這個過程還會加速,數周后並不會留下什麼。
蛇脫皮是怎麼一回事?
許多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可能都看到過蛇脫下的蛇皮,看起來還是一副很嚇人的樣子。
1、什麼是蛇脫皮。
蛇脫皮是蛇類的一個生理現象。蛇的外皮實際上包裹著一層角質鱗片,這個角質鱗片一方面對蛇有保護作用。因為蛇是爬行動物,需要貼地活動,這個鱗片不僅能保護蛇的身體和器官,也能防止水分流失。
你可以把蛇個角質鱗片理解為蛇的「外衣」,隨著蛇的長大和「外衣」的磨損,以及受到細菌或寄生蟲的破壞。這個「外衣」不僅容不下的蛇的生長,也難堪重負。所以,蛇需要換一個新的「外衣」。
蛇的皮膚由外表皮和真皮兩部分組成,外表皮即角質鱗。,在脫皮前,內表皮會迅速增生新成新的角質鱗片,不過這個時候還非常滑嫩柔軟,也方便與舊皮分離。
蛇把這個「外衣」即角質鱗片脫掉的過程,就叫蛇脫皮。
2、蛇為什麼要脫皮?
一個原因就是蛇長大了,需要新的「外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舊皮已經磨損嚴重,需要換新。
這就相當於我們長大要換合身的衣服一樣,只不過蛇換這個衣服的過程非常痛苦。
3、蛇脫皮的時候疼不疼?
有人說蛇脫皮的時候不疼,有人說蛇脫皮的時候是經歷生死劫。
蛇脫皮是從嘴巴位置開始的,但最疼的時候是在眼部,因為蛇要在這裡脫掉眼外面的透明膜,這是非常疼的階段,一旦過了這個階段,疼痛就稍微好多了。另外,這個階段也容易卡皮,卡皮的蛇嚴重情況會死亡。
有人說蛇脫皮不就是脫襪子嗎?脫襪子是借住自己手的,但蛇脫皮的要藉助摩擦力脫皮,疼痛感肯定是有的,說完全不疼是錯誤的。
蛇要脫多少次皮?
蛇的一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短暫的。但是蛇脫皮的頻率可不低,成年的蛇一年要脫3到4次皮,幼蛇處於生長發育期,頻次會達到5次,甚至更多。
溫度也會對蛇脫皮產生影響,蛇冬眠的時候是不脫皮的。到了夏季,食物豐富,活動頻繁,蛇脫皮的頻率也會增加。
蛇脫皮後是全新的生命嗎?
前文說過了,蛇脫皮的過程就是蛇自己給自己「換外衣」。蛇還是那條蛇,雖然換了新皮,但是本質沒有變。
蛇脫皮的過程並沒有產生新的生命,這只是蛇類正常的生理現象。
野外遇到蛇脫皮怎麼辦?
農村老人言,看到蛇脫皮必須馬上脫掉上衣,否則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這有科學依據嗎?
這當然是毫無根據的,蛇脫皮跟倒霉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只不過是對無法解釋想像找個說辭罷了。
但是如果你不果斷採取行動,可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這是因為蛇脫皮的時候正在經歷「蛇生」的生死劫,脫皮不成功的蛇多半是活不成的。雖然蛇脫皮的時候比較脆弱,但攻擊性還是有的,而且會變得更加警覺和敏感,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去招惹蛇,趕緊離開最好,免得被蛇咬。
野外遇到蛇怎麼辦?
今年露營熱持續火爆,有不少人選擇了野外露營過夜,除了準備好露營的裝備,還要做好野外露營的防蛇工作。
1.做好防蛇的充分準備。
要防蛇首先就不要選擇蛇易出沒的地方,像非市政公園的草地、水邊、茂密的灌木邊,都有可能有蛇出沒。露營地區應該選擇有人管理的公園或露營營地,可提前購買市售驅蛇粉,撒在露營區域,對於打算露營過夜的人,也可以購買彩燈,蛇也不會貿然闖入。
2.感覺有蛇時候可以這麼做。
蛇是一種非常敏感的動物,怕震動。如果你感覺到有蛇或者擔心有蛇,可以用力跺腳或者用竹棍、等上漲敲擊地面,都可以有效驅蛇。
3.不主動惹蛇。
野外遇到蛇也不用怕。蛇是爬行動物,爬行的速度最快也只能趕上人的步行速度,所以只要還有一段安全距離,你可以選擇馬上跑,蛇的耐力也有限,無法追上全力奔跑的人。
如果你跟蛇的距離只有幾步怎麼辦?
這種情況下,切莫直接撒腿就跑,因為這會驚嚇到蛇,因為你要對它發起攻擊。正確的做法是,緩步向後退,慢慢移動,直到距離蛇有一段安全距離後,再跑。
如果你發現蛇挺直了腰板,試圖跟你比一比「身高」的時候,你可要小心了。
四目相視後,蛇對人發起攻擊前,會比一比「身高」,這個時候就是非常緊急的時刻了。如果要跑一定要用「S」型走位,切莫走直線,這是因為蛇只能看到直線。
4.徒手抓蛇
「打蛇打七寸」,「野外碰到的蛇都是無毒的,不要怕,上去撕爛」。
這些不負責任的話,大家還是不要相信,因為蛇一般不會在你注意到它的時候發起攻擊。
據統計,絕大部分蛇咬事件都發生得很突然,被咬人事先沒有發現蛇,又驚嚇了蛇,所以野外放蛇是第一位的。
遇到蛇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畢竟要即使無毒,被任何動物咬一下,幾百上千元就沒了。
如果很不幸,你真的被蛇咬了,這份急救指南請收下。
被蛇咬了怎麼辦?
不要驚慌!不要驚慌!不要驚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1、首先確定是無毒還是有毒。
蛇有沒有毒很好分辨,看下被蛇咬的傷口是否只有兩個毒牙印。
如果有兩個毒牙印,這就是有毒蛇,需要立刻開展自救。如果是半圈牙印,那就不要擔心,簡單用清水多次清洗傷口,酒精或碘伏消毒,不放心也可以去醫院檢查。
2、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
不要急,毒蛇的毒素是靠血液流動傳播的。冷靜下來後,你需要立刻撥打120電話,或者聯繫家人送醫,切勿劇烈跑動或走動。同時一定要記住蛇的樣子。如有可能拍下蛇的照片,這樣醫生才知道用哪一種抗毒血清。
3、等待中記得包紮好。
毒蛇的毒素隨血液流動傳播,所以可以用外套衣物或繩子在距離傷口靠近心臟的位置,也就是傷口的上部結紮,以減緩血液的流動,另外還有牢記不要結紮得太死,每隔十多分鐘鬆開重新結紮。
小結:野外被蛇咬後,最關鍵的是就是不要驚慌失措,首先確認毒蛇的種類,記住蛇的樣子,撥打120等待救援外,自己也要學會結紮傷口,大部分情況下都會沒事。
最後:
蛇的壽命不僅跟溫度有關,也跟自身的體型大小有關。一般小型蛇5年最右,中型蛇不到10年,大型的蛇類,比如蟒可活超過10年,人工飼養下的蛇會活的更久一些。
蛇脫皮是蛇類正常的生理現象,這期間並沒有新生命產生,只不過是「換外衣」而已。
野外遇到蛇或者遇到蛇脫皮,最佳做法是趕緊離開,切勿招惹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