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懶什麼事都不想做?五招讓你克服拖延,獲得強大的執行力

2019-10-18     慕妤說

優秀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但如果說,他們有什麼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無一不是擁有強大的執行力。

無論是在工作當,還是自我提升,強大的執行力都是至關重要的。當你設定好目標之後,卻遲遲不展開行動,不僅會浪費自己很多寶貴的時間,而你在這段時間所產生的價值,也只會無限接近零。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想要提高自己的執行力,就必須要擺脫身上的拖延症。

通常患上「拖延症」的人,也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你當下要做的事情相比,你更願意去做一些比較輕鬆的事情。

例如你計劃好下午三點要寫一份工作報告,但你更願意在這段時間玩手機,看電視劇,甚至是做一些無聊而瑣碎的事,虛度光陰。

為了更好培養執行力,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怎麼克服你身上的「拖延症」。

拖延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拖延症。問題就在於,這種拖延症有沒有對我們固有的目標發生衝突。

假如你的目標是這個星期要完成一項工作,而你拖延到最後一天才去做,導致最後結果出現不理想的情況,那麼這種拖延症就是有害的。

但這並不代表,一些看似跟我們目標沒有發生衝突的拖延,也就無害了。這種慢性累積下來的拖延,一樣會「侵蝕」我們的人生,導致我們什麼事都沒有做到。

也就是說,拖延可以分為兩種:

1,短期拖延;

即短期內的拖延,會導致某種消極結果的出現。如你明天要考試,但你這幾天卻一直都沒有好好複習,導致考試搞砸了。

2,長期拖延;

即對某些事情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從而慢慢累積成某種消極結果。如你每天只是上班下班,得過且過,從不主動提高自己。別人升職加薪,你卻依然原地踏步。

用一句俗語去概括拖延症,就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原本打算在周末以前完成某件事情,結果過了周末還沒有開始去做。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被這種「病症」影響到,就會導致我們工作效率低下,養成懶散的態度。

而研究表明,導致拖延症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對於要完成目標,沒有足夠的信心;

2,不喜歡去做一些被他人委派的任務;

3,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手頭上的事情;

4,目標過大,而且沒有顯著的回報;

當你開始去做一件事時,你突然覺得不想行動,對照這四方面的原因,想一想是哪個方面讓你產生這種拖延的思想呢?

不同的方面,會對我們造成不同程度的拖延。要解決拖延,我們就必須要按照大腦的運作方式去行動。


拖延症的發生機制

在經濟學當中,有個術語叫做「貼現」,意思就是說將一張尚未到期的匯票,轉讓給銀行,從而獲得一定現今的行為。

在匯票到期前兌換的現金,比匯票到期後能取得的收益要少,這個折扣的比率就叫做「貼現率」。換言之,未來的收益,如果現在去兌現的話就要打折扣。

人的大腦就像銀行,也存在「貼現」的現象,而且大腦的貼現率比銀行要高得多。

你今天就把「甜頭」吃掉,那麼將來能夠兌現的,就會留給你更多「苦頭」。相反,你今天吃點「苦頭」,將來就能夠給自己對線更多「甜頭」了。

這個道理,我們讀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容易患上「拖延症」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都有一種「即時傾向」(Present Bias-preference, 也被翻譯成「現時偏向型偏好」)。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腦認為,現在能得到的滿足感要更重要,未來的不一定重要。況且,現在想要的東西以後又不一定還想要。這種「即時傾向」的心理,深深紮根於我們的大腦,最終導致我們的計劃一再地拖延下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Piers Steel),建立了一個數學公式,以此來推測拖延症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他認為,拖延症可以通過數學模型被理解或總結,而這個數學模型主要有四個變量,每個變量都能夠通過量表來測定。

這個公式就是:U=EV/ID。其中:

U表示效率,完成任務的效率;

E表示對成功的信心;

V表示對任務的愉悅程度;

I表示容易分心的程度;

D表示多久能得到回報;

這個公式,就是對應前文所說的,導致我們患有拖延症的四方面原因。

斯蒂爾教授認為,通過這個公式,分析拖延症人士在其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就可以理解他們拖延的成因,然後採取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把自己拖延方式降到最低,從而提高戰勝拖延症的成功率了。

對應自己的情況,了解自己拖延的成因,然後調整這個公式的變量,你才能夠克服它們,讓自己行動起來。

如何讓自己克服拖延?

回想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時常覺得自己很多事情想要去做,然而卻總是沒有心情,或者認為還沒有準備好去做呢?

於是這一堆「沒有做完」的事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由於拖延而積壓下去,直到自己真的躲不過了,才不得不去做。

這時你或許會對自己的拖延感到愧疚、無奈,但也有可能,你會埋怨自己為什麼要自尋煩惱,沒事找事去做。

不管怎樣,想要讓自己通過行動建立個體價值,你就必須擺脫拖延症,改變懶散的生活習慣。這種「短期痛苦」,你必須要承受的。

你可以通過建立以下五個習慣,以此培養行動意識,慢慢擺脫拖延。

第一,了解自己當下為什麼想拖延;

人總是有趨利避害的思想。當你開始要做某件事時,你突然不想行動,一般情況下,你就會放任自己懶惰下去。

但想要克服拖延症,你就必須要針對當下的自己,思考一下,你為什麼是不想動呢?是由於身體太累,還是覺得手頭上的工作太繁瑣,不知道如何入手呢?

