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慫,一個老股民的自白!此文很短,卻很有深度,僅分享一次

2019-09-27   主題獵手鴻飛

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李玲瓏(k63078),每日更新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

數年交易生涯,最終折射出了一個赤裸裸的自己

深陷慾望詭計,盤感全然丟失

開始進入股票市場前三年,因為前期投入資金並不多,沒有慘烈的虧損,但零零碎碎也虧了不少錢。

到了第四年,開始扭虧為盈,虧少盈多。我也不想提及帳面資金,畢竟我知道這個戰績並不是特別出色,但也並非每個人都能辦到。

我樂意給你分享以下我在交易過程中的細微感受,希望鼓勵一些有天賦的交易者繼續深耕下去,為什麼說有天賦的交易者,因為在我接觸下來,70%以上的人都不適合在這個行業繼續下去。

我活下來了,但現在也時常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我的戰績有段時間保持的不錯,我一直認為自己的盤感比較好,那段時間感覺自己仿佛已經找到了交易的方法和操作品種的內在秉性,所以恨不得分分鐘鍾都要去市場上證明自己能力。

基本看不到機會,也得硬給自己找個可能有10個點盈利的機會。

為了抓住超短線的機會,5分鐘、15分鐘這樣K線圖不停切換,有時候一天交易幾十次,據以往的盈利驗證下來,以為這樣的交易節奏能賺取十倍甚至數十倍利潤。

但是不得不承認,對身心和體力是嚴重的摧殘。

一次遇到連續3天大跌,虧損接近40%,章法變得混亂起來,操作也越來越大膽。

在極度的焦慮與惶惑中,我也不想天天盯盤,冰冷的現實折磨著我脆弱的靈魂,我度日如年,無法自拔,日漸消沉,變得自我封閉。

這一次的損失前所未有,使我完全無力收拾殘局了。孤獨、無助、痛恨、後悔、鬱悶的悲哀情緒充溢了我的頭腦。

僅僅一月的時間,帳戶急劇惡虧,縮水超過半數。那時候就感覺霉運接連不斷,幾次重倉被迫強平後,我開始認真尋找問題所在,並且進一步做理念上的分析和研究,不斷做復盤整理回測。

在那段慘痛時期,經常困擾我的,就是無意識地衝動,即便我事前對交易行情進行了分析推理,制定了看似可行性的策略。

但真正落實到盤面上,總是不自主地給自己找理由,去支撐自己錯誤的觀點,習慣性地去推遲止損,每次預設的虧損限度卻不能不加以控制。這種無意識衝動對交易帶來的衝擊簡直是毀滅性的。

痛苦中自我復盤,頓悟趨勢之道

正在我愁眉緊鎖一籌莫展之際,重新翻翻以前的交易筆記,看著自己帳面的金額,一把辛酸淚。

我開始質疑自己的操作手法,開始思考交易的本質,如何才能順應市場的走向操作。

市場的很多形態,頭肩,旗型,楔型,雙頂…當時的我非常痛苦,如何判斷市場走向來做單?雙頂下空單到底是順勢還是逆勢?破了頸線大跌空單就是順勢?不破反彈創新高就是逆勢?矛盾並痛苦著…

一段時間的思考後,終於回到了最簡單的邏輯。

突然頓悟,所有的市場都只有兩種狀態:震盪和單邊。(震盪著的單邊上揚還是單邊)也就是有趨勢和沒趨勢。

趨勢!——對,心中恍然大悟,自己知道,絞盡腦汁寫了很多東西,最後卻忘了最關健的一點。

當我直面接下來的交易,看到盤面再度胸有成竹,深刻牢記這個交易心法,讓我再次從市場上找回了信心,一掃幾周的陰雲。

之後的交易中,我反覆嘗試了很多方法去實踐交易。深刻地體會到,所有的技術都是趨勢的技術,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理念的發揮。

