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同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李東便被湖南大學直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此事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一度成為網絡熱點。
從籍籍無名的青年學生突然變成新晉教授博導,聚光燈下被廣泛關注,李東始料未及:「一下被推到這個位置,感覺有點突然,於自己而言,更願意默默地做好科研。」
直聘資本何在?埋頭科研取得重大突破
「在入職前幾個月,我就來到長沙,一直泡在學校實驗室里做研究,都沒時間好好看看這座城市。」
出生於1990年的李東,顯得比同齡人更成熟穩重,從學生到教授的轉變,讓他感受到身上的責任,也明白將為此付出更多。
雖然到湖南大學已有幾個月,但偶爾還會有學生將李東認作新來的同學,李東也不否認。
指導學生對他而言,就如同在讀博士期間指導學弟學妹一般,並無太多不同,只是更多了一份責任。
李東的老家在陝西省鎮安縣達仁鎮,父母一直在家務農。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同濟大學物理系,201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
隨後,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繼續留校攻讀,今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2011年,李東的導師張增星研究員歸國加入同濟大學,組建團隊進行二維材料的研究。大二時的李東,作為團隊里的第一個本科生,開始涉足凝聚態的基礎和實驗研究,由此對物理研究產生濃厚興趣。
攻讀博士的第一個學年,李東便開始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總計已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8篇。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編程非易失性光電子存儲器概念,實現了器件光電轉換,集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於一體。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被同行評價為「重大的突破」。
這項成果的背後,是李東3年的反覆驗證。在此期間,李東給多位國內外的專家寫過信件求證、請求指導,也做了無數次實驗,在反覆經歷過懷疑、否定後,他穩紮穩打地一步步收穫著成果。
2017年10月,前往同濟大學作學術報告的湖南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潘安練,在張增星研究員的推薦下,與尚未畢業的李東相識。經過一番溝通,潘安練極力邀請並促成李東前往湖南大學,繼續科研工作。
入職湖南大學後,李東加入了由省政協委員潘安練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進行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方面的研究。
有何成長經歷?不是學霸而是苦行僧
對於外界給予的「學霸教授」稱號,李東並不認同:「我在初中階段就不是整天鑽在學習里的那種學生,學習成績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高中時,李東略微偏科,喜歡鑽研數學題,文史類的內容也記不太牢;喜歡打籃球,偶爾還會和同學一起約著打遊戲;在課堂上,他也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老師最好不要點到我的名字,我很少在老師面前求表現。」
「我的父母一直認為我考上大學就行,從小也沒有人給我設立遠大目標。在老師的眼裡,我並非是一個特別有關注度的學生。
正因如此,在學習上我有很大的自由度。」李東說,中學階段的自己想法簡單,對待學習認真,卻從不在名次上較真,認為只要努力做好當下,就會取得相應的成績。
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學習態度,讓李東在2009年以鎮安縣第一中學第10名、高考620分的成績,考入同濟大學物理系。
當年9月開學,李東剛步入大學校園,面對來自各個城市的佼佼者,心中曾泛起一絲失落感。
「我從小接受最普通的教育,沒有學習課外特長,眼界也並不很高。」李東回憶,他獨自背著行囊來上海求學時,第一次坐地鐵,還是火車上偶遇的同鄉教他怎麼購票。
在同濟大學物理系8年半的求學時光里,李東認為自己並非是聰明睿智的「學霸」,而是對待科研時喜歡鑽牛角尖、甘於坐冷板凳的苦行僧。
「一個樣品的完成周期是好幾天,有時滿心歡喜地拿著完成品去做測試,一不小心,靜電就能送它回爐重塑。」李東笑著說,自己經常周末無休、日復一日地呆在實驗室里,實驗失敗了,就重新再做。
而實驗室儀器出現故障時,李東也會自己動手維修:「等待專業人員維修往往難解燃眉之急,自己學著維修,反而練就了實際操作能力。」
「不同於其他高校,看中教師是否有在國外求學、研究的經歷,湖南大學更注重教師的科研成果,更具開放性和包容度。」李東說,他對潘安練教授的科研團隊和平台早已動心,潘教授對待科研和人才的態度更是讓他敬重,「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潛心在物理領域創造成果,回報社會。」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