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世事從未定格,在「變化」中生存,才是智者

2020-02-06     國學書舍

道德經:世事從未定格,在「變化」中生存,才是智者。

01

一個人會因成長的環境,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人,而形成自己的思維,但是人性思維卻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叫做「固化」。

即便一個人在人生的前半段,是帶著學習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但是當他經歷了一些事情,形成自己的認知之後,思維便開始固化,甚至有一些人在思維最初形成之時,就秉持著固化的狀態而存在,這便是一個人認知世界以及處理自我人生最大的陋習。

但是,這個世界每天都處在「變化」之中,一個人乃至時代的顯現都會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因為某一些「因」而產生影響,最終走向不一樣的方向。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生的境遇」,總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變化的背後則是道的作用與影響。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一個渾然天成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它寂寂無聲而又廣闊無形,獨立長存而又永不衰竭,周而復始而又不停息,可以看作宇宙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將它叫做道。

這是老子對於道的一種闡述,道的形態是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道的狀態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不斷變化和循環,並且周而復始的影響著。

我們人類作為萬物之中的一個角色,只有順應著變化而去變化,依道而行,才能更好的去處理自己的人生。

所謂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發展是道之運動的內在動力,堅守柔弱是道之運動法則的具體運用。

當我們的固化思維遇到不斷變化的世界時,最好的狀態就是依道而行,依照變化而變化,否則,將會迎來一個糟糕的人生。

而對於世俗之人來說,應對變化的最好思維就是柔弱順應,堅守柔弱的姿態,以順應道的法則,便能在變化來臨之前更好的去應對世界。

02

但是反觀世俗之人常秉承的狀態,通常是背道而行,比如說恃才傲物,鞠躬自傲,盛氣凌人等等,這樣一系列以「強姿態」來作為的行為,都是人生背道而行的陋習。

人性之所以存在著「強姿態」的狂妄行為,背後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固化思維」。

「強姿態」的人總以為當下的好就是永恆的好,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這個世界卻會在你不經意間來一個措手不及,即便當下春風得意之時,可能災禍早已經存在於自己身邊,正所謂說福禍相依。

而《道德經》中提倡的以道的「無為」治身,以柔弱處世的智慧,正是符合變化,並且能夠適應變化的最好策略,目的就是為了適應這一個變化的世界。

《道德經》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強梁者不得好死」,「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等,均是以柔弱的「低姿態」處事的智慧。

過分強壯的行為都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其中講述的道理就是讓我們堅守柔弱,適應變化的自然規律。

即便身在高處也能保持低調,目的就是以更好的姿態去迎接人生的下一個變化,以防止在變化來臨的時候自己措手不及,即便身在盛世之時,也能當退則退,這才是智者。

《菜根譚》之中說: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意思就是說:激流勇退應在事情正處於巔峰的時候,才能使自己有一個完美的結局,處身於清靜,不與人爭的地方才可以真正的修身養性。

人生居高處的時候,要想好退隱之時的狀態,就是在身逢高處的時候選擇退卻,這才是安身立命之法寶,因為凡事留有後路,才是應對變化的最好策略。

所以改善自己的思維,目的就是讓自己的狀態更適合天地萬物之道,從而營造更好的人生,一個人不要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而是明白怎樣才能更適應這個世界。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3eJG3ABjYh_GJGVs-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