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跟我說:「老師,我知道夫妻溝通很重要,可每次,我跟老公好好說的時候,他就各種藉口走開,我覺得好累啊。」
每個人都以為,克制住脾氣,就是在好好溝通了,可他們越是溝通,另一半反抗的越是強烈。
這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掉進了偽溝通的坑。
01.
偽溝通是個大坑
劉敏來找我,說:「老師,我真的覺得我表達得夠清晰了,可是,我老公根本就聽不懂。」
她舉了個例子:我老公喜歡晚上去跑步,可是,中醫說動養陽,靜養陰,晚上正是養陰的時候,偏偏要去跑步,很傷身體的,我就一直跟他溝通。
我問:「嗯,你和老公商量,結果呢?」
劉敏就雙手一攤說:「哎,他就有他的道理,嫁給知識分子就這個不好,道理比我還多,可我是關心他,才和他溝通的啊。」
於是我問:「你真的關心他,然後,他又不聽,這時候,你都怎麼辦?」
劉敏很無奈:「我就再找時機說唄。」
這樣的場景,大家估計都非常熟悉。
我猜每個人生活中,一定都體驗過這種「無微不至的愛」,其實,這樣的愛,一直在跳一個坑。
這個坑叫「我這麼愛你,你要聽我的。」
這個坑,打著溝通的旗號,表面是溝通,其實是說服,這裡面,不允許拒絕。
而這種偽溝通的負作用是:傷害關係,形成惡性循環。
一般上關係中對方的感覺是:又來了,煩死了!
有句話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冷。放在夫妻關係里就是:有一種洗腦,叫老婆(老公)和我在溝通。
於是,被迫「溝通」的那方,越來越覺得被控制、被壓迫,越想逃離。
02.
居然是「愛」惹的禍?
為什麼會這樣呢?
《依戀與親密關係》一書中,說明了這個問題的由來——
愛人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人生的「庇護所」,所以,如果這個人的心不在我這裡,我就會覺得淒涼、孤單、無助,這時候,恐懼就會排山倒海而來。
這種狀態,也被叫做:原始的恐慌,即每個人與伴侶意見不合或爭吵時,都會喚醒一種原始的被拋棄感。
於是,當一個人被淹沒在「原始恐慌」里時,就強烈的想要證明關係是牢固的。
當然,如果你的童年沒有穩定的、安全的關係,肯定會讓你身上的原始恐慌點特別多,或者說,你很容易感覺到關係不穩定、不牢固。
所以,當我們要保護關係時,一般都會有兩個反應:
- 第一種:控制。親愛的,你要和我一樣,你要認同我,才能證明我們的關係是安全的。
- 第二種:遠離。你走吧,我不要你了。
前面說的「我怎麼溝通,他都不聽我的」,就是第一種。
問題是,這兩種模式,都會用成慣性,像滾雪球一樣,慢慢的,請求變成了強求,商量變成了控制,變成了權力鬥爭。
03.
從事情轉成心情
那,怎麼辦呢?
第一步很關鍵,就是要認清自己無意識中的反應,看清到底是什麼在使溝通變質。
你是經常選A還是選B呢?以下練習可以供你參考。
1.當伴侶意見和你不同時,你經常覺得?
A:哎,好難過,我要再努力一下,找時間再說一下。
B:算了,也就是這樣了。
2.當你有一件麻煩事的時候,你經常?
A:哎,如果有個人幫忙該多好。
B:趕緊解決問題為妙。
3.當你傷心難過的時候,你會選擇?
A:煩死了,他肯定不聽,我該怎麼辦,我好煩。
B:這事不對,我不能讓事情這樣下去。
如果你傾向選A,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是「偽溝通」的發起者,你常用各種方法來靠近對方,但問題是對方常常讓你感覺「太難了,根本溝通不了,他不聽」。
如果你傾向選B,那麼也恭喜你,你可能是「偽溝通」的受害人,你常被卷進各種不得不進行的「溝通」里,但問題是對方常常讓你感覺到「她是不會滿意我的」、「哎,我又讓她不滿意了,我做了這麼多都沒用」。
如果你AB不定,那麼,你可能比較有彈性。
第二步,確定了自己是A和B來保護關係以後,從生活表面事件中找到愛的內核:不管是跑步、吃飯、過度消費等,先停下「溝通、講道理、擺事實」,試著看到這些事情後面愛的內核。
簡單地說,就是從事情轉成心情:
- 內核一:你的需求是什麼?被愛?被需要?被支持?被理解?
- 內核二:你的心情是什麼?害怕?擔心?焦慮?傷心?迷茫?
第三步,充分體驗這些情緒和需求。
所謂充分體驗這些情緒,就是能在這個情緒里停一會,不要馬上的向外去要或者離開對方。
比如,我前文說的劉敏,她體驗到了自身有很深的恐懼後,反而緩解了「偽溝通」的衝動。
最後一步:當你完成前三步,準備好之後,你就可以和丈夫溝通了,這才是去除捆綁的「真溝通」。
關係是最難的修行場,當你覺得挫敗的時候,不妨回頭看看,問問自己,是不是就卡在了「偽溝通」上。
——end——
作者:羅文娟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EFT情緒取向伴侶及個人治療長程受訓,專精情緒與關係的秘密,陪伴生命的至暗時刻,見證生命本身向內生長、向外成長的力量。個微:文娟陪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