惟有達到這最高境界,對趨勢的感覺心中自有一番體悟才行。

我讓自己沉靜下來,深刻反省了自己之前的問題:

此外,我選擇均線來直擊價格走勢的本質,從它的運動我推測出內在的東西,然後又推理內在的發展,並用均線證明我的想法。

當然除了均線和趨勢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實時交易的盤感。

我所用的交易工具只有這麼多,沒有再多。心中思路明確後,許多的障礙被一一掃除。我又變得信心倍增。

以前自己試圖抓住所有的波動,不希望漏過任何行情。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局限性,都有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在交易中如此追求完美的心理,很容易導致重倉交易、頻繁交易,最終血槽已空既成事實。

現在我只會集中火力攻擊最有潛力的行情,從開始準備攻擊它開始,你就已經參戰。唯一的動作,就是全力以赴。

持續學習,鞏固交易心法

我認為交易者,如果沒有守則,無程序可遵循,無章法可言,那麼即便你有再多的理論分析,最終無意識之下的交易,必然會讓人性的貪念、意欲擊敗理智,這時候的交易往往是最脆弱的。

將交易變成有意識的行為,勢必得在精學上下功夫,無論看盤技術還是操作策略,在市場裡你可以觀察到無數種現象,也分別有無數種技術分析法,如果每一種方法都需要仔細的研究,那麼股票交易就成了無比繁重的體力勞動。

你需要做的是,從海量的信息中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上等功夫,何為上等功夫, 捋順交易的內在邏輯,構建自有的交易體系,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時刻謹記趨勢和倉位,在每一次匆忙前行中,別忘了丟下它。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過去這8年接觸過很多股民,五花八門,什麼人都見過。可能很多人心目中都覺得,是不是金融專業科班的人炒股會好一些,或者高學歷的人炒股會好一些,再或者高智商的人會好一些?

很遺憾,我很負責的告訴大家絕對不是。

我認識公募基金的人,認識經常在電視台做嘉賓的證券專家,認識國內國外頂級大學的高材,也和稱的上是數學家的教授學者有私交,總之都是各自領域裡非常受人敬仰的精英,但我發現他們在A股交易時也很掙扎,散戶會犯的情緒錯誤他們一樣不少,他們也虧錢,只是虧錢後不好像散戶那樣大聲喊疼,自己忍了。

我認為A股是一個價格投機占主導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裡考驗股民的並不是價值發現的能力,而是人跟人斗的技巧,所以數學家、金融專家,很多時候都不如一個心理學家來的有用。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後來特地去看了一些行為金融學的書,最後總結出股民在做交易時最大的三個心理障礙:沉沒成本、錨定效應、處置效應。

1、沉沒成本

這個詞的知名度很高,因為很多行業都會用到它,主要形容人因為前期錯誤投入的成本而影響後期行為的心理。上面這句話說的很書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一聽就懂。

當你在家裡下載了一部內容很渣的電影,看了15分鐘覺得實在不能忍,你通常會毫不猶豫的關掉播放器,然後刪掉影片文件。但同樣一部電影,你如果在電影院買票進場觀看,你很有可能會一直強忍著把它看完。為什麼呢?因為你觀影之前投入的成本不一樣,在家裡下載盜版除了可以忽略不計的電費網費外沒有成本,而電影票80元一張,你覺得中途退場太可惜了,於是就忍了下來。其實無論你看不看完電影,你的票錢影院是不會退給你的,你堅持看完並不能減少損失,相反,你還得多浪費一個半小時。

買電影票的80元就是沉沒成本,因為你擺脫不了它的影響,額外又付出了一個半小時的代價。

沉沒成本在股市裡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補倉。很多人買股票不會一上來就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倉位買入,發現被套住了以後,就開始連續補倉,越補越大,最後把所有的錢都買了進去。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因為急紅了眼,還從其他渠道把錢轉過來補倉,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最開始那一小部分被套住的倉位。我在微信都強調過很多很多次,每一筆交易都是彼此獨立的,你買入股票只有一個原因:看好它未來能漲,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倉位想要降低整體成本。這樣一來會像葫蘆娃里演的一樣,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後全部被蛇精拿下。

