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三月天。經歷了2021跌宕起伏一年的物管行業,似乎也泛起春意。
樓市資本論注意到,有物企另闢蹊徑,從物業扎堆的港股,將目光對準了A股,就是上海上房物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在新三板摘牌離場3年後,探究其招股書,在管面積不足1800萬方,營收剛剛突破8億元的上房服務,不僅業績出現頹勢,還存在實控人張聖哲3700萬資金被司法凍結、董事長周超周邊風險破萬條,以及存在經營成本壓力大、業務區域過於集中、屢次違規遭處罰等三大發展隱憂。
尤其關鍵的是,上房服務居然無「上房」相關物業類商標,這成為其上市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同時,樓市資本論深入分析,作為女性企業家78歲的上房創始人李文潔,一手栽培起兩任董事長56歲的張聖哲、49歲的周超,尤其是李文潔與張聖哲都有華東政法大學背景,師徒情深在業界頗有美名,這次要聯手成功實現A股IPO,依據目前的情況,上房服務要走的路還很長。
【一】經營多年沒有「上房」商標
經樓市資本論查詢,目前「上房」的物業管理類的商標,竟然不在上房服務手裡。
物業服務屬於商標第36大類3604小類的不動產管理、公寓管理,經國家商標查詢網查詢,目前「上房」物業商標在上海金豐投資有限公司手裡,對方早在1998年6月15日就申請註冊了。
而上海金豐投資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居然是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這是上海有名的國企,可謂滬城房地產企業的龍頭。
直到2021年11月26日,上房服務在IPO期間,才匆忙申請了「上房服務」商標註冊,目前仍然在審核中,幾乎可以認定無法通過。
另一方面,可以確定的是,上房服務與上海地產也無商標授權關係,從目前的招股書沒有體現。
其在招股書中1-1-157頁,僅僅表示註冊了上房服務的英文SFSI。
如此,也就意味著,上房服務經營多年,卻沒有上房商標,而且目前使用的商標名稱是涉嫌侵權上海地產,存在著重大企業經營隱患。
之前就傳出,沒有第9類註冊商標網際網路企業無法上市的話題,此前郎酒IPO失敗也涉及到商標的問題。物業公司IPO卻沒有商標,要成功上市肯定是個大問題。
【二】三任董事長的傳承
樓市資本論注意到,此次上房服務IPO,另一大被詬病的就是存在股權分散的隱患。
招股書顯示,上房方征直接持有公司49.49%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背後實控人則足有六人,李文潔、張聖哲、周超、趙磊、黃為國、肖玉康通過直接和間接持有投資公司股權的方式,以合計84.62%可支配股份額度,共同支配公司的經營決策。
雖然可以避免「一言堂」式管理模式,但也容易帶來治理結構不清晰等問題,還可能導致控制權發生變化讓企業出現重大權屬糾紛的風險。
樓市資本論發現上房服務形成這樣的股權模式,與其發展歷史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房服務的前身就開始涉及政府辦公、賓館與居住相關物業業務,到了1992年先後與台灣、美國及新加坡等物管公司合資;實控人之一李文潔正是企業的創始人、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年輕時的張聖哲
李文潔與另一實控人張聖哲,以及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周超的權力交接,在業界極具特色。
據了解,1986年,張聖哲以測估員的身份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很快就獲得李文潔的特殊栽培。時年21歲,剛到新單位不久的張聖哲,獲得部門經理李文潔(時年33歲)的青睞,並被悉心教導委以重任。
後來也是在李文潔的啟蒙提拔下,剛31歲的張聖哲就擔任起上海銳翔上房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職務。或許,正是這種栽培,讓張聖哲對李文潔充滿感激,時隔26年仍深情刊文《主管,你的另一個名字叫老師》。
在2013年刊發的《中國物業管理》雜誌上,張聖哲聲情並茂的回憶了董事長李文潔對他這個毛頭小子的關愛,「彙報的時候,還是有意無意地在尋找董事長的目光,董事長回應的還是持續的鼓勵,我的表達也再一次順暢起來。」
張聖哲發表在《中國物業管理》上的文章
後來,這樣的接班安排也被張聖哲傳承,其在任職總經理10年後,從李文潔手中接過董事長的重任,再將總經理一職託付給了時年35歲復旦大學背景的周超。
張聖哲(左一)和周超(右一)
創立至今,上房服務的股權更迭了10次。現在的掌舵人周超,還一度將上房服務推入新三板,後又摘牌。上房服務經過多番股權騰挪,最終由六位股東成為實際控制人並組成一致行動人,掌握公司超八成的股權。
【三】董事長司法風險上萬條
如此複雜漫長的股權變化,也給如今上房服務的IPO留下了重大隱患。
招股書顯示,公司實控人涉及2起重大訴訟。2020年12月,中民物業以侵占其股東權益為由,起訴銳翔上房董事張聖哲、銳翔上房股東上海德召企業管理合夥企業以及其他14個關聯方。並在2021年6月,增加了訴訟請求,其中李文潔、張聖哲及周超均位列被告。
上房服務招股書截圖
