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以來,人們想要學習中醫,真的不太難,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一是古人有比較深厚的古文基礎,二是有中醫入門的捷徑,也就是中醫入門四小經典,尤其是以《湯頭歌訣》和《瀕湖脈學》最為風靡。尤其很多人都會手不釋卷的誦讀《湯頭歌訣》,為什麼呢?因為熟讀湯頭三百首,不會行醫也會行。為什麼?因為湯頭歌把方藥組成、適應病症都用歌訣體裁收錄,而且朗朗上口、易學易記,當在臨床中遇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時,往往腦海里立馬浮現出一句方歌。誠如,人們背唐詩一樣,為什麼要背呢?因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比如一個女子感覺自己心悸怔忡,記憶力下降,還有痔瘡出血,或者便血,或者陰道不規則出血,這種情況一般會選用什麼方劑?這如果單純從疾病上講,這已經是好幾種疾病了,如果按照西醫的治法,是不是需要使用多種藥物來進行治療?但是,中醫卻只需要一個方劑。而這個方劑究竟是什麼呢?《湯頭歌訣》里有這麼一段話,「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這是不是就是為這種情況量身定製的方劑?顯然不是,畢竟「只有印版印的書,沒有印版印的病」,但是就是這麼巧合。
那麼,《湯頭歌訣》這句歌訣說的是哪個方劑?它就是大名鼎鼎,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歸脾湯」。按照《湯頭歌訣》記載,歸脾湯由「白朮一兩,人參半兩,黃芪一兩,當歸半兩,炙甘草二錢半,茯神一兩,遠志半兩,酸棗仁一兩,木香半兩,龍眼肉一兩」等10味中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是,將這些中藥切碎,研為粗末,沒有使用四錢,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去渣溫服。對於歸脾湯的現代應用劑量,通用劑量為:白朮18g、茯神18g、黃芪18g、龍眼肉18g、酸棗仁18g(打碎,布包),人參9g、木香9g,炙甘草6g;當歸3g;制遠志3g(先煎10分鐘),另加生薑3片,大棗2枚。
對於歸脾湯,其實歷史悠久,其實追溯它的歷史,就會發現,它在千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首載於宋代名醫嚴用和的《濟生方》,只不過最初的歸脾湯沒有「遠志和當歸」這兩味中藥,最初主要是用來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病症的;但是隨時後世醫家的不斷研究,發現了它的新用途,元代名醫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將歸脾湯用於治療「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而明代名醫薛己在嚴用和的原方基礎上增加了遠志和當歸兩味中藥,並將它還用於治療「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疾病,自此之後,歸脾湯便以薛己增訂的方劑,廣為流傳,而它的影響力也蓋過了嚴用和的原方,真是青出於藍啊!
明代醫家薛己在《正體類要》中對於歸脾湯的劑量比較小,全方方藥劑量是這樣的,「白朮、當歸、白茯苓、炒黃芪、龍眼肉、遠志、炒酸棗仁各一錢,木香五分,炙甘草三分,人參一錢」,加生薑、大棗水煎服。也許在當時的時代下,這麼小的劑量會有一定作用,當時現代臨床運用,這麼小的劑量,做一劑的藥量實在太小,如果只是做一杯的劑量,還是可行的。這也充分說明,中醫方劑的劑量,也是隨著時代變遷的,不能太過拘泥於古代劑量。
那麼,歸脾湯的十味中藥,這個配伍究竟暗藏著怎樣的密碼呢?對於歸脾湯的君臣佐使,目前主要有三種主流觀點,第一種是全方以黃芪、龍眼肉為君藥,以人參、白朮為臣藥,以茯神、酸棗仁、遠志、木香為佐藥,以炙甘草為使藥[1];第二種是全方以人參、龍眼肉為君藥,以黃芪、白朮、當歸為臣藥,以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為佐藥,以甘草為使藥[2];第三種是全方以人參、黃芪為君藥,以當歸、龍眼肉、白朮為臣藥,以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為佐藥,以甘草為使藥[3]。也就是說,對於歸脾湯的君臣佐使配伍,至今也沒有統一意見,雖然第一種觀點漏掉了當歸的位置,按作者意思,應當是當歸歸為臣藥。因此,歸脾湯的配伍秘訣還真是一個謎。
對於歸脾湯的配伍秘訣,其實爭議最大的就是君藥,究竟是以人參、龍眼肉為君藥,還是以人參、黃芪為君藥,還是以黃芪、龍眼肉為君藥。也就是說,歸脾湯被列為君藥的其實就是在人參、黃芪和龍眼肉三味中藥里「三選二」。其實還得從這三味中藥的具體作用來講,先來說說人參,人參不僅僅只是「大補元氣」,《神農本草經》中指出,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再來看看黃芪,黃芪被譽為「補氣之長」,《神農本草經》對它的補益作用只說了「補虛」;再來看看龍眼肉,《神農本草經》指出,「強魂聰明,通神明」。所以,從藥物的整體結構和功效主治來看,以人參、龍眼肉為君藥,更為妥帖。
