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火小組消失後,真正值得惋惜的是什麼?

2019-10-10     Vista看天下

豆瓣兩大娛樂向小組被各路明星粉絲罵了好幾年「趕緊被封」之後,猝不及防地滿足了她們的願望。


從10月6日到7日,一前一後,26萬粉絲的「自由吃瓜基地」和62萬粉絲的「豆瓣鵝組」,先後依據豆瓣小組管理細則而遭到「雪藏」。



這意味著,豆瓣流量最大的小組之二,如今只是其組員的自留地了。

非組員無法搜索到這兩個小組,也無法看到裡面的帖子,更無法通過點贊評論來一解自己無法發言但想表態的心情。

14年前,原創了豆瓣網的阿北一定想不到,這個初衷是主打交流評論書影音的、總跟網際網路達大潮格格不入的文藝青年「精神角落」,現在竟然頻頻因為娛樂向小組站上風口浪尖。

其中組員最多、知名度最大的「鵝組」,其影響力已經無需多言。

早在它還叫「八卦來了」(並且會根據農曆年屬相改變後綴)的時候,就已經成了全民吃瓜時代的最大八卦集散中心,常年被爆料、長文、罵戰的血雨腥風籠罩,也因為激烈的畫風常被豆瓣原住民斥為「豆瓣智商盆地」。

越來越大的規模也讓這麼一個小角落成了粉圈必爭之地,一個組內帳號曾經能在淘寶上賣幾十塊到上百塊不等。

當然,沒有幾個明星的粉絲是喜歡這些小組的,心裡恨不得它帶著那些對自家愛豆的嘲諷中傷趕緊消失。



但是,這些流量巨大的小組又不僅僅專注於娛樂八卦那麼簡單。

比如鵝組,雖然會禁止與娛樂八卦無關的帖子,但每逢社會熱點事件,六十萬組員發表意見的衝動就像根本無法阻攔的洪水,儼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輿論場。

再加上鵝組的受眾以年輕女性為主,更是常常在某些特定議題上形成了比較有代表性的輿論,成了當代網際網路生態中的一面鏡子。

這樣一個小組,雖然只是豆瓣附屬功能下的一小部分,但其實早已是個流量巨大、用戶黏性很高的公共論壇。

儘管人們對它的內容褒貶不一,但這樣的空間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上其實已經越來越少。

隨著鵝組和瓜組不再向大眾開放,那些以論壇為載體的公共輿論空間或被壓縮、或被遺棄的結局,似乎又多了一筆。

如今,「論壇」二字在微博和朋友圈兩大社交網絡霸主面前,和由此誕生的私人化表達時代里,已經顯得非常過時。

單說它們萬年不變的電腦端介面,動輒好幾百頁令人眼花的大高樓,就堪稱只有80後才會懷念、00後根本不屑一顧的網際網路老古董。



但論壇文化越是沒落,越是讓經歷過當年輝煌的老網民唏噓不已:

曾經的論壇才是中國網際網路的神經和血脈,沒有它們,哪有21世紀第一個十年如火如荼的網絡文化?

最富有代表性的論壇,莫過於2005 年左右的「頂流」天涯。

當時「全民話題,天涯製造」的說法並沒有吹噓,天涯確實是一片動輒爆熱點、引得媒體追蹤報道的衝浪海域。

而且它還是一片非常滋養「乾貨」的土壤:寧財神、當年明月、孔二狗等靠寫字為生的人,都是從這裡起家;80%在坊間流傳的陳年老料,可能都是從天涯的娛樂八卦板塊「818」來的。

比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天涯,當年的貓撲則更像是草根文化的天堂。

那裡「炒」紅了一大批初代網紅:芙蓉姐姐,叫獸易小星,一張素顏照火起來的奶茶妹妹……

前微博時代的無數網絡流行語和流行文化,很多也來自於貓撲的網友,或許一件事就足夠有代表性:

現在還被年輕人掛在嘴邊的「233」,其實發源於貓撲第233號、捶地大笑的表情。


但這兩大巨頭,一個也沒趕上後來的網際網路巨變浪潮。

2009年,在論壇這種形式稱霸了中國網際網路十年之後,剛誕生的新浪微博開啟了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也拉平了名人與普通人之間的鴻溝,帶來了極為新鮮的體驗。

而論壇巨頭們還在原地踏步:冗餘的交互體驗,沒能迅速適配移動端,靠大量廣告位營收、卻急劇影響了用戶體驗的商業模式……

論壇就這麼慢慢地被新一代的年輕網民拋在了後面。天涯貓撲再也不是輿論的焦點,西祠胡同、19樓等偏地域型的論壇不溫不火地存在著,各大高校的BBS在有限的範圍內苟延殘喘。



