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國際:急救知識等將納入學校考試內容

2019-12-15   環球速讀

近日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

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

有關調查顯示,近70%的急救事件都發生在家庭之中,人的心臟停跳4分鐘內救治成功率約50%,6分鐘內救治成功率約10%,10分鐘內救治成功率約1%。

如果第一時間進行胸外按壓,就會為專業醫護人員的到來贏得寶貴時間,極大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如果每個家庭中有1-2個成員學會一些急救技能,關鍵時刻就是救命知識。

今年3月25日,北京市東城區東單體育館內一名正在打籃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臟驟停,恰巧同在館內打羽毛球的6名協和醫院的醫生看到這一幕:

大家一邊撥打120,一邊展開了搶救,實施了心肺復甦和儀器除顫。

大約半小時後男子恢復自主心律,被送往距離最近的同仁醫院。這段刷屏的視頻曾經溫暖了大江南北。

然而,除了醫護人員外,目前我國有良好急救知識儲備的人並不多。

已開發國家的急救能力的培訓非常普及,法國的急救培訓普及率為其總人口的40%,這個數字在德國更是高達80%;在美國,僅接受過心肺復甦技術培訓的人數就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在我國,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僅為個位數。

來自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性猝死,而在面對心臟驟停患者時,很多人卻不敢救、不會救,以至於白白地失去「黃金」搶救時機,這無疑是值得反思的。

對每個人來講,危險有時是如此之迫近,生命有時是如此之脆弱。

尤其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突出,意外傷害、腦卒中、心跳驟停等疾病的發生也越來越年輕化。

據急救專家介紹,普通人通過急救技術培訓不是一件複雜的事,現有的課程,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能掌握,可以考慮把急救技術作為部分行業入職的必修課,就像健康體檢一樣,或者綁定到駕照考試中。

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呼籲推進急救知識普及教育。

如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謝資清建議,在全社會特別是大中學生群體中加強急救知識的普及和培訓。

筆者認為,除了急救知識培訓走進學生課堂,也有必要在公職人員、志願者隊伍中普遍開展急救知識培訓,進而,營造「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就此而言,《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將急救知識等納入中小學考試內容,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

這一政策如何落地?

其一,急救知識教育需要各地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從財政上支持,從態度上重視,建立一個完整的急救知識教育培訓體系,並形成長效制度。

其二,衛健、教育部門應當儘快明確中小學急救知識考試標準,配足師資力量,開足開好急救課程。

其三,學生通過急救知識考試後,還需定期搞「演練」,防止「過關」後,急救知識因長期不用而生疏,導致急救能力「荒廢」。

期盼早日把急救知識納入中小學考試,將這項重大民心工程持之以恆地抓下去,大力提高我國的急救能力培訓普及率。

這樣,我們周圍就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急救達人」,在關鍵時刻拯救自己的親人和他人生命,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