這不僅使得張聖哲名下合計3704.23萬元的銀行帳戶存款處於司法凍結狀態,實控人涉及重大訴訟,也給中房服務此番A股征程伊始,就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除此外,天眼查還顯示,目前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周超,自身風險有2條,周邊風險竟多達9999+條,大多數是擔任銳翔上房高管期間的開庭公告。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一方面股權清晰是A股IPO的基本要求,與中民物業這種存在涉及控股股東股權糾紛的重大訴訟,無論是對擬上市公司,還是擬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申報和審核都會有影響。另一方面,除公司實控人涉重大訴訟外,董事長還身纏數萬條風險,就算上房服務成功上市,也不免令投資者擔心自身權益能否得到保障。
【四】業績差強人意埋3大隱憂
樓市資本論注意到,目前在A股上市的4家物企新大正、特發服務、南都服務以及招商積余後,多專注於住宅和公共物業;上房服務則將定位對準了「稀缺的」商業物業和公共物業。
從2021上半年來看,上房服務的在管面積已經出現明顯下滑,從2020年末的1799.56萬平方米下降至1731.78萬平方米。與此同時,2019年-2020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1.96%和13.30%,也出現下滑,其擴張速度明顯正遭受行業紅海競爭的制約。
但是,在分紅這件事上,上房服務一向大方,且逐年加大。2018至2020年度,公司向全體股東股利分配分別為4050萬元、5405萬元、2415萬元(均含稅)。這三年,歸母凈利潤合計15581.28萬元。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如此這般的企業治理,也讓上房服務的未來發展積累出3大隱憂。
隱憂一:成本劣勢明顯
對於主要靠獲取第三方物業項目的上房服務而言,品牌號召力有限,項目獲取艱難。在其獲取第三方項目管理成本大之外,物管行業勞動力密集的模式特點,也在加重其成本壓力。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上房服務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從77.85%上升至83.37%,成本金額也幾乎翻倍。
此外,上房服務在報告期內勞務外包的費用也持續上漲,從2018年的1.19億元上漲時2020年的1.7億元。
為了節約成本,上房服務則出現了未及時為部分員工繳納「五險一金」的情況。據招股書披露,上房服務在報告期內未繳納「五險一金」的金額共計2406.94萬元,而2020年上房服務的凈利潤為7222.17萬元。這也意味著,上房服務需補繳的「五險一金」金額已經占到了2020年凈利潤的約三分之一。
隱憂二:業務區域集中
此外,對於上海單一地區的業務依賴,也為上房服務的成長性埋下隱憂。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上海地區營收占比一直在72%以上,對華東地區的營收占比更是高達94%以上。
上房服務曾試圖擺脫對上海市場的依賴,但從結果來看並不理想。
從2003年至今,上房服務註銷了12家分支機構,自2014年起,公司註銷了包括位於麗江、溫嶺、贛州、邯鄲、武漢、北京、桂林、聊城的8家分公司,全國化布局實際上有所萎縮。對上海區域的深度依賴,疊加在全國市場的發展頹勢,上房服務的未來業績增長令人擔憂。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儘管不少物企在IPO中一度把「獨立第三方業務」視作亮點,但對於真正的獨立物企而言,不僅沒有母公司給予有效內生增長,也無法支持其實現收購或整合。
隱憂三:多次違規被罰
對於需補繳「五險一金」,上房服務稱,部分員工是基於個人原因自願放棄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但從其經營管理屢次遭到行政機關的處罰來看,或許真相併非如此。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上房服務受到上海市、南京市、蘇州市、杭州市、紹興市等多地消防部門處罰。據上海市浦東新區出具的滬監管浦處字[2019]152018011946號處罰決定書,上房服務因停車庫收費超標被處以沒收違法所得13.4萬元。
此外,上房服務在報告期內還受到廈門市、福州市、杭州市等多地稅務部門的處罰,其中福州市鼓樓區稅務局因上房服務保管不善丟失2019年8月增值稅專用發票對上房服務處以5000元罰金。
樓市資本論看來,僅從從招股書就能發現,上房服務在企業經營管理、人力及相關法律問題上暴露出的問題不可小覷。尤其是在物管企業運營精細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大趨勢下,上房服務能否從多方面興利除弊,改善經營狀況,將是其能否在激烈的物管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顯然,上房服務距離讓市場及投資人滿意,尤其是搞定商標問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或許現在上市對其未必是很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