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霞曾寫過賣藥糖的傻二哥,郭德綱學過賣藥糖吆喝,藥糖是什麼

2020-02-11     聲宏紫閣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風霞是天津人,她的《苦澀的童年》里,描寫了一位天津賣藥糖的「傻二哥」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傻二哥是新風霞的鄰居,特別聰明,還是個熱心腸,喜歡幫忙,人們都叫他傻二哥。這個傻二哥家以賣藥糖謀生,他上街賣藥糖,要穿上一套專用的行頭,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褲,挽著袖口,留著偏分頭,斜背著一個用皮帶套好的、很講究的大玻璃瓶。瓶口上有一個很亮的銅蓋子,可以打開一半蓋。瓶里裝滿了五顏六色的藥糖。瓶子旁邊掛著一把電鍍的長把鉗子,是為了夾糖用的,不用手拿,表示衛生。



傻二哥走街串巷賣藥糖,他的吆喝字正腔圓,活靈活現。見到人多了,傻二哥就要作吆喝的準備了。「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兩聲試試嗓子。兩隻腳一前一後,前腿弓,後腿蹬;一手又腰,一手捂住耳朵,這才放聲吆喝了。因為他有一副好嗓子,這時候,就像唱戲一樣高低音配合,都是一套套的吆喝出來,招來很多人看他。」藥糖是五顏六色的,綠色的是薄荷味的,金黃色的是橘子香味的,紅色的是山楂酸味的,淺藍色的是香蕉味的。



我曾兩次到天津的古文化街遊玩,街上有好多天津衛特產,如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泥人張等等,其中就有一家「老翟藥糖」。那麼,藥糖是幹什麼用的?它是舊時京津地區的一種風味小吃,始於清末民初,其實就是在熬到一定程度的砂糖裡面加入砂仁兒、豆蔻、玫瑰、薄荷、芝麻等不同種類藥材的碎末兒,或者是事先熬好的人參、黃芪等的汁兒;待糖熬好後將其倒在石板上晾涼,再用刀切成小塊。藥糖清甜醇香中兼具保健之效,別具一格。



郭德綱在相聲《叫賣圖》里學過賣藥糖的吆喝聲:「買的買,捎的捎,賣藥糖的又來了……橘子薄荷冒涼氣兒,吐酸水兒呀打飽嗝,吃了我的藥糖都管事兒!」據說,老年間的藥糖講究現做現賣,糖鍋旁放著碾碎的豆蔻、砂仁、木香、薄荷、生薑等上好藥材,真材實料,讓人心明眼亮。熬糖講究火候,加藥時因藥性不同,火候更是關鍵。藥糖有的白如珠玉,有的綠似翡翠,有的紫若晶石,令人垂誕,品種可達四五十種。



王寶山自民國初年就在南市上權仙一帶擺推賣藥糖,他的吆喝聲如唱曲,津韻津腔:「賣藥糖嘞一一哪位吃了我的藥糖一一又酸還又涼哎一一薄荷涼糖——」王寶山的藥糖口味繁多,高人一籌,出攤時的打扮也怪模怪樣,攤子前後總圍著一群群的孩子看熱鬧。

王寶山的吆喝堪稱一絕:「賣藥糖哎,哪位吃來藥糖來,香桃那個蜜桃,沙果葡萄,橘子還有蜜柑,痧藥仁丹;買藥糖嘞,哪位吃來藥糖來,金橘那個青果,清痰去火,蘋果還有香蕉,杏仁茶膏;吃嘛味有嘛味,櫻桃菠蘿煙台梨,酸梅那個紅果,薄荷涼糖——」



作家馮驥才先生《俗世奇人》有一篇叫《四十八樣》就是寫賣藥糖的。說,鼓樓前有個賣藥糖的叫俞六,他的功夫不在「賣」上,都在「糖」裡邊。他在家門口擺攤賣藥糖,不說不唱不吆喝,就在一個桌上擺幾排長長的帶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間隔開,每格裡邊一種糖,上邊是鑲玻璃的盒蓋,隔著透明的盒蓋看得見各色的藥糖。他的藥糖樣兒最多,最全,總共四十八樣。馮先生說,一提天津衛賣藥糖的,第一王寶山,第二李傻子,第三連化清,一直往下數到大活口。那麼,馮先生說的李傻子是不是新鳳霞筆下的傻二哥呢?也未可知。



藥糖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當是始於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的葫蘆形的茶膏糖。茶膏是藥鋪熬甘草後所剩的黑褐色的鍋底兒,起出後成坨狀俗稱茶膏。茶膏糖亦不乏保健作用。叫賣者不停地吆喝著藥糖的藥效,長聲短調,為市井風俗的畫卷增添了最鮮活的色彩。對藥糖感興趣的朋友,可直接打開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藥糖,你想了解的內容都在這裡。趕快試試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YY4NHABjYh_GJGVxI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