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18個!甘肅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來了,平涼一家

2020-03-05     平涼發布

近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甘肅省財政廳聯合發文批准張掖市甘州區等1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詳細內容如下: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甘肅省財政廳關於批准創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通知

有關市(州)農業農村(畜牧獸醫)局、財政局,蘭州新區農林水務局、財政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決策部署,根據《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甘肅省財政廳關於開展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甘農發〔2019〕133號)要求,經縣(市、區)申報、市級審核推薦,以及創建方案和建設規劃覆核等選拔程序,現批准張掖市甘州區等1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見附件)。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深刻認識創建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和鄉村產業興旺的示範樣板。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新時期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推進農民增收機制創新的重要載體。列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的縣(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建立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產業園建設重大事宜,及時解決產業園建設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要借鑑廣東等地做法,探索推行由縣(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園長的「園長」制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產業園管理制度和運管機構,積極研究出台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政策性文件和措施,通過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農業信貸擔貸款貼息等形式,有效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園建設,形成產業園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市級農業農村(畜牧獸醫)、財政部門要加強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跟蹤監管,堅決避免「重申報創建、輕建設管理」等現象。

二、準確把握創建標準,紮實推進創建工作

自批准創建之日起,每個產業園創建期2年。有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縣(區)政府要嚴格按照創建標準和《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甘肅省財政廳關於開展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甘農發〔2019〕133號)要求,抓緊編制完善產業園建設規劃和創建方案,市級農業農村(畜牧獸醫)、財政部門要加強督促和指導,強化建設規劃和創建方案論證、審批和實施。要按照「打造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的要求,以姓農、務農、為農和興農為建園宗旨,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優勢明顯」「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化」「產品加工能力配套」「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品牌帶動能力強」和「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六個方面的創建標準,突出規模種養、加工轉化、科技支撐、品牌營銷等全產業鏈開發,以及創新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機制的功能定位,強化政策支持保障,優化管理服務與指導,紮實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

三、規範使用財政資金,保障資金使用效益

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財政廳統籌「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等現有渠道資金,對列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的縣(區)進行獎補。財政獎補資金要按照突出重點、集中使用的原則,重點用於改善產業園基礎設施條件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不撒胡椒麵。要積極通過項目資金整合、貸款貼息等方式,結合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獎補資金原則上不得直接用於企業生產設施的投資補助,不得用於建設產業園的樓堂館所,不得用於一般性支出。市級農業農村(畜牧獸醫)、財政部門要嚴格審核財政獎補資金使用用途,並強化對使用情況的績效管理。

四、切實強化創建工作調度,全面開展創建績效考核

省農業農村廳將依據建設規劃、創建方案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分析、半年一督檢、一年一考核的制度,並建立能進能退、動態管理的激勵機制。每年對達到認定標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展績效評價和認定工作,對創建成效顯著、輻射帶動作用明顯、達到創建標準的產業園將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並繼續給予一定的獎補支持;對創建進展緩慢、輻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年度績效考核成績落後的產業園,將採取通報、限期整改的處理措施。對第二年仍未達到認定標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取消創建資格。

五、其他有關要求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和創建方案要以縣(區)政府正式文件報送市級農業農村(畜牧獸醫)、財政部門審核批覆後,於2020年3月30日前報送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審查備案(一式十份,並發送電子版),對審查確定為不符合條件的,將直接取消創建資格,不再遞補。

聯 系 人:張彥玉

聯繫電話:0931-8179193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甘肅省財政廳

2020年2月28日


附件1: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

1.嘉峪關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都市現代農業)

2.酒泉市肅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戈壁農業)

3.張掖市甘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玉米制種)

4.張掖市民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高效設施農業)

5.武威市涼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生豬)

6.金昌市永昌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高原夏菜)

7.蘭州市榆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高原夏菜)

8.白銀市會寧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牛羊)

9.白銀市靖遠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肉羊)

10.定西市隴西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中藥材)

11.定西市渭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馬鈴薯)

12.平涼市靜寧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蘋果)

13.天水市麥積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花牛蘋果)

14.慶陽市環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肉羊)

15.隴南市武都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花椒)

16.臨夏州廣河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牛羊)

17.甘南州合作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草地牧業)

18.蘭州新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設施循環農業)


附件2:甘肅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標準(試行)


一、主導產業優勢明顯。選擇的主導產業科學合理、特色優勢明顯、成長性好,為本縣(市、區)戰略性主導產業,在本市、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主導產業集中度較高,上下游連接緊密,產業間關聯度強,原則上數量為1-2個,主導產業農業增加值占全縣(市、區)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個百分點。「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農產品優勢明顯。

二、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和「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生產」兩個「三品一標」建設成效顯著,整鄉、整縣、整流域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連片種養基地基本建成。種植類:主導產業生產基地相對集中連片,綠色標準化基地總面積不低於5萬畝,土地、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有效集聚,設施裝備完善,田間道路暢通,渠系配套,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園內高標準農田占比超過60%,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60%以上。蔬菜產業園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0%以上;蘋果產業園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馬鈴薯產業園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中藥材產業園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0%;現代制種產業園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8%以上。蔬菜產業園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露地蔬菜產業園10萬畝以上、戈壁農業3萬畝以上、設施農業3萬畝以上),蘋果產業園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馬鈴薯產業園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中藥材產業園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養殖類:設施完善,圈舍、飼草料加工存貯等基礎設施建設符合國家標準,配套有數字化智能化設施設備、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及動物疫病監測設施,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牛存欄8萬頭、出欄3萬頭以上,良種化率達到85%以上,規模化率達到55%以上;羊存欄50萬隻、出欄40萬隻以上,良種化率達到85%以上,規模化率達到55%以上;豬存欄10萬頭、出欄12萬頭以上,良種化率達到93%以上,規模化率達到65%以上。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

三、產品加工能力配套。遵循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要求,依託種養業基地大縣創建,建成大型原料生產區或產業帶,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統籌推進、協調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產業鏈不斷延伸,農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建成特色農產品加工強縣。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主導產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5億元以上。實現龍頭企業下聯合作社帶農戶、上聯市場開發深加工。

四、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圍繞主導產業,建設一個區域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逐步培育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在生產集中度較高、市場基礎較好的鄉鎮,建設農產品產地初級市場和農產品冷藏保鮮設施。開展數字農業技術應用,打造主導產業鏈大數據平台,增加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信息互通,發展訂單作業。開展經常性產銷對接和品牌推介活動,培育營銷隊伍,組織縣域經銷隊伍抱團開拓市場,拓展線上線下渠道,構建從產地到終端大市場的流通體系。

五、品牌帶動能力強。實現經營品牌化、質量可追溯,產品優質安全,園內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園區內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全覆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比例達到60%以上。以兩個「三品一標」為抓手,以打造「甘味」農產品品牌為主攻方向,圍繞1個主導產業,創響1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並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下創響2個以上的企業商標品牌。

六、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發展要求,布局區域化、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的全產業鏈開發格局已經形成,農業生態價值、休閒價值、文化價值充分挖掘,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產、加工、物流、休閒、研發、示範、服務等發展板塊布局合理、相對集中、連接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完善,農民能夠充分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貧困地區產業園產業扶貧成效顯著,成為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平台


來源:甘肅農業信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v0bqXAB3uTiws8KNR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