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赴蘇聯莫斯科求學時鄧小平和蔣經國的合影
1910年4月27日,蔣經國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他是蔣介石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16年3月就讀溪口鎮武山小學。1917年12月蔣介石邀請自己的老師顧清廉教導蔣經國,正式接受啟蒙教育。1924年,蔣經國從畢業於上海萬竹高等小學高級部,考入上海市浦東中學。1925年6月進入北京「海外補習學校」學習俄語。
1925年10月19日蔣經國從上海乘船前往蘇聯,11月底抵達,12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就讀。1926年初鄧小平使用他在法國留學時改的名字「鄧希賢」來到了莫斯科。鄧小平是受中共旅歐支部派遣,從法國抵達蘇聯,在莫斯科居住和學習。22歲的鄧小平和16歲的蔣經國,成為同班同學。蔣經國平時總愛戴鴨舌帽,穿夾克式工裝,同學們就給他起個外號「小工人」。年紀輕輕的蔣經國也不和同學計較。同學們經常晚飯後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及河邊散步聊天,蔣經國就隨著他們,聽他們聊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鄧小平性格爽朗,又願意分享自己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見聞,受到大家的喜歡,每每飯後散步同學們就讓他講法國的革命鬥爭故事。
蔣經國在中國台灣,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
蔣經國到達莫斯科中山大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信仰堅定,加之他是蔣介石的兒子,莫斯科中山大學黨支部便吸收他為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員。與鄧小平在同一黨團小組,由於鄧小平活潑開朗、愛說愛笑、有擔當極富組織能力以及善於表達的語言能力被同學們推舉為組長。於是他便成為了蔣經國的「領導」。鄧小平和蔣經國當時個子都不高,排隊經常肩並肩,蔣經國常開鄧小平的玩笑,把他叫做「小鋼炮」。這也成了「小工人」與「小鋼炮」的海外緣分。
蔣經國曾對鄧小平的一條圍巾頗感興趣,在蔣經國眼裡鄧小平總是圍著的圍巾對他或許有著特殊的意思。於是蔣經國鼓起勇氣問鄧小平為什麼總圍著這條藍白相間的圍巾呢?鄧小平告訴他,自己在法國勤工儉學,和其他同學一樣要找活做。在法的中國留學生最常做的工作就是當清潔工,尤其是拾馬糞。拾馬糞酬勞高,做一天幾乎可以滿足他一周的開銷,而法國的清潔工幾乎都會圍上這樣一條圍巾。對鄧小平來說,這條圍巾時刻提醒自己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蔣經國知道了圍巾對鄧小平的意義,也明白了鄧小平為自己的清潔工歲月而自豪,從而對這位自己戲稱為「小鋼炮」的兄長更增添了幾分敬意。
鄧小平在中國大陸,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
鄧小平在莫斯科並沒有完成學業,由於國內鬥爭的需要,1926年底他便踏上回國之路。幾十年後兩人隔海相望,「小工人」與「小鋼炮」的故事被鎖在了他們永遠的青春記憶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g59I3MBnkjnB-0zEF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