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蘋果教育優惠來襲,購買就送 AirPods!社區曬單更有機會贏價值萬元「AJ1 倒鉤」潮鞋!點擊進入蘋果教育商店。(注意:若威鋒 App 端無法直接點開連結,請嘗試長按)
在所有用戶的認知中,新系統區別於舊系統的第一印象永遠是外觀上的變化,例如 iOS 7 的扁平化設計、iOS 10 的控制中心、iOS 13 的深色模式。而在即將推出的 iOS 14 中,最直觀的變化莫過於重新設計的「小組件」,現在這個功能不再局限於「負一屏」,而是支持添加到主螢幕。
iOS 14 的小組件經過了重新設計,長按桌面任何一處空白位置進入編輯模式,在左上角可以發現一枚「+」按鈕,點擊進入便是小組件選擇頁面,蘋果將這個頁面成為「小組件圖庫」。
和之前的小組件不同,iOS 14 的小組件提供了不同視圖尺寸,開發者可根據自家應用的需求在大、中、小三種尺寸中選擇,蘋果原生應用的小組件大多都提供了三種尺寸,但某些第三方應用可能只會提供一種或兩種。
選擇合適的小組件並放置在主螢幕後,其他應用圖標會環繞在周圍。長按小組件並選擇「編輯小組件」則可以編輯該小組件的展示形式,例如天氣 / 時鐘組件可以更改位置,顯示不同城市的天氣 / 時間;提醒 / 備忘錄組件可以更改顯示的提醒列表 / 備忘錄。
再加上同類小組件沒有個數顯示,所以你可以在主螢幕放置同種但展示形式不同的組件來最大化信息的獲取效率。例如對於經常需要出差的人,可以添加多個天氣 / 時鐘小組件用來展示不同城市的天氣 / 時間。
此外,同種尺寸的組件還支持疊放,最多 10 個相同尺寸的小組件可以疊放在一起,充分利用主螢幕的空間。
蘋果還在 iOS 14 中加入了一個全新的「智能疊放」小組件,在設備端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它會根據時間、地點和實際活動等因素,在合適的時間為你顯示合適的小組件。例如,你可能會在早晨看到天氣小組件,在白天看到日曆 app 里的日程,然後在傍晚看地圖中的通勤時間。
但從實際體驗來看,這個智能疊放小組件還存在進步空間,推薦顯示的組件沒有和官方聲稱的那般精準,所以我一般會選擇自己疊放常用的小組件,需要時手動切換。
其實早在 iOS 14 之前,小組件功能就已經在 iOS 中出現,最早可追溯到 iOS 7,直到 iOS 8 蘋果向第三方程序開放接口之後,小組件才慢慢成為 iOS 系統互動體驗的重要元素。
而如果你是一位老 Android 用戶的話,對於小組件應該更加熟悉。早在 2008 年第一個版本的 Android 系統中,桌面小組件就已經存在,並在之後的 Android 1.5 中開放了第三方入口,桌面小組件一度被視為 Android 有別於 iOS 的差異點,很多人就是衝著這個功能選擇了 Android 系統。
但現在 Android 系統也不怎麼推崇小組件了,連谷歌也在近些年的版本中逐漸淡化了桌面小組件的存在,許多知名的應用也正在砍掉這個功能。去年,國外知名音樂流媒體 Spotify 就在某個版本更新中移除了 Android 端的桌面小組件,將其整合到下拉通知欄中,這種做法引起了部分用戶的不滿。
那麼為何蘋果會選擇在 iOS 14 中「還魂」桌面小組件呢?
在 iOS 14 的設計規範中,蘋果表示:「小組件能夠提煉 App 中的關鍵信息,呈現在 iPhone、iPad 和 Mac 當中最為醒目的位置。」「人們真正喜歡小組件的地方,是它能夠提供有意義的信息內容,而不是提供另外一個程序快捷方式。」
iOS 14 的桌面小組件將重點放在了「信息展示」,而不是將其視為應用程式的「快捷方式」,進一步弱化了小組件的交互能力。
官方應用中除了快捷指令,幾乎所有支持桌面小組件的應用都不具備桌面交互能力,你想通過小組件在不開啟應用的基礎上完成一些任務是很難實現的。但在 iOS 14 之前,你甚至可以通過小組件玩一些簡單的小遊戲。
回憶這段時間裡對於 iOS 14 小組件功能的體驗,我似乎能夠感受到蘋果對於新桌面小組件的願景:更多時候我只需要瞥一眼主螢幕的某些小組件就可以獲取我需要的部分信息,例如說今天的天氣、今天的日曆事項、今天的待辦提醒事項等等。
但我確實有些懷念 iOS 14 負一屏小組件的某些弱交互功能,特別是對於一些打開就是為了開啟/關閉某個「開關」工具類應用,就特別適合通過小組件的弱交互來完成,但在 iOS 14 上這些功能或許都將無法實現。
蘋果希望通過進一步調整的來規範小組件的體驗,做法就是進一步突出「信息展示」的元素,這樣當開放接口之後,即便第三方開發者也推出自家的桌面小組件,整體的體驗不會和 Android 那樣走向失控。
但這種「規範」或許還有優化的空間,徹底弱化小組件的交互能力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可能還不能下定論,或許等到正式版上線之後,第三方開發者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說不準。
編輯於 2020-09-10 17:15:4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wcIfHQBeElxlkkagg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