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帶回的非洲雁,如今幫白穴口村村民找到增收途徑

2019-12-12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羽毛黑亮,頭頸雪白,這種名為非洲雁的動物成了如今白穴口村村民的增收來源。對於白穴口村這個位於邢台市新河縣東部的農村,由於土地相對貧瘠,依靠種地與打工的村民在收入上並不理想。一年前,村內574戶家庭中仍有42戶尚未脫離貧困。而今年年底,白穴口村完成脫貧。村民生活不僅有了更多保障,3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試養一年的非洲雁也越來越被村民接受和認可,包括周邊村民在內,這種畜禽養殖開始增多。


扶貧工作隊員養殖的非洲雁。受訪者供圖


300隻非洲雁推廣到10個村

過去一年,邢台市公安局駐新河縣白穴口村的扶貧工作隊在扶貧工作之外,還要經常為一群「小動物」忙前忙後。3個隊員,300隻的養殖規模,每天到點喂食,還要時刻注意水量。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端曉凱告訴記者,這種鴨名叫非洲雁,也叫番鴨。在我國南方地區比較受歡迎。而在白穴口村,這種動物算是第一次出現。

位於新河縣東部的白穴口村在今年完成脫貧。「之前貧困戶多是因病殘、年紀大,導致勞動能力有限,扶貧工作主要是圍繞一些政策性措施、公益崗位以及就業扶貧工廠」。但由於村子老齡化明顯,種地效益並不理想等因素,扶貧工作隊希望找到一個適合村民的增收途徑。

在參觀鄰縣一家畜禽養殖廠後,端曉凱和同事選中了非洲雁這個品種。3個人自掏腰包,花了3000塊錢帶回了300隻非洲雁進行試養。原本希望採用由村民養殖,工作隊統一銷售的形式進行,但由於村民擔心投入後養不活,不願嘗試,工作隊便決定3個人一起負責。


端曉凱(右)與工作隊同事。受訪者供圖


300隻非洲雁,一年下來剩下可產蛋的母雁有240多隻,沒有因病死亡,在端曉凱看來,養殖難度並不算高。「村民覺得不費事,就都來問養殖的事,加上一年下來蛋的銷售也很好,不光本村村民開始嘗試,周邊有大概10個村子都開始養殖非洲雁,其中兩個村子規模比較大,都養了1000隻以上,很多村子的雁苗都是從這240多隻非洲雁產蛋孵化而來。」

1人1000隻,撿蛋1小時

冬季,非洲雁基本停止產蛋。如今,隊員們每周到養殖地點中只能摸到一兩個蛋。端曉凱告訴記者,非洲雁的產蛋時間一般維持200天左右,今年從4月算起一直到11月初,都有產蛋。對個人養殖者來說,喂養相對容易,只是產蛋期間會稍忙一些。

「村民一天喂兩次,比如早上準備去種地或上班,出門之前準備好飼料和水,喂一圈下來半小時左右,等回家再喂一次,一個人最多可以管理1000隻非洲雁,不過產蛋期間會比較忙,一隻雁按照平均3天產兩個蛋計算,1000隻的撿蛋工作可能至少需要1小時,但總體上和種地、上班並不衝突。」

雁蛋個頭與鴨蛋相當,蛋黃大,蛋清比較黏稠,「煮熟吃起來比較筋道,沒有鴨蛋那種腥味」。近一年的養殖時間中,端曉凱與同事基本是自製飼料。3人常在辦公地點的院子內將磨好的玉米面鋪開,有時加些菜葉,有時加些其他粗糧。


非洲雁產的蛋,個頭與鴨蛋相當。受訪者供圖


「3塊一個批發給中間商,在一些超市能賣到5元一個,像現在這個季節蛋少了,我們賣的零售價也能到5元。」

端曉凱表示,預計300隻非洲雁,算上蛋和肉的話,整個周期的凈收入在15000到25000元之間。而等到過年之後,扶貧隊便不再繼續養殖,「養著一年只要是嘗試看可不可行,現在村民可以自己養殖,我們就沒必要繼續了,平時就是和養殖戶聊聊養殖技術,找找銷售途徑。」

而對於剩下的240多隻非洲雁,端曉凱表示還沒有決定如何處理。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唐崢

校對 郭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Hjk-W4BMH2_cNUgjS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