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朱宛玲):我國是大宗能源化學品乙二醇的生產與消費大國。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一研究團隊首創的「千噸級生物質催化轉化制乙二醇中試技術」通過了科技成果評價。這意味著,這一由我國首創的新技術實現了由基礎研究新發現到千噸級規模應用的跨越,為未來乙二醇的綠色生產鋪平了道路。
乙二醇是重要工業原料。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化纖材質的布料,其原料都離不開乙二醇。每年全世界乙二醇消費量超過3000萬噸,而作為製造業大國,我國每年乙二醇消費量超過2000萬噸。
目前,乙二醇主要以石油乙烯或煤炭為原料,存在原料不可再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能耗高等缺點。「生物質催化轉化制乙二醇」的技術,對實現我國「雙碳」目標,意義重大。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介紹說:「跟國際上(其他技術)相比,我們這個(技術)路線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用鎳加上鎢這樣一個催化體系,可以非常有效加工秸稈所製成的糖,可以減少很多副產物,抑制很多副反應。」
千噸級生物質催化轉化制乙二醇中試技術利用秸稈糖等生物質為原料,通過高選擇性催化劑體系和反應系統,結合高效的產品分離工藝,生產出乙二醇產品。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鄭明遠研究員、王愛琴研究員團隊,與相關企業等合作開發的「千噸級生物質催化轉化制乙二醇中試技術」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團隊成員、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鄭明遠介紹說,這意味著生物質原料制乙二醇這一新技術實現了由基礎研究新發現到千噸級規模應用的跨越。「從基礎科學到應用之間的路,我們大概花了10多年才走過來。現在完成了千噸級的中試,為這個技術的萬噸級應用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這是(這一技術)工業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這麼一個關鍵環節。我們後面重點工作就是要建萬噸級產線,把這一技術真正地由書本上的技術變成可以落地的裝置去生產。」
2008年,大連化物所張濤團隊在國際上首創了纖維素直接催化轉化制乙二醇新反應,為生物基乙二醇的生產提供了新途徑。此後,團隊從催化基礎科學和技術工業應用兩個維度開展了持續系統的研究工作,在低成本催化劑開發、反應機理和動力學研究、原料拓展、過程放大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鄭明遠表示,中試運行結果為生物質催化轉化制乙二醇技術的萬噸級工業應用奠定了基礎,而這一具有完善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也吸引了國際產業界的關注。「我們技術因為之前有國際專利的布局,所以也可以在海外市場進行許可,相關工作也在接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