2、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主要是指人很容易因為近期出現過的一些信號而影響自己的判斷,聽起來依然很書面,但錨定效應在生活中的例子太常見了,我隨便說幾個。

比如一姑娘25歲時找過一個高富帥,因為情感上的原因沒談成,之後每找一個男朋友都要和那個高富帥比,心想當初那麼好條件的我都沒要,後面要找的最起碼不能比那個差。姑娘沒有看到自己年齡漸大的現實,眼睛就盯著25歲時拋下的那個錨,這就是典型的錨定效應。錨定效應在股市交易的時候也很常見,4900點的時候為什麼捨不得賣?是因為看到前幾天5100點的價格,覺得不甘心,心裡想著等漲到5100的那個價格我再賣,結果再也沒等到。

4500點的時候被4700點錨住。

4000點的時候被4200點錨住。

3500點的時候被3800點錨住。

一路下跌,一路被錨定,一路不甘心。這就是為什麼連續暴跌的時候股民往往呆若木雞,喪失操作能力,而當大盤開始反彈的時候如夢初醒,紛紛揮刀割肉。因為一反彈,股價容易達到之前錨定住的位置,於是就很有割肉的衝動。

錨定效應在股市的應用不僅於此,還有股民經常聽到的所謂拉高出貨。中國中車6元漲到12元的時候很多人恐高,不敢買。等中車繼續漲到39,再跌回19的時候很多人就願意衝進去撿便宜。

12元之所以覺得貴,是因為心裡的錨拋在6元的位置。

19元之所以覺得便宜,是因為心裡的錨拋在39元的位置。

這就是前面講的,人很容易因為近期出現過的一些信號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明白了嗎?

最後再講一個最最最最最最典型的錨定效應,就是成本價。很多股民只要價格低於成本價,處於被套狀態,就捨不得賣出,套的越多這個情況越嚴重。可能很多股民都不知道交易軟體是可以修改成本價的,也許哪天你不小心腦震盪,短期內失憶,我這時把你軟體的成本價改低50%,第二天你就痛痛快快的賣了。或者大牛股拿不住,先給你腦袋一錘,然後把成本價改成300%,你就再也不怕被洗了。

從這個角度看,錨定效應中的人其實沒比猩猩聰明多少。股市跌下去還有可能會漲回來,有些教訓不深刻領悟,下次還會吃虧。

3、處置效應

之前在公眾號上發的一副畫,很粗糙,就用了滑鼠和QQ截圖裡的那點簡單工具。發了以後立刻被廣泛轉發,據我觀察大部分人轉發的原因是這張圖當成是一個段子。其實我畫的時候想的比較多,圖里至少包含了四五個行為金融學原理,沒有經過訓練的散戶至少有80%的交易習慣是和這張圖契合的。

這張圖左邊的問題是漲的時候拿不住,稍有有利潤就想立刻賣出鎖定。

這張圖右邊的問題是跌的時候無法接受以虧損狀態賣出,由於缺乏艙位管理,很快就處於滿倉死扛的狀態。

這其實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交易惡習,左邊的惡習決定了你最多只能在股市裡賺點屁錢;右邊的惡習決定了你遲早會在股市裡虧成狗。

由於最近持續大漲,很多人又開始無法自持,紛紛想要賣出燙的跟烙鐵一樣的股票,美其名曰鎖定利潤,但其實鎖住的是你在這輪行情中繼續獲得收益的可能性。我沒打算預測漲跌,因為我對自己的準確率不是很有信心,但我有把握介紹的交易習慣是正確的。

