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表哥家吃飯,我剛進門就被屋裡的玩具驚呆了。從小寶寶的手搖鈴到各種各樣的毛絨玩具,都整整齊齊地擺在一個單獨的區域。
聊天的時候,嫂子跟我講起她對玩具的「執念」。
嫂子小時候很懂事,父母要求嚴格,她也從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撒潑打滾的胡鬧。
有一次媽媽從外地回來,給她帶了一個毛絨玩偶。她開心壞了,每天抱著玩偶不肯撒手,睡覺也要帶著一起。
可沒過幾天,媽媽要去親戚家辦點事,思來想去沒什麼禮物可帶,便順手把嫂子的玩具「借走」,聲稱以後再給她買個好的。
懂事的嫂子沒做反抗,她默默看著媽媽帶走了心愛的玩具。
幾個月之後,她在親戚家看到了那個玩偶:她視若珍寶的玩偶兩隻眼睛被摳了出來,破破爛爛的被扔在地上。
現在,嫂子對孩子的東西,不管是玩具,還是書本,她都從不擅自做主送出去。
嫂子對女兒說的最多的是:你願意嗎?如果不願意不要勉強。
她說,我永遠不會用「懂事」來逼她同意,我只要她自己開心。
嫂子的執念就像是在保護那個被搶走玩具的小孩,這麼多年了,她當初的隱忍和割捨仍然難以被撫平。
沒有哪個孩子是生下來就懂事的,他們在本該放肆的年紀,收起了任性,藏起了脾氣,為的不過是那句像枷鎖一樣的「懂事」。
每個懂事的孩子心裡,都有很多的心碎時刻,他們微笑著說「沒關係啊」,可心裡藏滿了委屈和不快樂。
他們也有得到肯定的時候,當他們用體貼的言行討好大人,會得到衷心的誇讚:看啊,這個孩子多麼懂事。
於是,被誇「懂事」的孩子,就把價值感轉向了迎合別人的期待,他們小心翼翼地討好身邊的人,卻唯獨忘記了怎樣讓自己開心。
懂事的孩子長大了,他們已經習慣了先滿足別人,他們在成長的路上弄丟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最後彷徨地發現:自己竟然已經不知道想要什麼,更不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
健康、有活力的孩子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開心或者憤怒;他們會提要求,合理或者不合理。
然而,被標榜懂事的孩子,他們是不能發出聲音的,甚至他們會營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
研究母嬰關係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孩子從生命最初就會開始構建自我。
如果媽媽(照顧者)以孩子的感受為主,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發展出真實的自我。
如果媽媽忽視孩子的要求,希望孩子遵從自我的意願,為了贏得媽媽的喜愛,孩子就會發展出一個迎合媽媽的虛假自我。
孩子壓制了真實的自己,但是他們充滿了不安和憤怒。他們否定真實的自我,卻又害怕無法迎合虛假的表象,這種矛盾會影響他們一生。
武志紅老師曾經在書中提起他的童年。
媽媽說,我小時候一直哭。必須抱,一放下就哭。但哭到1歲4個月,突然就不哭了,而且,以後再沒哭過。我從記事起,就一直是小大人,偶爾才有做小孩的感覺。直到某一天,我做了三個很深很深的夢。原來,我的哭是對媽媽喊:看著我,關注我,和我呼應。1歲4個月時,突然不哭了,是絕望了,再也不發出這個意願了。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懂事,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挫敗和無力感。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要求會給父母帶來麻煩時,他會縮回自己伸出去的手,藏起自己的慾望,變成一個順從他人的人。
以後,即便是合理的要求,他們也不敢為自己爭取。
懂事,不是孩子成長了,是孩子絕望了。
有人說,孩子就像有兩面,乖巧的時候怎麼疼都不夠,搗亂的時候怎麼看怎麼煩。
但正是這些乖巧的、淘氣的、任性的樣子才是孩子最真實的自我,只有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肆無忌憚地釋放所有的情緒。
孩子愛父母是天性,父母愛孩子卻常常加上條件。
願所有的孩子,都不必活的太過「懂事」,只願他們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與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