對於歸脾湯的配伍,主要提現了兩大特色,第一個心脾同治,重在補脾;第二個是氣血並補,重在補氣。對於歸脾湯的全方配伍,很多人可能都對木香這味中藥表示疑惑,全方主要是補益藥、安神藥,加上木香這個理氣藥,究竟是為什麼呢?清代名醫張璐指出,「妙以木香調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也就是說,木香在歸脾湯中的意義是舉足輕重的,因為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血中藥配伍,可以使之補不礙胃、補而不滯,可以說是全方畫龍點睛的地方,切勿忽視。
對於歸脾湯來說,其實方中暗藏了四君子湯、當歸補血湯全方,還有保元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小定志丸之意,所以,整個方劑的配伍是很奇妙的。除了君藥存在爭議,其他部分爭議不大,而從全方配伍來看,黃芪與當歸組合,為當歸補血湯,因此黃芪屈尊作為臣藥也是合理的,只不過劑量需要調整,黃芪與當歸,按照5∶1的比例,補血作用效果更好。而全方的當歸,不僅可以作為臣藥,也可以兼以為使,為什麼?因為當歸可以「引諸藥各歸其所當歸之經」。還有,全方的煎服法裡,是含有生薑、大棗的,而臨床運用中,加上生薑、大棗和去掉生薑、大棗,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臨床建議加上姜棗。
對於歸脾湯,不僅在古代運用十分廣泛,而且在現代應用也更為普遍,尤其是現代藥理,對歸脾湯也有更多新的發現。藥理研究表明,歸脾湯具有保護海馬神經元,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單胺類神經遞質,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抗免疫激活,增強造血功能,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增殖,改善胃腸動力,減少肝損傷,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過敏反應等藥理作用[4]。不難看出,歸脾湯不僅在古代是經典名方,即便在現代,藥理也證實它的確不愧為千古名方,一身的作用,可以說是相當驚艷。
對於現代臨床,歸脾湯不僅可以用於治療心悸怔忡、心痛、失眠、痿證、便血、紫癜、項疽、崩漏、帶下,還可以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貧血、低血壓病、功能性室性早搏、慢性疲勞綜合徵、郁證、崩漏等疾病[2]。不僅如此,有醫者對歸脾湯的現代臨床運用,做了統計,主要可用於治療心悸,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壓,頸心綜合徵,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紫癜性腎炎,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化療後骨髓抑制,貧血,抑鬱,焦慮,失眠,眩暈,頭痛,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粥樣硬化,疲勞綜合徵,腸易激綜合徵,消化道潰瘍,肝硬化門脈高壓症,胃癌,消化道腫瘤,乳腺癌,晚期癌症惡病質狀態,小兒抽動症,月經過多,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經行眩暈,早產,產後抑鬱症,產後失眠,早泄,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耳鳴等多種疾病[5]。
由此可見,歸脾湯不僅僅是用於失眠、健忘、心悸、出血等這麼簡單,而且現代藥理對它的深入發掘,以及現代臨床的廣泛應用,已經看到歸脾湯這個千古名方在當代臨床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歸脾湯在腫瘤科的運用,更是值得多加研究。另外,歸脾湯對於疲勞綜合徵的作用,尤其適合現代亞健康的人群,若能在臨床中合理運用,對於改善體質、增強免疫、提高抗病防病能力,更是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張建紅.歸脾湯的臨床應用[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9,12(4):284-286.
[2]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李慶業,高琳,王雲閣,等.湯頭歌訣白話解(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4]張楚潔,劉慧萍,楊璐瑜,等.歸脾湯有效成分與現代藥理學的關聯性[J].中成藥,2020,42(6):1553-1558.
[5]張采瓊,黃美艷,蔡秀江.歸脾湯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誌,2020,36(6):824-826.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