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人打滿分,今年最想看的R級大片來了

2023-09-05   豆瓣電影

原標題:17萬人打滿分,今年最想看的R級大片來了

本文作者:豆瓣@晏耀飛丨

首發公號:晏耀飛丨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丨

奧本海默在美國也許家喻戶曉,但在中國,可能很多人對他還比較陌生。

奧本海默的全名叫J·羅伯特·奧本海默,他是一個天才的物理學家,二戰期間帶領美國最出色的物理學家們成功研發了原子彈。

他因此被稱為「原子彈之父」,但他卻自稱「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就為我們講述了奧本海默製造原子彈的故事。

截至目前,在IMDb評分8.6,位列TOP250第39名。

豆瓣上超過32萬人標記打分,從開分8.7漲到目前的8.9分。

毫無疑問,《奧本海默》就是近期最佳院線片,更是無數人心中的年度最佳。

今天,就讓@ 晏耀飛 來為我們聊聊這部年度必看的R級大片。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主演: 基里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 馬特·達蒙 / 小羅伯特·唐尼 / 弗洛倫絲·皮尤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上映日期: 2023-07-21(美國)

片長: 180分鐘

電影《奧本海默》改編自凱·伯德與馬丁·舍溫所著的奧本海默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而中文的譯名是《奧本海默傳:「原子彈之父」的美國悲劇》。

原著詳實地記錄了奧本海默的一生,包括家庭出身、性格、求學經歷、感情生活、個人愛好等等。

奧本海默的人生其實非常精彩,也充滿了戲劇性,他的父親是成功的服裝商人,母親是畫家,他是家境優渥的富二代。

他熱愛文學,中學老師說他可以成為不錯的散文作家,但他最終卻選擇了學習物理學。

奧本海默是理論物理的天才,他大學期間發表了很多重量級的論文,他的同行對他的評價是「能輕鬆看透物理現象的本質」。但可惜的是,他在做實驗方面卻非常笨拙,因此總是不能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

他在物理學上一個偉大的成就是,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宇宙「黑洞」的概念,只不過那時候還不叫黑洞。

實際上,我覺得通過電影《奧本海默》並不能真正完全地了解奧本海默。

因為與傳記不同,電影只是選取了奧本海默人生的關鍵事件,並進行了重構,主要聚焦的是曼哈頓計劃、三位一體實驗,以及在原子彈研發成功後奧本海默的悲劇性遭遇、內心的煎熬與掙扎。

說白了,電影更多在於引發人們對於核武器的思考,而不在於完整呈現奧本海默。

一場「裂變」與「聚變」的奇觀

電影採用的是非線性敘事,以兩場聽證會串聯起了奧本海默的一生,兩場聽證會也是本片的兩條敘事主線,這兩條敘事線以兩個與核相關的物理名詞命名——「裂變」和「聚變」。

在視覺上,為了觀眾能清楚地明晰這兩條線,「裂變」的畫面用的是彩色,而「聚變」的畫面是黑白。

兩條線的主角分別是奧本海默和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劉易斯·史特勞斯

兩條故事線通過人物問答,以各自的軌跡碎片化地推進故事,「裂變」展現了科學家以科學改變世界的野心和面對政治家時的無奈渺小,「聚變」則展現的了政治的險惡,兩者又交叉融合,共同拼湊出了奧本海默的「美國悲劇」。

整部電影,在視聽語言和敘事上,都圍繞著「裂變」和「聚變」進行。

視聽語言方面,在回顧奧本海默青年時代時,是由他的經歷以及某個物理畫面穿插的形式進行的。

講述他的經歷時,畫面和聲音都是正常的,但出現物理畫面時,畫面會扭動、紛亂,聲音也會突然變高,這就像一個裂變的過程。

但同時,那些物理畫面仿佛是出現在奧本海默頭腦中的,他常常躺在床上,抱著頭,十分痛苦。

這些畫面給人的感覺是,研究物理仿佛是他的宿命,物理現象會自動地跑進他的頭腦,進行演化和拆解。

而這其實也貼合他那個時期的精神狀態,在大學時期,尤其是在哈佛、劍橋,他深受精神疾病困擾,脆弱、敏感、傲慢,那些物理現象穿插的畫面,宛如他的癔症。

配樂上也像是一次次裂變和聚變,會頻繁冒出紛亂的背景音,如同原子之間的關係,時而趨於平靜,而分裂和聚合時會發生撕裂的聲音和碰撞的聲音,當然這種所謂的聲音,是一種藝術的臆想。

敘事方面也是由裂變走向聚變的過程,由聽證會上的問答回溯一段段記憶,與情人、妻子、同事、朋友、弟弟的故事線,一點點浮現出來,就是裂變的過程。

而當此前出現的人物聚在一起,共同研發出原子彈,見證蘑菇雲騰空而起,便像不同的原子碰撞到一起,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而「裂變」和「聚變」兩條故事線的交匯,也像是一場聚變的過程,它們共同催化的,是人們對於科學、政治的思考。

用與核相關的物理學概念「裂變」與「聚變,呈現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研究原子彈的故事,這本身很像一種行為藝術,也宛如一道電影奇觀。