很多人都聽說過讓利潤奔跑,截斷虧損這句話,講講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金融行為學裡講過,散戶對踏空的忍耐能力是虧損的2倍,怎麼說,意思是你踏空2萬塊錢的痛苦,和虧損1萬塊錢的痛苦是一樣的,這是很多人拿不住盈利股,卻喜歡和虧損股死磕的重要原因,因為人本能地會選擇痛苦更少的那種選擇。

大部分人都買到過牛股,但大部分人都沒拿住牛股,你可以冷靜的想想自己過往的經歷,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有道理。

當然,我最討厭那種尖銳地提出問題,把人痛處挖的鮮血淋淋,最後又沒解決方案的婊子。所以我分享了3套止盈方案作為你的參考:

1、當股價出現最近10個交易日內最低價時賣出,這是海龜的止盈機制;

2、 當浮盈低於持倉20%時,設置股價回撤10%即賣出;當浮盈大於持倉20%時,跌去浮盈的40%即賣出;

3、 股價在20日線上堅決持有,跌破20日線賣出;

三套方案各有優劣,但基本都可以治療手賤的問題,關鍵還是你能否堅定的去執行它。

至於止盈以後的交易策略就很簡單了,總而言之就一句話,永遠不在下跌浪中買股票、補倉,就算因此錯過坑底的低位也不要可惜,股價在20日線以下的永遠不要買,永遠不要,這幅圖右邊的慘劇你就可以避免。

不過我話說的簡單,道理你也懂,可你不一定能做到,這才是整件事情最難的地方。交易是一場修行,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很裝逼,但它沒撒謊。


二十年交易精華感悟

炒股是孤獨者的遊戲,孤獨是心靈的最高境界! 因為只有敢於孤獨且甘於孤獨的人,才可能脫離大眾思維模式,也只有這類少數思維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那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心之最高境界,在股海中獨孤一戰!

做為一個股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散戶,在成為一個高手之前必須先過一個心理關口,就是學會放棄機會。股市每天都在波動,有波動就有利潤空間,就有盈利機會。但不是每個機會我們都能把握住.。只有對於那些成功機率比較高的機會才是值得操作的,那才是可交易的機會。

那麼哪些機會才是可交易的機會?

只有大資金引起的波動才是可交易的機會.。因為大資金入場和離場在盤面上會留下明顯的痕跡,尤其表現在大盤指數上,而且操作周期都比較長,散戶可以從容的買入和賣出,明白了這個道理,剩下的就是幾個問題:

1、如何識別大資金的入場和離場?

2、買點和賣點如何把握?

3、捕捉大資金的動向?

4.、敵人是狡猾的-----空頭陷阱!

5 、選擇領漲股票

再總結一下前面分析主力資金的方法

首先,某一天成交量突然放大,開始關注

其次,觀察成交量是否能夠持續放大.

再次、形態真假突破,突破包括向上突破和向下突破。

通過分析,已經確定了大盤將要有一波行情,這個時候我們就該買股票了,現在好多人在講趨勢交易,形成上漲趨勢買股,形成下跌趨勢賣股票。

粗看一下好像很有道理,但經過實際操作就會發現,當趨勢形成的時候你再去買賣股票已經晚了,股價要麼已經高高在上,買入就要調整了,或者下跌趨勢明朗,我們已經虧損很多了,很難下決心止損出局。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研究股票的拐點, 在即將大幅上漲前買入,在即將大幅下跌前賣出。

老股民都知道在一波行情中,股票上漲是有節奏的, 有先漲的,有後漲的,而在行情啟動之初,往往那些領漲股票就是主力資金介入比較多的,我們要先選擇這些股票。

那麼怎麼辨別領漲股票呢? 並不是漲的多就是領漲股票,而是在形態上比較。

在大盤形態上還沒有完成突破的時候,該股已經完成了大形態的突破。節奏上領先於大盤。這樣的股票才是領漲股票。

更重要的是,該股突破之後並沒有大幅拉升,而是在突破之後選擇了回調。 回調不跌破突破k線該股選擇了回升,這就是最佳買點,後面就是一段大幅拉升。

買賣點過程:

1、形態突破。

2、突破後回調。

3、回調不破突破k線。

4、轉升。

操作步驟:

1、研判大盤 有大資金進入,會有一波中線行情.