找准問題,才能夠針對性去解決問題。對應一下那個拖延症的共識,想一想分子和分母在當前事物所占據的大小,然後以此調整做法。

好像我平時要寫一篇複雜的文章,由於工作量太繁瑣,我就會拖延。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我就找出最容易解決事情的切入點,先寫文章的梗概,再慢慢以此豐富梗概的內容,形成文章,由於寫起來就更容易,我就沒理由拖延了。

第二,不要刻意追求完美結果;

追求完美,也是導致我們不想行動的一個「壓力源」。

因為想追求完美,然後總覺得自己用當前的方法去做,就出現不好的結果,既然如此,就寧願不開始了。這種思想,會讓我們在壓力當中產生拖延的。

最好的做法,就是先不管結果,先把事情做出來,以此入手行動。因為人都是「舍難求易」,從最容易的點入手去做,大腦就不會太抗拒行動了。

這就是前文公式V,對對任務的愉悅程度,越容易,我們做起來就越得心應手。

就好像我先把文章的梗概寫出來,儘管不完美,很疏散,但有了這個行動,接下來我就能夠慢慢潤色這個梗概,直到讓其成為一篇文章。


第三,有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

沒有計劃,由於大腦缺失清晰的行動指導,我們就很容易忽略要做的事情,從而不斷拖延下去了。

記得,一定要「做計劃」、「做計劃」、「做計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做計劃不是讓我們死板地執行,而是用來提醒我們「有事要做」的。

計劃是構建行動習慣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單憑大腦的「督促」,自然就會傾向可做可不做了。

第四,讓自己從事情獲取成功感

產生拖延症的前提,就是事件本身複雜而無趣。因為複雜,人就會對事情產生焦慮感,擔心自己做不好,擔心自己堅持不下去。這也是個體「追求完美」的心理體現。

如果你長期從事一件事,並沒有獲得明顯的回報,不管是物質上,還是心理上,你就很難堅持行動。

拖延症的共識D,表明做這件事會多久產生回報,說明回報,是讓我們堅持行動的重要因素。那怎麼才能夠從做的事情當中獲取成功感呢?

有三個法則:

1,找到「好」指標;

2,通過摸索達致相近的結果;

3,達到後主動獎勵自己;

例如你玩一個遊戲,怎麼才算玩得好呢?通常遊戲裡面都會提供一個指標,是「無傷過關」,還是「全收集品過關」,還是簡單地「直接過關」呢?其實你能夠過關,就屬於完成指標了。

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你一定要給自己設定這樣一個指標,你寫文章,指標是每天寫一千字,然後你好不容易寫到了八百字,那麼你就主動獎勵自己,玩玩手機,打打遊戲了。

記住,指標不宜過大,否則大腦就不樂意行動,你也很難從中獲取成功感了。

第五,做一些「兩分鐘時間」的事情;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想要讓我們保持長時間的專注,確實很難。但如果你能夠好好利用兩分鐘時間,說不定你也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當你不想去做某件事時,嘗試開始去做個兩分鐘,或許你就會順勢繼續做下去;如果你不想看書,嘗試拿起書本看個兩分鐘,或許你就很想繼續看下去。

給自己安排一些「兩分鐘時間」的任務,如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查看資料,鍛鍊口才等,都可以以此完成個一些小的目標。

這樣大腦就很容易去做,你也因此培養自己的行動意識了。

如何養成立刻行動的習慣?

執行力強大的人,都是制定好計劃之後,就會立刻行動處理。

具備這種執行力,再加上自身的才智和社交能力,這樣的人就很容易脫穎而出,成為其領域的精英。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闖出一番事業,卻遲遲不行動起來,目標就很難一一達成。成功是持續累積行動的結果,如果連第一步都不肯去做,接下來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把想法付諸行動,這是獲得結果的首要條件。

那如何才能夠提高自己這種執行力呢?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培養:

1,把目標分解為小任務;

2,安排特定的行動時間;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缺乏執行力,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做什麼。你制定的計劃是「我要提升自己」,問題是怎麼提升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每天看書;

每天看十分鐘的書;

每天用十分鐘看《XXX財經》書;

你認為這三個目標,哪個讓大腦一看到就直接知道怎麼執行呢?答案不言而喻。

當你還要去思考今天怎麼去做某件事時,這種長時間的思考,會讓你慢慢墮入拖延的陷阱當中,從而降低我們的執行計劃的能力。

真正好的計劃,就是我們一看就能夠直接去做。

例如你的計劃是今天要修電腦,你之所以能夠修好,是因為你知道哪個硬體出問題,要更換哪部分的東西,有一個清楚的步驟,所以你行動起來,就會具有「目的性」。而不是思前想後,要怎麼才能修好電腦。

所以好的計劃應該是這樣的:細緻到要執行時,你都可以立刻著手操作,而無須進行任何思考,這才能讓我們養成立刻行動的習慣。

將計劃分解到最基本可以被操作的步驟,就可以減少我們行動時大腦對其的思慮,從而更加順利地讓我們投入到行動之中。

否則,當我們對要做的事情感到不確定,心理就會產生焦慮感,最終就會滋生出拖延的心理傾向。

所以,你制定好計劃之後,一定要把目標分拆為一個個小到,可以立刻執行,然後完成之後可以「打勾勾」劃掉的任務。這種不需要再進行考慮、分析的計劃,不僅可以大大減少了讓自己產生焦慮和雜念,也能讓自己更容易入手行動。

所以,下一次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這樣檢測一下:

  • 你的計劃是否分解得足夠細小?
  • 能不能一看到就可以完成一個?
  • 每次執行之前,要不要重新考慮做什麼呢?
  • 期間可能遇到的障礙,是否也想到了?

把這些都考慮好後,做一個真正有可行性的計劃,最後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根據前文五點克服拖延的建議堅持去做。

不用多久,你的執行力就會因此培養出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a-P3m0BMH2_cNUgM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