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一對情侶因特殊癖好,女子將男友告上法庭,結果敗訴

2022-07-10     史家霸唱

原標題:2021年,上海一對情侶因特殊癖好,女子將男友告上法庭,結果敗訴

《陶庵夢憶》的作者張岱認為「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並非機器,越是看起來完美無瑕沒有缺點、處處周到體面的人,越難交心也越危險,因為他已經失掉了真性情。

一般人都會有自己的小癖好,有些甚至不足為外人道,但只要不傷害到他人,甚至涉及違法犯罪,便屬於私人自由,2021年,上海市閔行區法院審理了一樁比較特別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案,起因竟是情侶親密關係中的特殊癖好,女子將男友告到法院,理由有些難以啟齒。

董某和男友黃某是通過網絡認識、發展為情侶關係的,兩人從2018年開始交往,都是年輕人,興趣愛好相投,熱戀期間自然十分甜蜜,從牽手到擁抱,再從擁抱到親吻,甚至進一步親密,正常情侶會有的步驟,他們也都有,這沒什麼異常,不過,董某和黃某聊天時的稱呼卻有些奇特。

女方自稱為「狗狗」,稱男方為「主人」,這顯然是一種不太符合常情的相處模式,情侶不是主人和寵物關係,誰也不必然比對方高一等,可以任意控制、呼喝甚至傷害虐待另一方,偏偏董某和黃某交往時就是有著這種奇怪的癖好,這類稱呼在他們的聊天記錄里大量存在。

這對情侶之間的癖好還不止如此,戀愛期間,兩人還共同加入了在親密關係中偏好實施「施虐」、「受虐」為主要行為方式的小圈子,所以雙方親密時,黃某也對董某有鞭打的行為,以這種方式追求獲得感覺,感情是會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情侶的矛盾日漸增多,2020年9月,董某去做了測試與評估。

結果顯示她最近有「中度焦慮症狀」、「重度抑鬱症狀」,董某認為,這和男友在親密行為中的癖好有關,她一紙訴狀將男友告到了法院,向其索賠醫藥費和精神撫慰金合計5萬餘元。

董某主張男友的行為導致了她確診中度焦慮症、重度抑鬱症,因為他的特殊癖好,雙方相處時有很多不愉快,黃某還採取鞭打行為,拍攝私密照片,她提出分手時,黃某又用極端方法挽回,比如威脅要散播私密的照片與錄音,以及將聊天記錄發到網上,辱罵,這些導致她陷入焦慮抑鬱,黃某應當承擔一定責任。

黃某對董某的主張表示明確的反對,他辯稱,交往期間那些癖好並不是他單方面要求的,而是雙方自願,親密時的輕微鞭打行為就是董某自願提出,在他看來,董某告到法院只為了給他形成壓力,達到從他這兒要一些錢的目的。

無論結果如何,從雙方你來我往的辯論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感情已經消磨得差不多,剩下的只有糾紛,那麼董某的主張能否得到法律的認可呢?

首先,作為當事人董某有舉證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董某做的測試評估顯示焦慮和抑鬱,根據她提供的結果,其身心健康的變化受到不少事件影響,包括學習困難、睡眠困難、受驚和借貸、名譽受損及法律糾紛;

董某還提出自己因為男友的傷害行為導致軀體瘢痕,曾經去醫院診斷治療,卻沒有提供病歷,舉證不足。至於她與黃某之間的特殊癖好是否涉嫌違法侵權,這種情況在實踐中不能一概而論,需結合具體案情,董某要讓黃某賠償醫療費、精神損害撫慰金,《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規定:

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所以,關鍵在於黃某的行為是否侵害了董某的人身權益,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包括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以及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類型,一般的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錯責任4要件除了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外,還有行為人過錯,行為的違法性、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本案中董某主張自己因為男友特殊癖好導致抑鬱,但根據在案證據,證明不足。

從他們之間的聊天記錄來看,董某經常自稱「狗狗」並稱黃某「主人」,多次主動提到雙方親密時的鞭打行為,言語調侃,看不出抗拒態度,反而能看出十分積極的意願,董某不要求對她受到的身體損傷和精神損害進行專業的鑑定,提供的報告也顯示焦慮抑鬱由多項事由引起。

綜上,黃某的行為,與董某的抑鬱症狀之間因果關係難確定,那麼黃某的行為有沒有過錯或者違法呢?「法無授權不可為,法不禁止即自由」,如果黃某鞭打造成董某受傷達到輕傷標準,那麼他可能涉嫌故意傷害,輕微傷則涉及行政責任(治安處罰)和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在案證據,雙方親密關係中的特殊癖好,系彼此自願,黃某的行為沒有給董某造成上述的後果,無證據佐證分手威脅,董某的症狀與多項事件有關,所以這種癖好雖然並非主流,不值得提倡,然法律也沒有作出禁止規定,不屬於違法,董某不能提供證據證明戀愛時黃某的行為導致她身體損害,侵權責任難以成立。

最終法院駁回了董某的訴求,董某敗訴,需要注意的是,董某敗訴有原因,並不是說情侶之間可以「百無禁忌」,不違法,一旦某些特殊癖好造成對方的損害,還是要承擔責任的,願打願挨不是肆意妄為的合理藉口,就像幫助他人自殺也犯法一樣,凡事都需得有度。

(本文部分圖片為網圖,僅配合敘事。尊重原創,請勿抄襲、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1dbede9649fc0a68cd31892dab92b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