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學生,誰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2019-05-16   吳國平數學教育

現代教育進行「課改」這麼多年,一直推崇以學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等多種教育理念。細細品味這些教育新理念和新思維,本質上來說就是要改變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機械式教學方法,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探索創新精神等。

從20世紀初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一百多年前存在於當時科幻小說里的事物,很多都已經被發明創造出來服務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像電腦、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整個人類社會變得更加複雜,專業化更強,分工更加精細,同時不同領域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要想讓我們的學生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那麼教育作為文明發展的基石和人才培養的搖籃,就需要及時改變教學方法、計劃、目標、理念等,這樣才能幫助不同的人實現不同的發展,為「360行」提供不同的專業人才,讓教育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因此,「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高效課堂」等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實施,既屬於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而不能簡單的看成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不過基於眾多實際原因,如「唯分數論」的盛行,很多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採用「教師講,學生聽」、題海戰術等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脫離現代教育理念,即使一些學校或教師採用高效課堂理念,但大部分都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從真正意義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

​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發現現代教育理念和高效課堂無法得到深入實施和開展,主要是在以下這四個方面出了問題:

一是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會犯這樣一個毛病,期望通過一種方法就把所有的學生都教會,用標準答案去約束和規範所有學生的思考過程,往往都是事與願違,這是因為不同的學生會具有不同的品行和性格等鮮明特徵。

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供和創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習動力,就是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引導和教育。

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去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等傳統機械式的教學模式,對所有學生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去要求和培養,而應學會尊重學生個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用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討論代替「被動學習」、「滿堂灌」。

學習任務的難度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變難,但學習興趣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變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為主動,在參與知識構建過程中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和提高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是教學問題情境過於機械化和簡單化

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新課學習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會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達到引入新知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不過,一些課堂的教學問題情境過於簡單枯燥,或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導致失去教育價值。

一個精心設計的情境問題應該能給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感,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從而激起內在的學習動力。

學生圍繞教師創設的情境問題,會提出一些感想和疑惑,這些就是學習興趣和慾望的外在表現,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通過主動學習、個體思考、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模式,在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和鍛鍊,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未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些人認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或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多回答問題或多舉手,這完全是走入另一個教育死胡同,機械化教學的「變種」。

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成為學習的主人,應該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學生能夠自主獲得知識結論;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通過觀察、思考、探索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分析和研究以後,發現和形成知識定理,接著學生會進一步發現這些知識定理之間的關係,如可以由一個知識推導出其他的知識理論。

同時,不同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知識定理作為出發點,再通過小組的交流和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僅掌握好相關的知識概念,而且進一步理解了知識的運用。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和生生多邊活動的共同體現,它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提高綜合能力的場所。

四是教師未轉變身份和角色

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播者那麼簡單,教師應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等角色。

很多教育工作者無法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甚至牴觸高效課堂,本質上來講就是沒有及時轉變教育角色。如果只是外在形式變了,教師的身份和教學方法沒有改變,這樣的「高效課堂」根本不是高效課堂。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那麼必須先學習和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成為教育進步的推動者。如一門科目的理念、思想和方法是這門學科的重要組成因素,這些是教學的「靈魂」,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不過,很多課堂的教學活動只不過是知識理論的學習或題海戰術的場所,像數學學習,很多學生只記住了數學知識,忽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理解,學生的邏輯思維、探索創新等能力得不到培養和發展,讀書就變成了「死讀書」,學習數學也變成「解題機器」。真正的數學學習,應是包括數學思想方法在內的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的學習。

​​傳統課堂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教師幫學生選擇,學生只有被動接受,但學生畢業參加工作之後,就需要自己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工作學習,試問我們的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呢?如何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呢?

課堂教學,應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但絕不是把課堂簡單的扔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讓學生不僅知道了「學什麼」,還掌握了「怎麼學」和「學的方法」。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效果是由學生來體現,所以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還能叫課堂嗎?

教育工作者應努力轉變教學觀念,盡最大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學會自主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和鍛鍊思維能力,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