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今日(4月15日)晚上7點56分,D3154列車抵達江蘇南通站,馳援武漢56天的95後護士於鑫慧,也隨著這趟列車終於返回家鄉。今年剛剛24歲的於鑫慧不屬於任何一個醫療隊,2月19日,她單槍匹馬帶著一身孤勇,輾轉20小時抵達武漢,成為了康復驛站第一位前來報到的醫護人員。回顧這56天,於鑫慧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充實而感動,「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用盡了我的全力,用到了我全部的經驗和所學,我沒有任何遺憾。」
今晚不到八點(4月15日),於鑫慧到達南通。受訪者供圖
一次先斬後奏的「逆行」
今晚上不到八點,於鑫慧乘坐的D3154列車終於到達江蘇南通站,站點等待於鑫慧的是南通洋口鎮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工作人員。於鑫慧知道,與父母重逢還要再多等些時日,「因為我還需要再隔離一段時間嘛,得先保證安全。但在車上,我們已經視頻過了,父母提著的心也終於放下來了。」
56天前,當時二月份的武漢疫情遠未到拐點。當那輛前往株洲的火車,於南通發出後,於鑫慧才敢把自己將去武漢當志願者的消息告訴父母。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先斬後奏。於鑫慧是南通市如東縣洋口鎮人,在此前,她是南通一家民營醫院的護士。出發前,於鑫慧將去武漢的計劃在心裡盤算了一個星期。那時候,武漢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病例每天都在增加,「當時我了解到志願者服務隊其實很缺少醫護人員。雖然有很多對口支援的醫療隊,但是除對口支援地區外,其他地方的醫護人員也存在供應不上的情況。我就覺得,一定要去武漢貢獻一份力量。」
最終,於鑫慧通過湖北省志願者群,得知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疫情防控指揮部招募志願者後,第一個回復了報名信息。2月18日,於鑫慧就收到了指揮部發來的疫情防控工作證明照片,第二天,這個當時還不到24歲的姑娘,便單槍匹馬踏上了離鄉的火車。
於鑫慧回憶說,這件事,自己從沒想過要和自己的父母商量,「因為我太了解我爸媽了,跟他們講的話,兩個人一定會直接把我鎖在家裡。」所以也只有坐上了無法回頭的列車之後,才和父母吐露了實情。
於鑫慧記得,這個視頻電話打了兩個多小時,「最開始,我爸媽都震驚了,一直勸我,說這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但到這通電話的尾聲,於鑫慧記得,父親開始在畫面中默默流淚,「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爸爸的眼淚。」
100張從南通帶來的獎狀
在所有前往湖北的交通工具都停運的狀態下,跨越800公里到達武漢有太多的不容易。在路上,於鑫慧碰到過願意送她一程的好心人,也搭過同樣從異地支援武漢的順路車。
輾轉了20多個小時,於鑫慧終於抵達武漢,並被送往瑞安英倫酒店康復驛站,成為康復驛站第一位前來報到的醫護人員。
於鑫慧在瑞安康復驛站。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獲悉,瑞安英倫酒店康復驛站於2月18日開始籌建運行,主要收治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也就是說,於鑫慧抵達時,康復驛站剛剛成立不到2日。
這份志願工作比於鑫慧想像中更加辛苦。防護服穿起來悶熱,且穿脫不便,即使身著單薄的衣物,也會常被汗水浸濕,手上也起了汗疹。為了減少穿脫次數,在工作期間,她多數情況下會選擇不吃不喝。
一頭是忙碌的工作,另一頭,於鑫慧還惦記著撫慰康復患者的情緒。從家裡出發前,於鑫慧還帶上了100張獎狀,這是她為寬慰患者和送患者出院時準備的。
「因為我在醫院上過班嘛,知道住院病人的心理其實是很壓抑的。而且當時覺得患者多是中老年人,他們本身體力就不如年輕人,出來之後還要去隔離點住上近半個月,心理肯定會特別壓抑,頒發獎狀就是為了讓他們開心。」
於鑫慧在康復驛站為康復患者剪指甲。受訪者供圖
幾乎每一名從瑞安英倫酒店康復驛站出院的患者,都會收到這麼一張獎狀,上面寫著患者的名字,稱他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成功戰勝病毒,特發此狀。於鑫慧說,那些已經是爺爺奶奶輩兒的患者,拿到獎狀會開心得不得了,「畢竟這些老人家上次收到獎狀,多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看著他們高興,我也高興。」
51天不會忘懷的記憶
於鑫慧的24歲生日是在康復驛站度過的,有湖北同事們簡單卻用心的籌備。
「其實我算是那裡唯一的『外地人』了。雖然康復驛站也有很多志願者,但多是當地人,大家都很照顧我。」實際上,於鑫慧後來才得知,當自己在志願者群報名的時候,接收自己的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疫情防控指揮部,其實並未抱希望,外省志願者來報名的並不少見,但真正來報道的,指揮部只遇到了「小於」一個。
3月30日,武昌區水果湖街瑞安英倫酒店康復驛站閉站,42天來,這裡共接收過82名輕重症康復人員和醫學觀察人員,隔離人員中,年齡最小的才6歲,年齡最大的77歲。而在瑞安英倫酒店康復驛站閉站前三天,於鑫慧又投入到另一家康復驛站的工作中。
今日下午,於鑫慧從武漢返鄉。受訪者供圖
4月10日,於鑫慧收到指揮部發來的關於康復驛站關閉的通知,至此,在武漢51天的工作也徹底結束。
於鑫慧說,待下一次春暖花開,自己一定再去一次武漢,就當一名普通的遊客,去武大看櫻花漸開,再吃一碗久違的、惦記了很久的熱乾麵。「最重要的是,再來好好感受一下這座生命中銘記青春記憶的英雄城市。」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_HZh3EBiuFnsJQVSl3L.html