普羅米修斯的寓言和收進去的床單

《奧本海默》故事的開頭有一段話,「普羅米修斯偷來了火種,把他送給了人類」,這也是傳記開頭的一段話,只不過在傳記中,把這個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講得更完整:

普羅米修斯偷來了火種,把他送給了人類。宙斯得知後,讓火神赫菲斯托斯把普羅米修斯的身體釘在了高山上,每天都會讓一隻神鷹啄食他的心臟。

實際上這個寓言就概括了奧本海默的一生,他把原子彈帶給了人類,受到的是類似於普羅米修斯的待遇。

他製造的原子彈終結了慘烈的戰爭,拯救了無數美國大兵的生命,但美國政府對他用完就扔。

當他激烈要求控制原子彈和氫彈的發展時,政客們卻試圖以「通共」等諸多藉口毀掉他的名譽,限制他的自由。

科學是偉大的,但政治卻是骯髒的。科學家,在政治家面前又顯得非常渺小。

電影中,劉易斯·史特勞斯說奧本海默想做「科學的殉道者」,我卻覺得他是理想主義的殉道者。

對於奧本海默而言,他參與研發原子彈,一方面是出於對於物理學的狂熱、對科學可能性的探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德國人也在研發原子彈,如果納粹更早研發出原子彈,那麼人類的命運將會是極其悲慘的。

要扼制德國、結束戰爭,美國也必須進行原子彈研究,而且必須先於德國成功。

不得不說,以更為強大的武器扼制戰爭這種想法,是理想主義,甚至是天真的。

新的武器,只會改變戰爭的形式,而不可能扼制戰爭。試圖以互相毀滅的威脅達成和平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不過,研發原子彈對於奧本海默而言也全非理想主義,作為科學家,奧本海默也有自己的野心,他渴望科學上的成功,渴望成為劃時代的人物。

當美國將原子彈丟到了廣島、長崎,造成幾十萬人喪生,奧本海默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將什麼帶給了人類,他說:「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毀滅者」。

面對人們的歡呼,他卻不能坦然地被捧為時代的英雄,他眼前出現的是原子彈爆炸的火光,是燒焦的屍體和象徵毀滅的灰燼。

悲哀的一點在於,科學家能決定自己發明什麼,卻不能決定自己發明的武器怎麼使用、什麼時候使用。武器的使用權,在政治家手中。

這一點,在選擇炸日本的哪個城市時,奧本海默就意識到了,決定炸哪兒的人不炸京都,是因為自己喜歡那兒,自己的蜜月也是在那兒度過的。

一個決定數十萬人生死的決定,是憑藉個人好惡決定的,這是最為可怕的事。人類的存亡掌握在某個人或少數部分人手中,這十分可怕。

奧本海默去見杜魯門時,他說感覺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杜魯門一語雙關地說「沾滿鮮血的是我的雙手」。實際上杜魯門的意思是,能做決定的是他,而非奧本海默。

相比於電影前半部分,我更喜歡轟炸廣島、長崎後的部分,因為它展現了一個更加複雜、矛盾的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發明了原子彈,但是他又反對氫彈的研發,同時也奔走呼號控制原子彈的發展,這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原子彈的使用已經背離了他的初衷,他也知道,自己將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帶給了人類。

他在試圖最大限度彌補自己把原子彈帶給人類這個「錯誤」。

對於這部分,電影其實通過他情人瓊·塔特洛克的自殺做過鋪墊,他本可以拯救塔特洛克,如果他繼續和她保持聯繫的話,她也許就不會自殺,但他沒這麼做,這釀成了悲劇,他為沒有阻止這場悲劇而感到遺憾。

所以他必須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原子彈的發展,避免更大的悲劇發生。

在面對史特勞斯組織的聽證會的構陷時,奧本海默的妻子反覆問他,「你為什麼不反抗?」

其實他當然可以反抗,他不反抗是因為他活在深深的自責中,他聽任構陷,是對自己的懲罰,他認為自己活該受到懲罰。

就算別人不來審判他,他也會不斷在心中審判自己。和政治家們不同,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他害怕自己的發明在未來會給全人類帶來災難。

對於發明原子彈,奧本海默應該是後悔的,在聽證會上他說過一句話,他說「把床單曬出去」。這是他和妻子的約定,如果原子彈試爆成功,晾在外面的床單就收進屋裡,而如果失敗,他會讓人告訴她床單晾在外面。

收進去的床單可以再晾出來,發明的原子彈卻無法讓它消失了。

慶幸的是,廣島、長崎之後,原子彈再沒被使用過。不幸的是,這種武器只要存在,就會有被使用的可能,人類將永遠處在核戰爭的陰霾之中。

《奧本海默》是部浪漫而又殘酷的傳記電影,它講述了原子彈是在什麼情況下、為什麼被發明出來的,同時也聚焦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原子彈該如何使用?它是能讓人類停止戰爭,還是會讓人類陷入更大的危險?

當原子彈被發明出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活在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我們只能祈禱,祈禱那些手握核按鈕的人不會犯渾。

普羅米修斯把火種帶來了人間,但是無奈的是,他無法決定人們是用它來照亮黑暗,還是焚毀世界。

200億暑期檔過後,這些國產好片終於要來了!

看《奧本海默》之前,你需要知道這些知識點

口碑逆天,橫掃國際,這處女新作實在太驚艷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