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陶瓷,陶和瓷是不一個東西?

2019-11-14   呦呦科學館

眾所周知,陶瓷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國家的代表。我們國家還因為它被稱為china,因為在唐朝時期,我國的瓷器就已經風靡全世界,外國有中國瓷器貴如黃金之稱,所以瓷器漸漸的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陶瓷在不僅在我國古代很流行,而且世界聞名,象徵著中國文化,所以,瓷器的英文就被稱為"China"。

我們所了解的陶瓷僅僅是陶瓷,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陶和瓷是一體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兩個種類的合稱。人們總是把陶與瓷放在一起討論,稱之為"陶瓷",因為無論是陶還是瓷,都是被稱為是火與土的藝術。

其實他們還是有區別的,用陶土燒制而成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皿叫瓷器。陶瓷歸為陶器,是炻器和瓷器的總稱。

陶器和瓷器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最直接區別在於吸水率,陶的吸水率在10%以上,瓷的吸水率低於0.5%。

陶瓷,陶瓷,這個順序就暴露了陶器和瓷器的先後順序,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因此瓷器的發明,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雖然瓷器收到了陶器的影響,但他們倆無論是物理性能,還是化學成分來說,都有本質的不同。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的燒成溫度普遍都低於瓷器,燒制陶器最低甚至能夠達到800℃以下,最高可以達到1100℃這樣。

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基本上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硬度不同 陶器燒成的溫度比較低,結束燒制後坯體還沒有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比較悶,胎體硬度稍微差一點,是可以用鋼刀劃出一道道溝痕來的。

瓷器燒成溫度就比較高了,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非常清脆,胎體表面比較難劃出溝痕。

3、 使用原料不同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是不是只要溫度夠高,陶器也能燒成瓷呢?

其實,還真不一定。

因為決定最終出窯的到底是陶還是瓷的,除了火地因素,還有原材料土的因素。

陶器的原材料比較廣泛,就比如紅土、沉積土、黑土等天然粘土都可以作為陶土使用。但需要注意土質中砂的含量,含砂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影響燒制的結果,砂太多胚體鬆散難成形,不含砂又會導致土質過硬,燒制過程中容易破裂。

瓷器就講究多了,只能用高嶺土。因為只有高嶺土可以在高溫下燒成瓷,溫度不夠的話,燒出來就是陶。

陶器一般黏土就可以燒制而成,燒成溫度只要控制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之間,都能成為陶器,古代的白陶就是這樣燒成的。

瓷器的原材料就比較講究,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只有用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之下,才會被燒製成瓷器。

四、透明度有所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會出現半透明的情況。

但是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表面釉料不同 陶器可以選擇掛釉和不掛釉這兩種,如果掛釉的話,陶器的釉料在燒成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就可以熔融。

瓷器是需要掛釉的,而且釉料有還不同,第一種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起,一次燒成,第二種是在高溫素燒胎上掛上低溫釉,再進行二次低溫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