2、確定大盤後,選擇領漲股票,在突破,回調,轉升點買入

3、形成上漲趨勢,耐心持有

4、在上漲趨勢完結後的反彈相對高點賣出

怎麼樣? 不知道還沒找到盈利方法的朋友明白了嘛? 其實在股市中盈利並沒有想像的複雜。這4步是我們在股市中盈利的核心,也是風險最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股市中最大的風險就是大盤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系統風險,然後是個股的風險。

通過第1步,我們控制了大盤的風險。 通過第2步,我們控制了個股風險。所以這種方法的交易風險是比較低的。 一些人講的通過倉位管理來控制風險,我是不用的。因為倉位輕,,盈利也少,倉位重,盈利也多,這種取捨就看個人喜好了


交易的本質早已穩定,關鍵在於認知執行

馬雲說:任何一波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股票股票等投資交易實際上也是如此。在一波趨勢由開始到終結,任何放言自己做到了完美預判的言論都是在耍流氓。投資市場是混沌的,市場的走勢充滿了不確定,而交易,就是在這種不確定中生成一套自己的理論假設,觀察角度,做出一個關於勝率和盈虧比的取捨。

這個假設來源於股票股票等投資人對交易的根本認知。而認知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體,來源於每個投資人的經歷和思考程度。也就是說,不同的投資人,帶著不同的理論假設,創建了不同的操作體系,甚至擁有著不同的世界觀。但是這些都是表象,能否成功的根本,還是要看其是否滿足了投資的根本邏輯。

當一個人對交易的本質洞見的足夠深,他可以從不同的觀察視角和理論假設來建立操作體系,這些外在的表象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模式選擇而已。

曾經跟有位朋友向我諮詢。他的方法是一套基於小周期大均線的趨勢跟蹤,但是他發現另一套更大級別的趨勢跟蹤在某些時刻表現的更加優秀。於是,他開始糾結,到底是堅持自己的操作體系,還是把兩者融為其一生成一套新的體系?

這個問題實際上很簡單,無論是他的小周期,還是更大級別的周期,還是把兩者融合的多周期,其實基於市場不確定走勢的三種假設而已。這三種假設,有著完全不同的觀察角度。小周期追尋是可能是類似於日線級別的「波段行情」,日線周期追尋的是「大的趨勢行情」,而多周期組合,追尋的看起來是包含了「波段」和「趨勢」兩種行情,但是實際上,在某些看不見的地方,追尋「波段」和追尋「趨勢」的代價,這套體系也一併承擔了。

實際上,之所以會困惑於哪種選擇,來源於一個認知環節的不穩定。這個環節就是,多系統的融合究竟是否增加了優勢,還是僅是改變了理論假設的角度而已。

方法A滿足交易的本質邏輯,方法B也滿足了交易的本質邏輯。那麼,A和B的融合,會讓結果更好麼?

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需要他對「主觀判斷是否可以讓系統更具有優勢」這個問題擁有一個絕對確定,並且堅信的認知。而他目前的交易模式是一套客觀跟隨的交易體系,所以想徹底的根除這個困惑,想要能夠在未來不確定的走勢中,堅定的執行他的體系,需要他的答案是不能。

只有真正的認知,才能導致行動。缺少行動的認知都是偽認知。

投資交易的本質實際上是認知變現。確實沒錯,投資交易認知中存在的偏差,一定會在系統體系的運作中出現,並產生重大影響。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運行交易體系所遇到的問題,還是需要從認知層面入手。要知道,交易的核心原理早已穩定,我們要做的不是創新,而是理解並執行。

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李玲瓏(k63078),每日更新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