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棣州:千年古城無覓處

2019-10-03     碣石觀滄

 陷棣州,現名先棣州,又稱北舊州,位於惠民縣辛店鄉鏡內,南距黃河九公里,距徒駭河三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7°22,東經117°38。據文物部門考訂,這裡地下沉睡著一座千年古城,古城遺址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寬0.9公里,城周長4.2公里,田間有大堂、殺場、南門臉等地名。

  據惠民縣誌記載,唐代棣州和厭次縣(惠民縣前稱)的古城,有四個唐代皇子曾被封為棣王,鎮守於此。828年(唐太和二年),大水陷壞棣州城,遂稱陷棣州。907年棣州刺史華溫琪為避水患,奏准徙治:將棣州和厭次縣南遷於南舊州(即今清河鎮古城馬村、古城李村附近),此城遂廢。1920年改「陷」為「先」。

  民間歇後語,流傳先棣州

  走進惠民縣辛店鎮,問起過路的行人,無人不知先棣州,因為在他們生活中一直流傳下來一句和先棣州相關的歇後語。「一直有個傳說啊,陷棣州沒成(城)。」剛剛走進惠民縣辛店鎮先棣州村,在村頭遇到一村民告訴記者。

  當記者再想詢問較為詳細的內容時,該農民笑著搖頭,我們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印象了,關於先棣州的一些故事說的也比較少了,漸漸地也就忘的差不多了。「你們要是想知道多一點,得找村裡的老人問問了。」

  儘管在他們村,關於先棣州詳實的故事和內容,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這句歇後語,卻成了他們生活中茶餘飯後聊天拉呱經常用到的一句話,「像我們在一塊閒聊的時候,說起村裡的某個人想做什麼大生意,結果沒成,我們就會說"哎,陷棣州沒成啊"。」

  石獅紅了眼,大水陷棣州

  為了能夠獲得關於先棣州更加詳實的信息,記者找到了先棣州村裡面今年已經是92歲的李圭發和80歲的翟春祥,通過他們模糊的記憶,讓我們一起回到了那個千年古城。

  相傳在古老的棣州城裡,一個外地賣油翁挑著擔子來設攤叫賣香油,「一葫蘆四兩,買四葫蘆半斤!」(舊時的計量16兩為一斤)這個消息在棣州城裡傳開後,一時間聚集了城裡的男女老少,排起了很長很長的隊,爭相購買那四葫蘆半斤的便宜油。

  暮色降臨,賣油翁正準備收攤時卻來了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年夫婦,只買一葫蘆四兩的。賣油翁問:「為何不買四葫蘆半斤的?」兩老答:「不沾這便宜。」油翁悄悄告知:「待城門那兩個石獅紅了眼,此城將面臨滅頂之災,要趕緊離開,此天機,不可泄露。」說完,油翁飄然而去。

  於是,這夫婦倆就日夜輪流守視著石獅。這天,又來了一染布的白鬍子老頭,偷偷將兩石獅眼睛染紅後飄然而去。夫婦倆見此情景,馬上向城外逃命。剛跑出城不遠,只見棣州城天塌地陷,汪洋一片。在慌忙逃命中,夫婦倆走散,各奔南北。老頭向南逃生於黃河南,現青城北一帶,死後葬於此,故名「爺爺墳」;老婆向北逃生於惠城南沙河處,死後葬於此,故名「娘娘墳」。李奎發老人講,至今這「爺爺墳」、「娘娘墳」尚在,還有人曾經去「爺爺墳」、「娘娘墳」上添土燒紙。

  昔日通天台,如今夷平地

  「以前的時候,在俺們村這個東南方向還有個大高台子來,不過這幾年,人們開地,雨水沖刷,漸漸的就成了一個平地了。」李圭發老人說起通天台,滿臉的凝重。「我們小時候也經常去那邊玩,打心裡覺得那是個很神聖的地方。」

  傳說此處的通天台在當時是棣州城中最高的地方,能夠通天入地,故被成為「通天台」。「小時候,我聽村裡的老人們講,那時候有個人就在這個通天台上走啊走啊走,一會就沒人影了,都說是上天了。」當時,整個棣州城發大洪水時,就剩通天台沒有陷落,並且一直留了下來。「那個時候我見到的通天台,有三間屋大,三米多高,小時候在上面玩耍,扔土坷拉玩,有時候一玩就是一天。」

  「我聽村裡人說,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塊高台,曾經挖出過鐵鐐、鐵枷鎖,他們有人推測這裡是棣州城的大牢,也有人說這裡是棣州城的刑場。」李圭發向記者說道。

  揚民族文化,傳說永流傳

  除此以外,古城還留下延用至今的「法場」、「練兵場」、「旗杆下」、「堂坊」、「鬥雞台」、「二虎把門」等地名。如今的「通天台」遺址,留下的只是一馬平川的古土和滄桑,除了古城為世人留下了一段婦孺皆知的千古傳說外,再也尋不見其他歷史陳跡了。

  「陷棣州」的傳說,2007年被列入濱州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開發當地旅遊資源,傳承中華道德文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發揮重要作用。

  行走在素有千年古城之久的先棣州,望著現如今已經被房屋、道路、耕地占據的大地,那些無法縫合的斷層,已經陷於當年的那場滔滔洪水。日月流逝、滄海桑田,先棣州的傳說在後人的話語間傳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yq2k20BMH2_cNUg-O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