功能上十分接近論壇的百度貼吧,由於這三四年的種種負面新聞和使用感不佳,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今年它還突然屏蔽了2017年之前的帖子,更是無異於自殺行為。



也就是說,當微博壟斷了社交網絡之後,關於去哪裡發表觀點、和人交流這件事,這代網民早已不會再想到那些古早論壇的名字。

去這樣一個空間裡發帖、回帖,有耐心爬完一個高達幾千樓的深度長文,跟人版聊、灌水……這些充滿年代感的行為,更是不可能發生了。


在這個大趨勢下,豆瓣幾大小組的紅火,顯然是個無心插柳的意外。

它就像一塊格格不入的遺蹟,見證了網際網路上一場又一場的血雨腥風,任由幾十萬網民在這個半公開的空間裡進行了交流、贊同、爭論、辱罵、刻奇……等等人和人聚到一起就會發生的事。

但現在,儘管起因並不相同,它們也沒能逃過論壇與大眾漸行漸遠的命運。



公共論壇衰落,以個人為核心的社交網絡崛起,這不僅僅是新產品對舊產品的取代。

在網際網路上該怎麼和人交流的方式,也變了。

混過論壇、也玩微博的人會明顯地感受到,在這兩種環境下「說話」,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機制和氛圍


最經典的論壇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相同的條件下發帖發言,帖子在發出去後被看到的機會,是均等的。

但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上,無論是微博還是知乎,只要是有粉絲機制和點贊機制的空間裡,都愈發呈現出「大V思想集中制」。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點贊支持,小透明的看法其實無關緊要。

但是,小透明偏偏又無法保證自己全身而退。

如今,越是在大V用戶發表的觀點下,普通網友越不敢說出相左的意見。

因為經驗告訴人們,這不像論壇時代要舌戰的只是那一個意見相左的網友,而是要面對一群主動維護博主的的粉絲,就像孫悟空的成百上千個分身,甚至不需要一聲令下。



當然了,混論壇的時候難道不會遇到紛爭?也會,但是區別很大。

因為在論壇發帖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它已經預先接受自己的言論是向人敞開、歡迎交流的,可能得到任何一個陌生人的任何一種回復,就像是穿著防彈衣主動衝進了槍林彈雨。

而如今在微博上的紛爭,則往往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說了兩句話,便莫名被搜索而來的明星粉絲或對某事意見相左之人攻擊。

因為一句私人的無心之語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承受網絡暴力,這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上並不少見。

這也就愈發剝奪了普通網友玩微博時的安全感,論壇時代人人主動求「拍磚」才是真正消失了、也不可複製的古早場面。

另一方面,被利用歪了的機制也逐漸扼殺著網友的創造力和表達欲。


比如,很多時候,社會議題、熱門新聞的評論區被打不死的營銷號搶熱評占據,到處都是複製粘貼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其實已經被嚼爛的空話,目的只是給自己的帳號引流。

被粉絲控評霸占的娛樂話題受詬病最深,它讓有流量明星的地方變得像一灘死水,根本無法形成有意義的討論。



所以,後論壇時代的網際網路輿論場變得十分矛盾:

說它是私人化的表達領域,網友們卻沒有在自己微博自說自話的權利,時常因為一句無心之語被拉到公共場域鞭打一番,過往的個人言論也被翻個底兒朝天。


說它是面向公眾發言的場所,顯然又有很多地方讓人難以心平氣和地溝通,逐漸形成了「沉默的愈沉默,囂張的愈囂張」的不對等話語權。

或許正是對這種壓抑氛圍的反彈,像豆瓣小組、虎撲步行街這樣無心插柳的「副業」,反而在最近這些年出了圈,成了現在非常有代表性的大論壇。

雖然這兩個受眾人群勢同水火,殊不知這兩個輿論環境的本質及其用戶對它的依賴,是相似的:


這代網際網路居民,大概是天然地有一種在公共論壇尋找容身之地的本能,儘管這論壇可能也充斥著不理智的戾氣。

但這種對論壇式的公共網絡空間的需要,或許就像100多年前在海德公園的人需要那個肥皂箱和大喇叭,能把交流和表達變得稍微坦率一點。



所以說,論壇時代逐漸衰落,或許老網民們懷念的也不只是帶著歲月濾鏡的情懷。


它代表著網際網路上的溝通方式被拉進了一個更割裂、更像孤島、更人人自危的模式。

也沒人能斷定後論壇時代的溝通模式就是壞的,只是,它也沒有讓大多數正在親歷這個輿論場的人停止對一個更友好的交流環境的嚮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2GStG0BMH2_cNUgr0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