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克即可致命!生活中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2024-08-29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近日,廣東省衛健委官網發布通報,7月廣東省共報告3起一般及以上級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中有兩起為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米酵菌酸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一種由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劇毒毒素。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在自然環境中分布廣泛,適宜生長溫度範圍較廣,最適生長溫度36℃-37℃,最適產毒溫度26℃-28℃。經長時間發酵或浸發的食品,在高溫潮濕天氣下,容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發中毒,包括:

· 穀類發酵製品:如發酵玉米面、糍粑、粿條、米粉、涼皮等;

· 變質食用菌:如過久泡發的銀耳、黑木耳等;

· 薯類製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

醫務人員表示,米酵菌酸是無色無味,耐熱性極強的有毒物質,正常的家庭烹飪方法難以消除,進食後即可引發中毒,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中毒潛伏期一般在24小時內,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 田耕:它帶來的最主要的反應,除了早期的消化道反應之外,還有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細胞的損傷。

正規渠道購買並妥善保存食物 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2003年至2017年全國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數據顯示,米酵菌酸是我國迄今為止導致食源性疾病暴發病死率最高的致病因子,平均病死率高達42%。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無色、無味,可耐120℃高溫,在酸性條件、氧化劑和日光下均穩定,被其污染的食物可有正常的外觀和味道,一般的烹調方法不能完全破壞其毒性。醫務人員建議,正規渠道購買並妥善保存食物,凡超過保質期均應捨棄。尤其是河粉、腸粉、陳村粉、粿條、米線等濕米粉。食用木耳、銀耳等菌類前應檢查其感官性狀,變質的不能食用;泡發菌類時間不宜過長、不宜隔夜,泡發後應及時加工食用;不採食鮮銀耳或鮮木耳,尤其是已變質的鮮銀耳或鮮木耳;家庭自製穀類發酵食品,應避免使用霉變的玉米等原料,穀類浸泡時需勤換水,製作及貯藏過程中需注意保持衛生與通風防潮,避免污染。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 田耕:從攝入到出現症狀一般是半個小時到十個小時左右,可能有些會是1至2天。發病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消化道出現一些反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甚至有些人中樞會出現反應,頭暈、昏迷、意識狀態改變等。如果吃了長期發酵的食物,或者在冰箱裡放置時間較長的熟食以後出現消化道的症狀,甚至比較重的表現,都應該及時就醫。同時,把吃過的這些食物保存好,進行檢驗。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王一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2f83920b1431f2dc5b5f349c3796e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