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是比較差勁的,即使相比於在列強中居於末流的日軍都遠遠不如。但是以中國軍隊中的精銳而論,主要差距不在輕兵器上,而是在重型火力上。
當時日軍一個師團有24門反坦克炮、48門曲射步兵炮,36門38式野炮,12門92式榴彈炮,而中國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德械師師屬炮兵營只編制12門火炮,而且這個編制還未能落實,大部分師只有4門或8門炮而已。
因此在師級單位以上作戰中,中國軍隊往往抵擋不住日軍猛烈的炮火,在短兵相接之前就遭到重創了。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中國軍隊在師級重火力上並不是一直都很落後的,尤其是北洋六鎮時期,基本對標了軍事強國的炮兵配置。
北洋六鎮也就是日後的北洋陸軍第1至第6師,是袁世凱自小站練兵以來至民國初年的最終成果。
北洋第一鎮裝備65口徑步槍6849支、馬槍1483支、57毫米炮36門、75毫米炮18門;北洋第二鎮裝備65口徑步槍5448支、馬槍1222支、75毫米炮54門。
北洋第三鎮裝備65口徑步槍6849支、馬槍1435支、75毫米炮54門;北洋第四鎮裝備65口徑步槍5458支、馬槍1443支、75毫米炮54門。
北洋第五鎮裝備65口徑步槍5275支、馬槍1110支、75毫米炮54門;北洋第六鎮裝備65口徑步槍6849支、馬槍1483支、75毫米炮54門。
這六個師每個師都編制了一個炮兵團,而且炮兵團下屬營採用了18門炮編制(這個跟今天一樣),而非當時大部分的12門制。其火炮多為德國造的克虜伯炮,性能也屬當時的一流水平。
武昌起義之後,北洋軍曾南下與革命軍交戰,當時聚集在武漢三鎮的革命軍有10萬人之眾,這些軍隊中很多都是南方新軍,還有漢陽兵工廠的兵器支援,但在炮兵火力上則比不上北洋陸軍。
馮國璋率北洋軍主力趕到後,挾軍自重,不聽清廷指揮,為袁世凱的再度上位創造了機會。重新掌權的袁世凱下令北洋軍展露下實力,結果北洋軍在短時間內即攻占了漢口、漢陽兩鎮,其中強大的炮火支援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革命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是之後其與袁世凱妥協的重要因素,而竊取了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之後,北洋系軍力不斷擴充,到1916年發展到33個陸軍師、97個混成旅、33個混成團,總計120萬人的龐大武裝力量。
但是北洋陸軍的擴張卻是北洋六鎮精銳走向衰落的開始,因為國家財政不允許滿配置的北洋六鎮式部隊大量出現,同時當時各國又對中國進行軍售限制,大口徑武器難以得到更新,曾經一個師即擁有一個炮兵團的模範化部隊很快便成為了歷史。
北洋六鎮從誕生到鼎峰,歷時達10餘年之多,是清末到民國初年新式軍隊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大量財力投入的結果,其後來改制的師旅營連排班的軍隊建制一支影響到了今天。
不過北洋六鎮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算國家化的軍隊,其精華隨著北洋軍隊的急速擴充而不斷稀釋,而由於缺乏大量財力的支撐,其武器裝備、人員素質也不斷下滑,最終在一次次軍閥混戰中逐漸淪為二流隊伍。
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後,六鎮殘餘或演變而來的軍隊幾乎被全部消滅或改編。
但比較諷刺的是,之後的中國軍隊在同等建制上火器配比,尤其是重火力卻比不上鼎盛時期的北洋六鎮。以全面抗戰前最精銳的德械師為例,其75毫米口徑火炮也只有12門,這還是編制表的狀態,實際上連這個數字都達不到。
抗戰中期,德式部隊損耗殆盡,依靠蘇援成立的4個攻擊軍,也僅僅是在軍級才有1個炮兵團。以74軍為例,僅有4門蘇式115毫米榴彈炮和8門76毫米野炮而已,而當時74軍的師級炮兵甚至還有用前清時期的克虜伯火炮的。
直到駐印軍時期,新22師和新38師兩個師分得了三個師的裝備,一個師炮兵才擴充到了3個營的狀態(後期軍部成立,師直炮兵又僅剩一個營);後來的美械軍也只是軍直一個105榴炮營,師直一個75山炮營而已(而真正的美軍師有3個105榴炮營和1個155榴炮營)。
師級部隊常態化編制一個炮兵團實際上一直到了抗美援朝時期才實現,此時距離北洋六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