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健康細胞」走向健康中國

2023-12-18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從「健康細胞」走向健康中國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要在全國全民掀起一個「健康革命」。

攝影/寧穎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多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城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疾病譜不斷發生變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鍛鍊、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問題日益突出。

為積極有效應對當前突出健康問題,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我國於2019年正式提出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如今,健康中國行動進展如何?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健康城市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和經驗?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帶著一系列問題,《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對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進行了專訪。

毛群安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

《小康》·中國小康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是一次健康革命,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此前,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給出了這樣的論斷。請問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毛群安:說到健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醫療,醫療問題需要醫生、醫院解決,但是健康問題不僅僅是醫療的問題,它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參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是影響健康的主要疾病,要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進行預防。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就是要在全民掀起一個「健康革命」。這個革命,大到政府、各行各業,小到每個人、每個家庭,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動員全社會力量,促進國家、行業、個人形成合力。

《小康》·中國小康網:請問健康中國行動自2019年實施以來總體情況如何?

毛群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做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到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部署,2019年7月,針對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保護重點人群,防控重大疾病,國務院啟動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眼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會同教育部、體育總局等各有關部門,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突出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多措並舉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目前,健康中國行動實施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一是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教育、體育等部門積極參與、主動作為,我們建立健全會議調度、工作督辦、監測考核、地方試點、典型案例培育推廣等機制,實現省、市、縣聯動推進。

二是健康風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我們建立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圍繞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科學健身、控煙限酒、心理健康、健康環境促進等,全方位控制影響健康的風險因素。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7.8%,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37.2%。

三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能力明顯提升。圍繞重點人群,健全完善健康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婦女兒童「兩綱」、「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面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由2018年的53.6%下降至2021年的52.6%,報告新發職業病病例持續下降。

四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以及各類重點傳染病、地方病,持續強化綜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發病率上升趨勢,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五是全民參與的氛圍日益濃厚。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新媒體傳統媒體多種渠道,廣泛深入普及健康知識。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專網建設,舉辦「健康中國 醫者先行」、健康中國知行大賽、「健康達人」等活動。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正是公眾的積極參與,為疫情防控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繼續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紮實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築牢健康支撐。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如何看待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目前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毛群安:我們當前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主要是:人口老齡化、新型城鎮化以及疾病譜的變化。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我們都感受到,傳統的傳染病以及新發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同時,重大慢性病已經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主要問題,由慢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非常大。要有效地應對複雜的影響健康因素的挑戰,不能僅僅依靠醫療衛生系統的單打獨鬥,必須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機制和政策保障。

《小康》·中國小康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把健康城市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請問健康城市與衛生城市的區別是什麼?

毛群安:衛生城市,簡單地說,更偏重硬體建設,例如環境整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而健康城市是衛生城市的升級,更強調軟體建設,例如人群健康、環境健康、健康文化等,這是衛生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區別。

《小康》·中國小康網:當前,我國健康城市的建設工作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毛群安: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全國愛衛會印發《關於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在全國全面啟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近些年來,我們重點推進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不斷健全政策體系。我們先後印發了健康企業、學校、社區等健康細胞和健康鄉鎮、健康縣區建設的規範,打造了健康中國、健康城市、健康縣區、健康鄉鎮、健康細胞這樣一套全鏈條的建設體系,把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通過我們的城市縣區一步步地落實落細。目前已經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專業機構支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健康城市建設工作格局。

二是積極探索適宜的模式。我們提出了「6+X」建設模式。「6」是指建立黨委政府領導工作機制、制定健康城市發展規劃、開展「健康細胞」建設、推進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體系、開展建設效果評價,「X」則是指推進特色建設,鼓勵各個地方結合本地的實際探索適合本地的一些建設模式。

三是融合推動相關工作。為了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中國行動,我們選擇了28個城市,開展了健康城市建設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試點工作,將健康城市建設與婦幼健康促進、癌症防治行動相結合,探索條塊結合、防治結合、群體個人結合的服務模式。同時,在健康城市建設中,推動開展健康影響評估試點工作,加強健康影響的各類風險隱患的源頭髮現和早期控制,促進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四是充分發揮示範作用。我們印發了健康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評價工作,推出了一批健康城市建設的樣板城市,以典型示範引領帶動工作開展。

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各地健康城市的綜合指數和分指數穩步提升,人群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健康城市建設進入了快發展、顯成效的重要時期。但是,在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一些短板和問題: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平衡。直轄市的轄區總體優於地級市,東部地區優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另一方面,各項指標的進展也不平衡,健康環境和健康服務領域一些指標的進展相對好一些,而健康社會以及健康文化領域相對薄弱,這些都需要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小康》·中國小康網:健康細胞建設是健康城市建設的具體體現,具體分為健康村、健康社區、健康機關、健康學校、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企業、健康家庭7個類別。接下來進一步推進健康細胞工程建設,您有什麼建議和看法?

毛群安:未來推進健康細胞建設,主要從兩個維度發力。一是要繼續在廣度上發力。就是要擴大健康細胞建設的覆蓋面,湧現更多的健康細胞樣板,使健康村、健康社區、健康機關、健康學校、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企業、健康家庭越來越多,形成建設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風尚,持續激發城市的健康活力,不斷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這方面,各地已經積累了不少好經驗、好路徑。未來應繼續營造健康氛圍,強化責任意識,凝聚社會合力,把健康細胞的建設推向更廣。二是要在深度上下功夫。就是要抓住健康細胞建設的痛點、難點,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這兩個著力點,豐富健康細胞建設的工作內涵。這方面需要繼續提升健康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通過完善全民醫保體系、健全醫保管理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三個路徑來健全醫療保障體系,我們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把健康細胞建設推向深入。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3b6a9c16e55d2a020743efefa7c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